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十九週星期一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十九週做祈禱的反思。

宗徒們不理解耶穌
悲傷掩蓋生命中的喜悅
單純樸實會贏得主耶穌的歡心


宗徒們不理解耶穌

耶穌有時很難被人理解。在福音中,我們看到宗徒們並不常常能夠明白祂的言行的含義。例如在兩次增餅的奇蹟之後不久,當耶穌談到法利塞人的酵母時,祂問他們:「你們為什麼竟彼此議論你們沒有帶餅呢?你們還不明白嗎?」(瑪16:8-9)又有一次,聖伯多祿不明白耶穌預告自己快將受難。當伯多祿試圖諫責祂時,耶穌嚴厲地斥責他:「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16:23)

在我們走向天主的人生旅途中,當我們在信德的光照中有時也遇到黑暗的時段時,當我們無法理解正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事情的意義時,我們不應感到驚訝。主耶穌沒有使我們免於遇上這些不明朗的時刻。宗徒們和古往今來的諸聖人也都經歷過這些考驗。同時,我們也可以像他們一樣,確信守得雲開見月明。也許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像聖伯多祿一樣,不惜一切代價去逃避這些問題。相反,耶穌卻邀請我們在難以理解的事情中找出其美善之處。正如我們從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中獲得了生命一樣,我們在難以接受的事情中,也可能隱藏著巨大無比的價值。

正如聖施禮華所說的,有時候,我們從這些情況中可以汲取的最大價值,就是讓自己知道有更加信賴天主的需要:「但這個不確定的未知數,正是天主『愛』的一種恩賜;它引領我,像小孩一樣握緊父親的手臂,每日多奮鬥一些,好使自己不致與祂分離。於是我確定、堅信:天主決不會讓我離開祂的手的。」[1] 在這次的祈禱中,我們可以祈求上主幫助我們找出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事件的意義,而且不要因為不理解這些事件而失去喜樂。因為我們知道,祂總是看見我們、陪伴著我們、祝福我們、和守護著我們。

悲傷掩蓋生命中的喜悅

在門徒們多次不明白祂所說的話之後,主耶穌再次告訴他們:「人子將被交於人們手中。他們要殺害祂,第三天祂必要復活。」(瑪17:22-23)門徒們現在似乎已經對師父耶穌的驚人的預告有了一定的瞭解。可是福音告訴我們,他們還是遠遠沒有具備理解祂的說話所需的超性視野。他們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非常憂鬱。」(瑪17:23)

宗徒們被憂愁蒙蔽了自己的雙眼。這種感覺讓他們無法意識到,主耶穌實際上是在送給他們內心所缺少的、喜樂的要匙:就是說,祂受難的意義,在於祂會復活,和使他們擺脫罪惡。憂愁使他們無法因救贖的好消息而喜樂。這就是為什麼一些「沙漠教父將其描述為一種心靈的蠕蟲,它侵蝕並掏空其宿主。」[2] 憂愁會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切不符合自己期望的事物上,讓我們難以享受週圍所有美好的事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主耶穌繼續向我們宣告苦難的和復活的時刻,正如祂以前向宗徒們宣告的一樣。祂通過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向我們傳達這些訊息。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一個來自天主的訊息。如果我們帶著復活的喜悅去接受它,我們就能憑直覺去理解我們遇上的痛苦的意義。「儘管生活中充滿矛盾、有著失落了的願望和夢想、失去了的友誼,但有賴耶穌的復活,我們可以相信一切都將會被贖回。耶穌復活,不僅是為了祂自己,也是為了我們,為了贖回我們生命中所有未能實現的幸福。信德可以驅除恐懼,而基督的復活就像移走那塊堵塞在墓穴前的大石一樣,移走悲傷。」[3]

單純樸實會贏得主耶穌的歡心

我們作為宗徒們的生活的見證人,應該感到欣慰。他們有著缺點、疑慮、憂愁……可是他們卻從不缺乏單純樸實的特性。舉例來說,他們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疑慮。當他們無法驅除附在一個小男孩身上的魔鬼時,他們問:「為什麼我們不能逐出這魔鬼呢?」(瑪17:19)又有一次,他們想知道主耶穌教訓人的方式的含義:「為什麼祢用比喻對他們講話?」(瑪13:10)他們也不會掩飾自己的感受:他們在體驗到大博爾山上的榮耀時表現出喜悅之情──「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瑪17:4)又在他們對基督第二次預告自己的苦難時表現憂鬱(參閱瑪17:23)。聖施禮華邀請我們專注於門徒的這一個美德:「注意,宗徒們雖然有他們明顯和無可否認的弱點,卻都是誠懇,單純,無詭詐的人。你也有明顯和無可否認的弱點。希望你也不會缺少單純樸實的特質。」[4]

這個美德幫助我們把自己交託於天主的手中,使我們安穩地依靠祂的保障,而不是依靠自己。我們每一天都會有許多機會來體現這種使徒的態度:像孩子一樣依靠天主,而不需要使用華麗的辭藻;按照天主所造了的人去愛他們,而不是想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改造他們;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幻想中;帶著信賴向耶穌表達我們可有的任何疑慮……聖母瑪利亞那單純樸實的特質吸引了天主的目光。「聖母瑪利亞以她的卑微首先贏得了天國。她成功的秘訣恰恰在於她認知到自己的卑微,認知到自己是有所需的。在天主台前,只有那些認知到自己一無所有的人,才能領受一切。只有那些空乏其身的人才能讓祂充實自己。而聖母瑪利亞之所以被稱為『充滿恩寵者』(路1:28),正是因為她的謙遜。」[5]

[1] 聖施禮華,《十字苦路》,第14處,默想5

[2] 教宗方濟各,2024年2月7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3] 同上

[4] 聖施禮華,《道路》,932

[5] 教宗方濟各,2021年8月15日三鐘經前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