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對我們來說是誰?
對聖伯多祿的繼任人的熱愛
聖伯多祿生活中的矛盾之處
耶穌身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在那裡,祂向門徒提出一個直接的問題:「人們說人子是誰?」宗徒們覆述有關主耶穌的道聽塗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然後耶穌問他們另一個問題,是個更加個人化的問題:「你們說我是誰?」十二宗徒對這第二個問題應該怎樣回答感到為難了。只有伯多祿在天主的啟示下說出正確的答案:「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瑪16:13-15)
「如果有人問我們:『耶穌基督是誰?』,我們應當說出我們所學了的、我們在信經中也誦唸的:祂是世界的救主。但要回答『對我來說,耶穌基督是誰』這個問題則較為困難了。」[1]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如伯多祿一樣,檢視自己的生命,找出天主與我們相遇的每一個時刻,並且準備隨時聆聽祂要告訴我們的說話。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做好準備,讓主耶穌做祂自己,而不是做我們要祂是怎樣的。要回答耶穌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不斷淨化天主之子在我們心中是誰這個形象,而這個浄化的努力將會伴隨我們的一生。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以為天主之子最希望我們永不犯錯,並且留意我們的錯誤多於我們的成功,那麼我們就很難對祂塑造一個健全的理解,或在我們的使徒工作中給人提供一個祂的真實的形象。相較之下,那些接受了天主的憐憫又知道自己每天都得到基督的寬恕的人,則能夠提供一個更加清晰的、耶穌其實是誰的形象。聖保祿由於他與基督的真實無誤的關係,知道基督是一個「愛了我,且為我捨棄了自己」(迦2:20)的人。
伯多祿的回答令耶穌感嘆道:「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瑪6:17-18)伯多祿藉著天主的恩賜而變得堅強了,蒙召成為基督在世上的代表。他將要帶領天主的新子民 ── 教會,並且與其他宗徒一起管理她。
主業團的創辦人聖施禮華感受到天主在他的心中植入了一個對教宗的深情愛意。當他第一次去到羅馬時,他整夜為教會和為教宗祈禱。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意識到這種愛變得「更加有神學性」[2] ── 也就是說,更加意識到它的起因、它的重要性和超性的特色,而不只是受了人性的事物所引導。因此,它是一種不受強風暴雨所影響的感情;它並不取決於與教宗有多投契,而是取決於基督說過的話。
在他去世那一天的早晨,聖施禮華請求教宗聖保祿六世的一名親信向教宗傳達以下的信息:「多年來,我一直都為教會和為教宗而奉獻彌撒聖祭。你可以向他保證 ── 因為你已經聽我說過很多次 ── 我已經為教宗而把我的生命獻給了上主,無論誰人是教宗。」[3] 我們可以祈求聖施禮華使我們對教宗也抱有同樣的愛 ── 是一種天主賜予的、他每天都為此而感恩的恩惠,並且以不斷為教宗祈禱和切願實踐他的教誨來表達的愛。
在伯多祿明認主之後,耶穌向宗徒們宣布,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在那裡「受到許多痛苦,並將被殺,但第三天要復活。」祂這番話的確讓門徒們驚訝不已。因此,當伯多祿察覺到其他門徒的困惑時,便對他剛剛聽到的說話表示不同意。他把主耶穌拉到一邊,「諫責祂說:『主,千萬不可!這事絕不會臨到祢身上!』」耶穌斷然拒絕了他的意見:「撒殫,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16:21-23)
耶穌用嚴厲的言詞來對那個不久之前祂才稱為在其上建立教會的磐石的人說話。它不會是伯多祿在自己的生命中見證這樣的矛盾的最後一次。在最後晚餐時,他向主耶穌保證,他已經準備好為祂而死。可是幾個小時之後,他卻三次不認祂。也許我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意識到自己的信念和目標的薄弱。有時候,我們也覺得自己像一塊「磐石」,能夠為天主做任何事,然而很快我們就在一場或大或小的戰鬥中潰敗。
令我們感到安慰的是,儘管伯多祿犯了錯,耶穌仍然信守祂的諾言,因為祂認知到伯多祿真誠的悔改和他渴望去愛。祂復活後,在湖邊的一段談話中,祂會再次邀請伯多祿去照顧祂的子民。主耶穌常常會一次又一次地召喚我們。祂比任何人都更加了解我們的各種局限,並且依靠著這些局限來令我們變得謙卑,和學會信賴天主賦予我們的力量。聖施禮華說:「我們身為受造物,渾身充滿缺點。我甚至可以說,我們總會有缺點的。缺點是陰影,可以烘托出天主恩寵的光明,可以烘托出我們響應天主仁慈的決心。這明暗的對比將使我們富於人性、謙卑、體諒、慷慨。」[4] 我們請求聖母瑪利亞為我們代禱,好使我們能夠懂得如何像伯多祿一樣再次開始,信賴著主耶穌的召喚。
[1] 教宗方濟各,2018年10月25日的講道
[2] 聖施禮華,《書信17》,19
[3]真福歐華路,Immersed in God,p. 232
[4]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