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他的兒子被惡魔附身一段時間了。魔鬼會抓住他,把他摔倒在地,他就口吐白沫,身體僵硬。有時,他甚至使他跳進火裡或水裡。父親可能已經盡一切努力尋找治癒方法,卻不成功。然而有一天,他聽說有一個老師,這個老師的門徒們似乎正在行偉大的奇蹟。於是他帶兒子來到他們跟前。可是門徒們卻束手無策。他們嘗試,卻無法驅逐這個惡魔(參閱瑪17:14-16)。
我們可以想像這個父親的憂傷。門徒已經行過各種各樣的奇蹟,可是他們在試圖治愈這個男孩時卻失敗了。這個父親也許會反問自己:「為什麼這種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呢?為什麼他們可以治愈其他人,卻不能治愈我的獨子呢?」我們或許也曾經面對過類似的處境。我們認識的人向天主祈求並一且得到了恩惠 ── 一份工作、一個問題的得以解決、一個家人的需要 ── 而我們的請求卻似乎沒有任何效果。我們可能會像那個男孩的父親一樣反問自己:「為什麼天主幫助別人而不幫助我呢?」
這個問題是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的。然而天主有時會容許這種表面上的沉默,好能增加我們的信德、望德和愛德。在聖經中,我們也看到許多人的禱告似乎都沒有得到天主的回應。可是他們卻堅持下來,讓自己一天一天地得到改變,接受了天主的聖意,無論它是什麼。很多時,這種改變本身就是他們所獲得的主要成果:就是學習如何全心全意地熱愛天主給他們的安排。就像這個男孩的父親,在即將放棄的時候,「在那一刻,天主會賜給我們一個新名字,它包含著我們整個生命的意義;祂會改變我們的心,並且賜給我們只留給那些讓自己被祂改變的人的祝福。祂知道怎樣做這一點,因為祂了解我們每一個人。」[1]
當這個父親看到連宗徒們都無法治癒他的兒子時,便嘗試一個最後的辦法:去找耶穌。他並沒有抱著太大的期望而去,因為他不想再次失望於這個似乎是不可能出現的治療:「祢若能做什麼,祢就憐憫我們,幫助我們罷!」基督知道他抱著懷疑的態度,答說:「『祢若能』,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谷9:22-23)「那個人的信德依舊動搖,害怕因為自己缺乏信心而防礙了兒子的治癒,所以哭泣起來,不要讓我們以這樣的淚水羞恥,是我們愛主的果實,痛悔的祈禱和謙遜的果實。」[2] 主耶穌在這裡行了的第一個奇蹟就是:幫助那個父親變得更加謙卑和恢復他對天主的信賴。
耶穌聽到那個人的懇求,就「叱責邪魔說:『又聾又啞的魔鬼,我命你從他身上出去!再不要進入他內!』魔鬼就喊叫起來,猛烈地使那孩子拘攣了一陣,就出去了。」(谷9:25-26)當宗徒們問祂為什麼他們未能把魔鬼趕出去時,主耶穌有力地回答:「由於你們缺少信德。」(瑪17:20)也許當門徒們看見這個邪魔如此殘酷地折磨孩子時,他們非常恐懼,感到自己無能力去行一個如此大的奇蹟。憑著信德去生活並不意味著永遠不會感到害怕,而是謙卑地承認自己需要天主和承認祂計劃的偉大。「信德使我們能夠帶著希望來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甚至幫助我們接受失敗和苦難,意識到邪惡從來都不是、也永遠不會擁有最終的話語權。」[3] 耶穌有能力克勝一切邪惡。祂只需要我們像那個父親一樣,有一個忍耐和謙卑的靈魂,好使祂能以我們可能無法想像的方式將祂的力量傾注在我們身上。
主業團創辦人聖施禮華經常說,滿懷信德地把一個請求託付天主,並不表示我們可以不竭盡全力地去使自己的願望得以實現。信賴天主「並不意味可以忽略那些為了實現目標而必須做的適當的事。在任何事工中,除了借助超性的方法之外,也必須常常使用我們力所能及且高尚的人為方法。如果這些方法失敗了,我們就會尋找其他方法,並且懷著同樣的信德去使用它。」[4]
同時,在聖施禮華自己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祈禱的重視,因為他認為祈禱是「精神堡壘的地基」。[5] 當他有一個他想推進的項目,或一件令他擔心的事情時,他會要求他的子女們更加熱切地祈禱。他堅信祈禱總是有成效的。即使他並不總是能夠直接地察覺到祈禱的成果,他也知道,無論如何,祈禱都會在祈禱的人身上結出果實,因為祈禱總能讓我們更加接近天主。此外,它還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一個未知的地方或未知的人身上產生可見的影響。
耶穌告訴我們要使祈禱發生效力的條件:就是信德。這就是宗徒們能夠使不可能的事情得以實現的原因:「假如你們有像芥子那麼大的信德,你們向這座山說:從這邊移到那邊去!它必會移過去的。」(瑪17:20)聖母瑪利亞滿懷信德地接受了天使的說話,允許天主在她的胎中取了我們的肉身而成為人。我們可以請求她為我們代禱,好使我們能夠向她的聖子提出我們的各種需要,深信無論事情結果如何,都總會結出果實的。
[1] 教宗方濟各,2020年6月10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2]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04
[3] 教宗方濟各,2019年10月6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4] 聖施禮華,1937年8月27日一個默想的筆記
[5] 聖施禮華,《道路》,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