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聆聽耶穌講道的群眾離開後,門徒請耶穌給他們解釋麥子和莠子的比喻。主耶穌在這個故事中強調的一個事實就是:善與惡將會在世上共存,直到時間的終結。而現在祂則更加充分地解釋,清楚地表明祂的說話包含著一個寓意。撒下好種子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子就是天國的子民,而莠子就是邪惡者的子民。這些莠子也有一個撒種者,就是魔鬼,基督稱之為「仇人」(瑪13:39)。
在世上和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出現的邪惡不是天主的作為,而是魔鬼的作為。他最狡猾之處就是令我們相信他並不存在。就像比喻中的仇人一樣,他在人睡覺的時候撒種,好能不引人注意,「就像一條無聲無息地釋放毒液的蛇。」[1]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最好就是留意自己的內心和行為,因為魔鬼通常會試圖透過在日常的瑣事上誘惑我們來使我們遠離天主。
魔鬼特別熱衷於在世界上的田地散播不和的種子。也就是說,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仁愛和共融,從而滋生互不信任和彼此分裂。在這方面,在聖施禮華的一些被保留下來的個人筆記中,反映出他為了防止邪惡者在自己心中播下莠子而進行的奮鬥:「我會非常小心地處理一切涉及對人做出判斷的事情,不容許對任何人有不良的想法,即使他們的言語或行為會為做出這樣的判斷而提供了合理的理由。」[2] 然後,他又記下一連串的實用的定志:「1)在開始與一個人對話或拜訪任何人之前,我會舉心歸向天主。2)我不會固執,即使我有很多理由這樣做。我只會在為了天主的光榮而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不會堅持它。3)我不會做負面的批評:當我無法讚賞時,我就會保持沉默。」[3] 我們也可以思考該如何努力增強在自己心中和與周圍的人之間的愛德和共融,好使那邪惡的播種不會有結果。
我們都經歷過魔鬼在自己心中挑起的各種影射。當耶穌退入曠野時,祂自己也經歷了肉身上的試探。同時,我們知道邪惡的勢力和影響力是有限的,因為天主降臨到世界上,「為能藉著死亡,毀滅那握有死亡的權勢者 ── 魔鬼,並解救那些因死亡的恐佈,一生當奴隸的人。」(希2:14-15)基督是唯一的主。撒旦歸根結底只是一個受造物。的確,他得到允許去作惡,其原因是我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的,而最終的原因是與我們的自由這個奧秘有關的。然而同樣真確的是,天主賜給我們足夠的力量去克服任何誘惑,而且即使我們跌倒了,祂的仁慈也比任何罪惡更加大。
誘惑其實並不是壞事:它是一個考驗,讓我們在對天主的愛上和在德行上茁壯成長。因此,當我們面對它的本質時(即是說,一個使自己與天主更加緊密地結合的機遇),我們就不會攝服於恐懼或驚訝中。魔鬼的勝利並不常是在於使我們跌倒,而是在於奪走我們的平安,使我們以為自己有這些傾向就不可能接近天主。聖施禮華說,他感到自己「能夠犯下最嚴重的罪行。」[4] 他補充說,我們正是在明認到自己的軟弱時,才能找到自己的力量。這會使我們誠懇,向主耶穌和他人尋求幫助,更加理解他人的缺點和奮鬥,和信賴天主仁慈的愛。
基督徒的生活並不限於與邪惡作鬥爭。聖施禮華喜歡將教會初期的基督徒視為和平與喜樂的播種者:「這些家庭與基督結合,把基督昭示給眾人。這些小小的基督徒團體成了傳播福音及其訊息的中心。如今的教友家庭,跟那時沒有兩樣,而且更能以一種嶄新的精神去生活,並把這份新的精神傳播給所有與他們接觸的人們。」[5] 的確,他們早就知道邪惡者在世間的所作所為,甚至也在自己的生活中經歷過它,然而這個情況並沒有使他們變得悲觀或恐懼。在宗徒大事錄中,我們甚至讀到他們如何在一個城市遭受當權者攻擊時,就跑到其他地方去傳播福音(參閱宗8:1-4)。
教會初期的基督徒知道自己並不是在孤軍作戰。他們是團體的一部分,這個團體激勵他們去傳播平安與喜樂。透過分享聖體和聖言,他們找到幫助自己保持團結的力量。他們知道自己可以得到彼此的鼓勵,同時也感到有責任去照顧好日常的細節,以增強對這個家庭的歸屬感。「當團體重視那些體現愛的瑣事,而且其成員彼此照顧,構成一個開放和符合福音精神的環境,這就是復活基督臨在之處。祂會按照父的計畫,聖化這個團體。有時候,主出於祂的愛,恩賜我們在各種瑣事之中,享有天主安慰人心的經驗」[6] 聖母瑪利亞會幫助我們獲得一顆專注於這些瑣事的心,好使我們能夠在周圍的人的靈魂中傳播平安與喜樂。
[1] 教宗方濟各,2019年5月15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2] 聖施禮華,《親密筆記》389,1931年11月14日,引於Camino,critical-historical edition,p. 607
[3] 聖施禮華,《親密筆記》399,1931年11月18日,引於:同上
[4] 聖施禮華,《與主對話》,163
[5]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30
[6] 教宗方濟各,《你們要歡喜踴躍》宗座勸諭,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