我們的望德建基於天主進入人類的歷史
滿懷望德地回顧過去
將自己錨定於基督內,可引領我們走向未來
「每年慶祝默西亞在白冷的誕生,會更新信友心中對天主緊守自己的諾言的確信。因此,將臨期是一個強而有力地對望德的宣認。」[1] 當我們想到望德時,很容易會誤以為它純粹是指向未來的。我們可能會以為,當自己在面對任何逆境時投靠這個德行,就意味著擺脫過去,無視現在,以及去憧憬一個更加美好的將來。
然而這個關於望德的禮儀期,處於我們回憶基督在白冷的第一次降臨之後,和期盼祂在世界終結時光榮地再來之前,這絕對不是巧合的。換句話說,將臨期提醒我們過去的事,同時也提醒我們未來的事。「我們的望德並不是沒有根基的,而是基於一個在歷史中的事件,而這個事件既在歷史中,又是超越歷史的:它就是納匝肋人耶穌所構成的事件。」[2]
聖史路加在今日彌撒的福音中,非常精確地記錄了基督的先驅,洗者若翰,開始講道的歷史日子:「凱撒提庇留執政第十五年,般雀比拉多作猶太總督,黑落德作加里肋亞分封侯,他的兄弟斐理伯作依突勒雅和特辣曷尼地方的分封侯,呂撒尼雅作阿彼肋乃分封侯,亞納斯和蓋法作大司祭時,在荒野中有天主的話,傳給匝加利亞的兒子若翰。」(路3:1-2)就是,會把我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的那一位,是一個在某特定時刻誕生於馬槽中的聖嬰。天主並不是遙不可及、難以讓人認識、對我們的困境知之甚少、難以與人建立關係的。我們的望德的根源就是:造物者天主已經進入了人類的歷史。
聖保祿宗徒在今天彌撒的讀經二中說:「我一想起你們,就感謝我的天主……在你們內開始這美好工作的那位,必予以完成,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斐1:3,6)我們或許並不常常能夠察覺到天主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中所開始了的「美好工作」,或許只是因為我們分心,又或許是因為我們經驗過自身的軟弱。然而這並不會阻止主耶穌在我們的靈魂內行事。恰恰相反,天主特別喜愛每一顆「痛悔謙卑的心。」(詠51:19)正如聖保祿也寫道:「罪惡在那裡越多,恩寵在那裡也越格外豐富」(羅5:20)聖施禮華以一個樂觀的態度去看待我們自身的軟弱。他認為,這些軟弱越明顯,我們靈修生活的根基就越深厚。[3]
因此,望德是由兩種看似相互對立的態度所滋養的。一方面,它從對天主賜給了我們的一切恩惠的感激中汲取力量。聖詠集的作者滿懷喜悅地唱頌:「上主向我們行了偉大奇蹟,我們的確也覺得滿心歡喜。」(詠126:3)一個紮根於天主給我們展現了的大愛,紮根於祂在我們內成就的化工的望德,能夠在艱難的時刻扶持我們。然而當我們審視自己的一生,接受自身的缺失時,我們的望德也會得到增強:「如果我們不與自己的歷史修和,我們就無法向前邁步,我們將永遠被困於我們的期望和隨之而來的失望之中。」[4] 天主從來都不會要求我們做不可能的事。祂只要我們讓祂進入我們靈魂的最深之處,也進入我們的過去。這樣,祂就能在我們踏上未來的步伐中引導著我們,走向與即將來降臨的基督相遇。
古代的聖像畫把望德描繪成一個船錨。因此許多船隻的最重、最重要的錨都以望德這個神學美德來命名。對天主的望德能夠在我們遇上風暴時得到支持。可是船錨的意像不應使我們想到要停滯不前,彷彿癱瘓不動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基督降來是要使萬象更新(參閱默21:1)。因此,在祂內錨定,意味著我們願意揚帆起航,直駛向未曾想像過的海洋。
「耶路撒冷!請你脫去你居喪悲傷的衣裳,永遠穿上天主光榮的華服。」(巴5:1)望德把我們現實地接受自身的脆弱,和對天主每天賜給我們的恩惠抱持開放的態度結合在一起。我們不會否認自己的個性或過去,希望一點一點地穿上主耶穌基督(參閱羅13:14)。這樣,耶穌在聖誕節的降臨將不會只是一個外在的事件。相反,我們會和天主建立一個更加親密的關係,祂願意成為小聖嬰,好能置身在我們的心中。
聖施禮華視望德為「天主賜我們的溫和禮物,它令我們滿心歡喜。」[5] 把我們的生命錨定於救贖的過去,以及耶穌第二次降臨的將來,會給現在賦予一種天主性的豐盛。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刻,都轉化為與以前來過,並且將會再來的耶穌的相遇。聖母瑪利亞,我等希望,曾經喜樂地把自己的生命給天主的將來敞開。因此,她在旅居塵世時,每一刻都是這麼快樂。
[1]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2003年12月17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2]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7年12月1日的講道
[3] 參閱聖施禮華,《道路》,712:「你跌得很重很重!那麼,從那根柢開始打基礎吧……」
[4] 教宗方濟各,《以父親的心》宗座牧函,4
[5]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