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業邀請我們走出自我,以開放的懷抱迎接弟兄姐妹。天主教教理提醒我們,「哀矜神工(慈善事業)是愛德行為,我們藉以幫助我們的近人,在其肉身與精神的需要上。教導、勸告、安慰和鼓勵是精神的慈善事業,一如寬恕和忍耐。」[1] 因此,這些慈善事業教導我們用天主的眼睛去看他人,只尋求他人的益處。哀矜神工之一是糾正犯錯者。正是因為我們只求弟兄姊妹能夠得益,除了幫助他們、為他們服務、為他們祈禱之外,我們還盡可能幫助他們遠離罪惡,或溫和地鼓勵他們根除一個缺失。
正如我們在舊約聖經中所讀到的,天主也把這個行為付諸實踐:「每當人──我們可以說,每當我們自己──堅持走上邪惡的道路時。天主的選民的歷史清楚地展示這種天主的關懷。許多時,雅威本可以讓他們自行其是,但祂總是(有時通過懲罰,有時通過先知的警告)把他們拉回自己的身邊,讓他們重新走上救贖之路。在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毫不避諱地斥責、糾正那些祂希望引導在正道上行走的人;不但是那些拒絕接受祂的法利塞人,而且還有祂的朋友們。當伯多祿勸告祂應該避免接受苦難和死亡時,祂甚至嚴厲地責備他。在伯達尼,祂溫柔地提醒瑪爾大,因為她過於擔心家務細事。主耶穌使用最適合每一個人的語氣和言詞。」[2] 我們可以祈求天主幫助我們用一種「愛和勸誡、瞭解和理解、辨別和寬恕(參閱路22:61)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就像上主不斷地對我們每一個人所做的那樣。」[3]
福音中手足規勸的習俗,源於對他人的得救和成聖的真誠關懷。它體現天主的這種慈悲。我們可以在舊約中找到這方面的記載:「你應質問朋友,也許他沒有做;他若做了,叫他不要再做。你應質問鄰人,也許他沒有說;他若說了,叫他不要再說……在恐嚇人以前,應先詢問他。」(德19:13-14, 17)當耶穌談到要隨時隨地都準備寬恕他人時,就親自確立了這項慈善工作的做法:「如果你的弟兄得罪了你,去,要在你和他獨處的時候,規勸他;如果他聽從了你,你便賺得了你的兄弟。」(瑪18:15)
憑藉上主的教導和榜樣,手足規勸已經成為了基督徒家庭的一個傳統。它既是愛德的一個義務,也是義德的一個責任。聖安博在公元四世紀寫道:「如果你發現朋友的一個缺點,就私下糾正他。事實上,糾正比沉默的友誼更有益,更有好處。如果朋友覺得被冒犯了,你仍然要糾正他;即使糾正的苦味讓他不悅,你也要毫無顧忌地堅持去做。正如箴言中寫道:友人的抨擊是忠誠,仇人的擁吻是欺騙。(箴27:6)」[4] 手足規勸也是諸聖相通的一種具體表現。既然我們都是同一個身體,對他人的遭遇不會漠不關心。因此,當有可能和可以謹慎地做時,我們就應該以勸告他人來幫助他們克服或許遇上的困難或危險。我們要像基督那樣,去關愛自己的弟兄姐妹,在他們得救的過程中助他們一把力,好使他們中沒有一個會喪亡(參閱若17:12)。聖奧思定警告我們,假如人疏於提供這種幫助,就必要承擔嚴重的責任:「因為你的沉默,你比他的犯錯更為惡劣。」[5]
手足規勸常常應該以細緻和謹慎的方式進行,使用充滿真情和諒解的言辭,以避免使那個被糾正的人感到羞辱。這樣做就不會被視為一種批判,而是一個服務,而且「證明了超性的信任和感情。」[6] 因此,在進行手足規勸之前,我們應該在祈禱中與主談談,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以意識到自己才是第一個需要被糾正的人。同時也應該審查一下,除了意願幫助對方之外,自己心中是否隱藏著其他不那麼神聖的意圖。「手足規勸的最高準則就是愛:是意願兄弟姐妹能夠得益。很多時候,它也意味著在祈禱的靜默中容忍他人的問題和缺失,從而找到正確的方式去糾正他們。」[7]
當進行手足規勸時,聖施禮華建議我們:「要審慎,簡單地行事,這是天主子女應有的美德。說話行事要自然,處事要深入根源;不要只看表面。記著,如要在靈性、人性上都盡基督徒的本份,我們要預期對人對己都有難受的時刻。」[8]
手足規勸是一個給他人做的高尚行為,因為我們不是在背後批評他們,而是當面地、善意地告訴他們應該改善的地方。「然而不幸的是,當有人犯錯時,往往首先出現的就是流言蜚語,它使每一個人都知道他的錯誤,包括錯誤的細節,除了當事人之外!弟兄姊妹們,這是不對的,這是不討天主喜悅的。我從不厭倦地重複,流言蜚語是人群和社群生活的一種瘟疫,因為它會導致分裂,導致痛苦,導致醜聞;它永遠無助於改善,永遠無助於成長。」[9] 儘管進行和接受手足規勸都是困難的,因為它涉及闖進他人的生命中,它甚至會令人感到尷尬。但天主的確會祝福這種兄弟間的互助,並且在雙方的心中留下一種平安的滋味。進行糾正的人會感到平安,因為他沒有抱怨,反而是試圖幫助一個兄弟;而接受糾正的人也知道,他可以依靠一個真正關心自己的人的祈禱和關愛。
智德在辨別手足規勸的適當時機和做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般來說,智德會引導我們向一個自己信賴的人尋求意見,以期判斷其適切性,並意識到它只應涉及真正必要而且是重要的事,而不是瑣事或偶爾犯上的錯誤。同樣,出於智德,我們不會過於頻繁地糾正某人的同一個缺點,因為大家都需要時間及天主的恩寵來改善自己。我們祈求聖母瑪利亞,極智之貞女,教導我們如何在基督徒行走的道路上相互扶持,並且知道「兄弟相助,堅如堅城。」(參閱箴18:19)
[1] 《天主教教理》,2447
[2] 蔡浩偉主教,Correcting the one who errs播客(www.opusdei.es)
[3]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1年11月3日的訊息
[4] 聖安博,De officiis ministerum III,nos. 125-135
[5] 聖奧思定,Sermon 82,7
[6] 聖施禮華,《鍊爐》,566
[7] 教宗方濟各,2021年11月3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8]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160
[9] 教宗方濟各,2023年9月10日三鐘經前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