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給一大群人吃飽之後,就私自上山祈禱去了。但在離開前,祂囑咐門徒渡湖到對岸等候祂(參閱瑪14:22-25)。伯多祿和其他宗徒在夜幕低垂時出發了。在他們乘著小船往對岸去時,船身開始受著波浪的顛簸,強風也迎著他們吹過來。自然而然地,他們中間開始蔓延著一種不安的情緒。儘管他們的航行經驗非常豐富,但這種突然的變化還是讓他們措手不及。
福音把門徒的、在這場暴風中顛簸航行的小船描繪成教會的生命的一個預象。教會在歷史的大海中航行,在面對一切險阻中似乎毫無防禦能力。「大海象徵生命和有形的世界的不穩定性;風暴指的是壓迫人的各種考驗或困難。相對地,這艘船代表教會,是由基督建造,由宗徒掌舵的。耶穌想教導門徒要勇敢地忍受生活中的逆境,信賴天主。」[1]
聖施禮華也意識到,基督徒在開始福傳的事工時常常會遇上類似的風暴。有時會是外在的環境造成各種障礙;有時則會是我們自身的軟弱和罪過所造成的重擔。「我們也在履行基督的訓令,在被人性的激情和錯謬所擾動的大海上航行,有時會感受到自己內在的一切軟弱,但我們仍然堅定地決心把上主託付給了我們的這艘救恩之船駛進港口。也許有時候,當我們看到迎面而來的強風時,我們內心深處會發出人性的力有不逮的呼聲:『天主,求祢側耳傾聽我的祈禱,求祢不要迴避我的哀告。求祢俯視我,並垂允我,我痛苦憂傷,嘆息悲號:由於仇敵的叫囂,並因惡人的吵鬧,因加於我的災禍,怒中給我的騷擾。』(詠55:2-3)祂沒有離開我們,而每當有需要時,祂就會用祂充滿慈愛的大能來讓我們感受到祂的臨在,讓祂的子女的心充滿平安和寧靜。」[2]
門徒們看見步行在水面上的耶穌,即時的反應不但不是感到安心,反而是更加害怕。他們驚恐萬分,大叫起來:「是個妖怪!」但耶穌鼓勵他們說:「放心!是我。不必害怕!」然後,伯多祿大膽地說:「主,如果是祢,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祢那裡罷!」耶穌回答說:「來罷!」伯多祿遂從船上下來,開始走在水面上,往耶穌那裡去(參閱瑪14:25-29)。伯多祿的舉動和耶穌的回應提醒我們,天主喜歡我們有勇氣的創意,尤其是當這些創意是基於對祂的信賴時。這一情節或許會讓我們回想,當耶穌問載伯德的兩個兒子是否願意跟隨祂受難時,他們兩人的回答「我們能!」,以及眾聖徒在自己的生命中的許多其他的壯舉。天主喜歡看到這種「信德的一跳」,這種在追隨基督時出現、使我們能夠在狂風暴雨中在水面上步行的勇氣。
「上主要我們,而當我們身陷險境時,邀請我們喚醒並實踐團結與望德,好能在這些當一切都似乎陷入困境的時刻,給予我們力量、支持和意義。」[3] 伯多祿做到一件乍看之下完全不符合人性邏輯的事。他放棄了小船的相對穩定性,步入波濤洶湧的大海。這樣,他找到了真正的安全。耶穌也鼓勵我們不要躲藏在自己的安樂窩中,當我們感覺到大海的動盪時,不要把自己與世界和與他人隔離。主耶穌期望我們像伯多祿一樣表現出大膽的信德,這個信德激勵我們不要逃避問題,而是擁抱問題,信賴那就在我們身邊的基督。「藉著祂的十字架,我們得救了,好能擁抱希望,並讓希望加強和維繫一切舉措和一切可行的途徑,幫助我們保護自己和他人。擁抱上主,就擁抱希望:這就是信德的力量,它使我們擺脫恐懼,並且給予我們希望。」[4]
儘管伯多祿很有信心,但當他看到「風勢很強,就害怕起來,並開始下沉,遂大叫說:『主,救我罷!』耶穌立刻伸手拉住他,對他說:『小信德的人哪!你為什麼懷疑?』」(瑪14:30-31)伯多祿能夠步行在水面上,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信賴耶穌的說話。而他開始下沉,不是因為風浪太大,而是因為他不再信賴主耶穌。「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只看自己,我們就會暴露在風中,無法再在生命之水上穿越風暴。」[5] 伯多祿也許認為他可以靠自己。但顯然,他之所以能做這個行動,只是因為基督在支持他。
有時候,我們也會像伯多祿一樣,步行在水面上,平靜而安詳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風暴。有時候則也許會以為自己正在下沉。無論是哪種情況,主耶穌總是在我們身邊,因為祂就在我們生命的最深之處。然而無論天主似乎遠在天邊,還是近在咫尺,我們都需要努力加強與祂的關係。正如伯多祿一樣,當我們感到自己快要被淹沒,並且轉向祂說:「主,救我罷!」(瑪14:30)時,基督會向我們伸出手。宗徒們在湖上的這個經歷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讓耶穌登上我們的船,風浪就會平靜下來(參閱瑪14:32)。我們可以祈求聖母瑪利亞,在震撼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風暴中,讓她聖子的這句說話在我們心中產生共鳴:「放心!是我。不必害怕!」(瑪14:27)
[1]教宗本篤十六世,2011年8月7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2]聖施禮華,《書信2》,1
[3]教宗方濟各,2020年3月27日疫情時期的特別祈禱時刻
[4]同上
[5]教宗本篤十六世,2011年8月7日三鐘經前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