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竇福音記載了五篇耶穌的重要說話。其中一篇以門徒向祂提出的一個問題開始:「在天國裡究竟誰是最大的?」(瑪18:1)主耶穌用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來回答:「耶穌就叫一個小孩來,使他站在他們中間,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一樣,你們決不能進天國。』」(瑪18:2-3)基督看到有些人可能試圖通過自己的成就來賺取功德,好能在祂身邊享有一個特殊地位,於是就拆解了所有人性的邏輯思維。確保我們在天國中享有榮譽的不是我們的成就,而是努力變得像孩子一樣,和謙卑地接受自己的局限。孩子依賴他人,相信大人會解決所出現的問題,而不會顧慮自己的名聲。他們明白自己真正的財富都是天主和他人所給予的。
如果我們觀察孩子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首先尋求長輩的注意。 「他們必須置身在人群的中央。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驕傲嗎?不!是因為他們需要感到受保護。我們也必須將耶穌放在我們生命的中央。」[1] 小孩知道自己無法單獨做任何事。隨著他們成長,他們會得到更大的獨立自主性;而當他們進入青春期時,他們中許多人會走到一個相反的極端:他們以為自己已經能夠自足自立,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成熟的下一步就是認識到周圍的人為我們提供很多東西:因為沒有他們,我們就不會是現在的我們。
類似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我們的靈修生活中。多虧我們的父母、慕道導師或神父,我們學會了轉向天主。也許我們認為,總有一天我們會不再需要別人的幫助。主業團的創辦人聖施禮華說,人所犯的重大錯誤,「常是因人自以為已經成長了,驕傲地以為自己可以自足自立。有這些想法的人好像不能向天主或向人;如朋友、神父求助。可憐孤獨的靈魂遂陷入混亂、迷失之中。」[2] 因此,他建議我們必須培養成為一個小孩子的渴望,好使自己的生活變得偉大:「愈像小孩愈好!就我作司鐸這三十六年,(現在我覺得這段時間好長,也好短!)不斷努力承行主旨,多少次跌倒了再站起來,我覺得能最幫助我的是:我仍是個孩子,常爬到母親膝上,在耶穌心裡找到庇護所。」[3]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兒童,就會發現他們生活的另一個方面:他們喜歡玩耍。他們往往不滿足於和朋友們玩得開心,而是希望父母也能參與其中。對於成年人來說,這意味著放下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重新變回一個小孩子。「與孩子們玩耍意味著放棄我們的邏輯思維,並且進入他們的思維。如果我們想玩得開心,就必須瞭解他們喜歡什麼,而不是自私地讓他們做我們喜歡的事情。」[4]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意味著放下個人的顧慮──它可能比那個遊戲更加迫切──和想想孩子此刻對父母的期望。我們也可以對身邊的人培養這種態度。當我們試圖滿足他人的一個小需求,或向其表達自己的關懷時,我們也在做著類似的事情:我們與對方的需求認同,和努力滿足這些需求。
有時候,我們可能很難找到時間去「玩耍」,也就是說向他人表達這些細微的關愛。然而聖施禮華視這些表示感激的舉動為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幸福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就是為什麼他鼓勵他的兒女們:「我不在意重複多次。世上任何人都需要情感,我們在主業團中也不例外。不斷努力增加你對兄弟姊妹的感情—不是多愁善感的那種。我孩子任何的一個擔憂都必須真的視為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當我們生活得像陌生人一般,或冷漠的擔待彼此的那一天,我們就扼殺了主業團。」[5] 關顧我們身邊的人,不僅讓我們充滿喜悅,而且也幫助我們意識到,第一個與我們「玩耍」的就是天主。「只有我對近人的幫助以及愛的表達可以使我面對天主更敏感。只有對近人的服事使我能看見天主?我所做的、能夠看見祂對我如此之愛。」[6]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從那些實質上似乎不能給我們提供任何貢獻的人身上認識天主:孩子、病人、長者……聖施禮華很喜歡他的一個朋友的一句說話,並且在自己的一件作品中引用它:「窮人是我最好的聖書,是我祈禱的主要動機。看見他們,看見他們每一個人內的基督,使我心疼。正因為使我心疼,我才意識到:我愛祂,也愛他們。」[7] 從他開始他的牧靈工作時,他就對耶穌所宣告了的這一個優次之序非常清楚:「孩童和病人,寫這兩個名詞時,你不感到想以大寫把它們寫出來嗎?因為,對一個愛主的靈魂來說,孩童和病人就是祂自己!」[8] 這些話是他在1930年代初,當他擔任馬德里聖伊撒伯爾基金會的神師時,他在履行職務中特別關心窮人的經歷後不久寫下的。
關心那些最弱小的人會讓我們更加接近上主。首先是因為我們為他們所做的一切,就如同是為天主自己所做的一樣:「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這樣做就是被「天主化」了,因為我們是在仿效著耶穌的生活方式:「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瑪20:28)而我們就會成為了祂的「使者」,因為我們將天主賜給了人類的安慰帶給他們。此外,這樣做也會使我們能夠有著一顆像上主一樣的心,祂不求回報地去愛人。誠然,也許這些人在物質上能夠給我們的回報是很少的。可是實際上,他們送給了我們那份最偉大的禮物:在他們的臉上,我們看見天主自己。
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說:「你把你所有的愛都送給對方,永遠不會保證對方也會愛你。但不要期望得到對方的愛的回報;只要期望愛在對方的心中能夠生長。而如果愛沒有在對方的心中生長,也要為愛在你自己的心中生長而感到欣慰。有些說話是你希望聽到,卻永遠不會從你希望聽到的人口中聽到它;但它其實從一個人的心底說出,而你不要耳聾到聽不見它。」[9] 許多時候,我們照顧的那個孩子、病者或長者,都不會明確地表達自己感激之情。再一次地,他們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肖似天主的機會,因為天主即使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仍然不斷地給予我們祂的愛。童貞聖母瑪利亞會幫助我們擁有一顆不會害怕把自己奉獻給所愛的人的、像慈母般的心。
[1] 教宗方濟各,2015年12月30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2]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147
[3] 同上
[4] 教宗方濟各,2015年12月30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5] 聖施禮華,AGP,library,P01。引自范康仁蒙席,2023年2月16日的牧函,9
[6] 教宗本篤十六世,《天主是愛》通諭,18
[7] 聖施禮華,《犁痕》,827
[8] 聖施禮華,《道路》,419
[9] 加爾各答的聖德蘭,《Poor among the poorest》,Pauline Editions,2003,p.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