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十八週星期三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十八週做祈禱的反思。

客納罕婦人的堅毅
耶穌表面上的冷漠
當天主似乎改變主意時


客納罕婦人的堅毅

耶穌前往提洛和漆冬的途中,有一個客納罕婦人出來喊說:「主,達味之子,可憐我罷!我的女兒被魔糾纏的好苦啊!」(瑪15:22)主耶穌的第一個反應卻是令人驚訝的:「耶穌卻一句話也不回答她。」(瑪15:23)宗徒們感到很驚訝,便請求祂把那個婦人打發走,好使她不再打擾他們。主耶穌回答說:「我被派遣,只是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瑪15:24)

這個問題似乎已經解決了。可是這個婦人的決心卻令她走到耶穌面前,幾乎擋住祂的去路。她跪在耶穌面前叩拜祂說:「主,援助我罷!」(瑪15:25)我們或許會預料,她的舉動突顯出她那動人的堅毅,會使耶穌改變祂的想法。相反,主耶穌卻以另一個令人不安的意意象來回應:「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瑪15:26)可是這個客納罕婦人在遇到這個新的閉門羹時卻絕不放棄,而且對耶穌所使用的意象以一個新的轉折來回應:「是啊!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瑪15:27)

耶穌對這個表現出客納罕婦人的信德與愛德的大膽行為感到驚訝了,最後便答應了她的請求:「你的信德真大,就如你所願望的,給你成就罷!」(瑪15:28)耶穌的沉默、祂表面上的冷漠,使那個婦人更加堅信:沒有主耶穌,她便無能為力。有時候,耶穌會保持沉默,讓我們以為祂不關心我們,祂「不會耹聽,其實我們被蒙蔽了,因我們只聽到自己獨白的聲音。」[1] 然而祂這樣做,是為了讓我們如這個客納罕婦人那樣,更加堅毅地投向祂,讓我們的信德漸漸得以淨化。

耶穌表面上的冷漠

耶穌為什麼要如此對待這個客納罕婦人呢?祂為什麼在起初時對她──在凡人眼中──是如此冷淡呢?聖奧思定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說:「基督看似對她的請求漠不關心,並不是因為祂拒絕給她施予憐憫,而是為了要激起她的渴望。」[2] 基本上,也許當有人要求我們幫他們一個大忙時,我們也會採用這種態度。俗話說:「好事多磨」。我們會以為如果某件事情真的是很重要的,對方就會堅持多一點,直到他們得到想要的東西,否則我們就可能忽視他們的請求。

耶穌要我們知道這個婦人多麼渴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康復。祂表面上的冷漠是為了讓她以明確和大膽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信德。儘管她的堅持看起來並不恰當,但她仍然請求;儘管她認為自己當不起,但她仍然堅持;而且她堅持不懈,直到最終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聖若翰維雅納神父說:「我們經常看到,主耶穌並不立即賜予我們所要求的。祂這樣做是為了使我們更加熱切地渴求它,或更加欣賞它的價值。這種拖延並不等同拒絕,而是一個考驗,使我們能更加豐盛地得到我們所祈求的東西。」[3]

耶穌看到這個婦人的堅毅便驚嘆道:「你的信德真大,就如你所願望的,給你成就罷!」(瑪15:28)我們甚至可以說,主耶穌要她增強自己的願望,好使這個奇蹟最終得以按照她的願望出現。假使她的願望不那麼強烈,也許奇蹟就不會發生。「耶穌將這個謙卑的婦人作為信德堅定的一個典範。她堅毅不屈地懇求基督的干預,激勵我們在面臨生命中的各種艱難考驗時不要灰心、不要絕望。主耶穌不會對我們的需要置之不理,如果有時祂似乎對我們的求助無動於衷,那是為了考驗和加強我們的信德。」[4]

當天主似乎改變主意時

這個客納罕婦人看來似乎是改變了耶穌的計劃。主耶穌似乎在祂前往提洛和漆冬的途中並不打算行任何神蹟,更不用說其對象是一個非以色列人。祂被派遣來,首先是向祂的天主父的子民宣告救恩。然而這個婦人的堅毅卻促使祂改變主意。的確,這種令人驚訝的發展也發生在聖經的其他章節。例如當亞巴郎試圖為索多瑪求情時(參閱創18:22-33),以及當梅瑟為犯了偶像崇拜的以色列人懇求憐憫時(參閱出32:11-14)。當聖母瑪利亞在加納婚宴中令耶穌以變水為酒來使祂的時刻提早來到時,也發生了這種情況(參閱若2:1-11)。這些變化向我們表明,天主聖意的計畫也會顧及我們自己的自由和行動。耶穌對我們的請求是很敏銳的,祂並且以超乎我們所冀望的洞悉力來聆聽我們。

關於主耶稣的改變主意,類似的事情有時也會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心中有一個明確的計劃,然後出乎意料地,一個我們所愛的人卻有一個迫切的需要。又或者也可能出現的是:我們對某件事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觀點,可是家人或同事卻持相反的意見。無論是哪個情況,我們都可能傾向於不惜一切地保護自己的空間和時間,或堅持自己的看法。主耶穌行事的方式給我們展示出他人比我自己的計劃更加優先,尤其是當他們有需要時。而「這種心靈的開放是喜樂的源頭,既『施比受更有福。』(宗20:35)一旦我們逃避、躲藏、拒絕分享、停止給予、離不開自己的安樂窩,我們並不因此活得更開懷。」[5] 我們可以請求聖母瑪利亞為我們轉求,好使我們能夠學習如何以她聖子耶穌的溫柔來看待所有在我們的生命中出現的人。

[1]聖施禮華,《天主之友》,304

[2]聖奧思定,《講道77》,1:PL38,483

[3]聖若翰維雅納,Sermon on Prayer

[4]教宗方濟各,2017年8月20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5]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