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聆聽耶穌的教訓已經有幾個小時了。一種焦慮的情緒開始在門徒中蔓延。當這群人意識到自己沒有時間為自己預備吃的時會發生什麼事呢?也許他們的熱情會變成沮喪,或者他們的疲勞會使他們忘記自己聽了的教訓。於是他們小心翼翼地走到耶穌跟前並警覺祂說:「這地方是荒野,時候已不早了,請祢遣散群眾罷!叫他們各自到村莊去買食物。」(瑪14:15)雖然宗徒們的忠告是很合理的,但是主耶穌的回答卻是不容易明白的:「他們不必去,你們給他們吃的罷。」(瑪14:16)
宗徒們走到耶穌跟前,並不是為了要逃避自己的責任。他們不是想為自己擺脫一個困境。事實上,他們預見了一個問題,並且想幫助解決它。然而給這麼多人吃飽根本就是超出他們能力的範圍;事實上,他們甚至沒有想過這一個選項,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食糧去應付如此一大群的人。他們當然為這些人感到難過。可是他們能夠做什麼呢?然而師父耶穌卻拒絕屈服於眼前的困難下。祂要祂的門徒盡一切人力去給所有前來聆聽祂教訓的人吃飽。
因此他們盡己所能,儘管他們的努力似乎沒有太大的成果:只找到了五個餅和兩條魚。然而耶穌卻欣賞他們付出了的努力,就拿起他們所找到的,「望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瑪14:19)結果食物多得足以給每一個人吃飽,而且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這個奇蹟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來自一個普通小伙子第一次和謙虛地分享了自己所帶來的東西。耶穌不會向我們索取我們所沒有的。相反,祂讓我們看出,如果每一個人都貢獻出自己所擁有的一點點,這個奇蹟就總是可以再次出現的:天主有能力把我們那細微的愛的舉動倍增,讓我們分享祂的恩賜。」[1]
我們可以想像,增餅和增魚是慢慢地出現的。宗徒們開始分發餅和魚,然後他們漸漸地意識到一個奇蹟正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儘管他們找到的食物是這麼少,可是每次他們回頭取多一點時,都有足夠多幾個人吃的份量。以色列子民在曠野中收歛到的瑪納也是不能累積或儲存的(參閱出16:17-20)。天主要那些得到那種糧食的人永遠不會忘記,它是天主的一個恩賜。祂要他們信靠祂,而不是只尋求人性的安全感。也許主耶穌要宗徒們也能有類似的體驗。「耶穌不是以一種引人注目的方式展示祂的力量,而是以它作為愛的一個標記,一個天主聖父慷慨地對待祂那疲憊和貧困的子女的標記。」[2]
再過一些時日,主耶穌會囑咐宗徒們向普世傳福音。面對一個如此偉大的使命,他們或許再一次地會感到自己的渺小無能:面對一項這麼艱鉅的任務,他們算是什麼呢?然後,他們會憶起自己在五餅二魚那一天的經歷。主耶穌其實無需任何人的幫助就能使那群人吃飽。然而祂卻要宗徒們也盡自己的一分力,與天主分享祂的使命。儘管物資缺乏,但最終還是足夠了。聖施禮華建議我們不要太專注於自己的力量,「讓我們各自默想天主曾為我們做了甚麼。」[3] 具決定性的因素不是我們認為自己能夠做什麼,而是主耶穌會透過我們去做什麼。耶穌不欲讓我們的局限決定福傳的步伐,而是讓人靈的需要和聖神的力量來倍增我們的努力。
主耶穌期望我們賴以行事的信德並不在於我們確信自己的優點一定會倍增。它像是我們拿出自己那五個餅來為天主服務,好似這些餅是足夠的一樣,縱使自己在這樣做時仍然會繼續感到自身的局限。信德並不是一個忽略困難和天真地相信事情會發展順利的感覺。它是我們確信無論發生什麼,如果我們讓聖神發揮作用,天主就永遠都會和我們同在,利用這些困難來造就我們、造就我們周圍的人和整個教會。
主耶穌賦予了教會和每一個基督徒一個偉大的使命。有時我們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這是不足為奇的。增餅這個奇蹟讓我們再次意識到,天主期望我們像門徒一樣,竭盡全力去投入福傳的使命。祂也期望我們盡己所能開始去做,不要讓自己受制於是否能夠滿足這個期望的擔憂。餅和魚的稀缺不應該阻止我們做我們每一刻能夠做的事情。天主會提供接下來所需的。因此,即使我們憂慮不安,我們實際上仍能憑著信德而生活。
「基督徒的樂觀不是甜情蜜意的樂觀;也不是純粹人性的信心,認為一切都會好轉的。這種樂觀深深紮根在我們的自由意識裡,也紮根在我們肯定認識恩寵的力量。這種樂觀帶領我們要求自己時時刻刻奮力回應天主的召喚。」[4] 聖母瑪利亞總是滿懷信德地接受在她生命中出現的一切,即使是那些看似最令人不安的。她知道,天主的母親這個角色是超出她自己的能力範圍的,可是她信賴天主。而這種勇氣使她成為了全人類的母親。
[1]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7月29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2]教宗方濟各,2020年8月2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3]聖施禮華,《天主之友》,312
[4]聖施禮華,《鍊爐》,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