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三十週星期三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三十週做祈禱的反思。

一個共同的問題
脆弱並不是一個障礙
我們都蒙召要得到救贖


一個共同的問題

有一天,「耶穌經過城市鄉村,隨處施教,朝著耶路撒冷走去。有一個人給祂說:『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路13:22-23)這個問題的措詞帶著一絲絕望的意味。它暗示著一種令人擔憂的疑慮,一種我們所有人不時都可能會出現的擔憂:救恩是否只有少數特權者才可得到呢?我會是其中之一嗎?我現在所做的是否足以使我進入天國呢?基督似乎明白這種焦慮,可是祂的答覆並沒有使我們安心,反而更確證了我們的擔憂:「你們竭力由窄門而入罷!因為將來有許多人,我告訴你們:要想進去,而不得入。」(路13:24)主耶穌確認,得救是需要人付出努力,同時祂也強調,僅靠個人的努力是不足夠的。許多人會嘗試,但卻不成功。「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弟前2:4)的主耶穌警剔我們,僅靠善行並不能贏得天堂。天堂是一份恩賜,賜予那些對恩寵有回應的人。

那麼,得救的道路是什麼呢?耶穌在這段福音裡並沒有明確地指出,但祂提供了一些線索,說明什麼是不足夠的。「及至家主起來把門關上,你們在外面站着,開始敲門說:主,請給我們開門罷!祂要回答你們說:我不認識你們是那裡的。那時,你們會說:我們曾在祢面前吃過喝過;祢也曾在我們的街市上施教過。祂要說:我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是那裡的。」(路13:25-27)

耶穌通過這個意象指出,僅僅膚淺地認識祂,或是對祂和祂的教導僅僅有一個模糊不清的認知,並不足以使人進入天堂。在某方面上,祂邀請我們與祂建立一個個人的關係,過一個祈禱的生活,以及從一個匿名的人群中踏出來,去成為祂的門徒。聖施禮華曾經說:「認同基督有四個階段;尋求祂、找到祂、逐步認識祂及愛慕祂。你可能覺得自己只在第一階段,飢渴地找祂罷,盡力地在內心找到祂。你若有決心,我擔保你已找到了祂,已開始認識祂愛祂及在天上的家鄉談話。」[1]

脆弱並不是一個障礙

「幾時你們望見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及眾先知在天主的國裡,你們卻被棄在外,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路13:28)耶穌繼續祂的論述。而雖然這些話聽起來似乎是嚴厲的或消極的,但是它帶給我們極大的希望。祂提到一些已經進入了救恩這扇窄門的人,他們都是普通人。多虧聖經的記載,我們知道他們的故事,也知道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著各種弱點和缺陷。他們並不是毫無瑕疵的。耶穌幫助我們看出,脆弱並不是一個使通往天堂的大門關上的障礙。

聖保祿寫道:「所以我甘心情願誇耀我的軟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為此,我為基督的緣故,喜歡在軟弱中,在凌辱中,在艱難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為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格後12:9-10)這些先我們而行的人的榜樣指示出,聖德並不是指要過一個毫無瑕疵的生活,而是在我們為了肖似基督而作的努力中,讓天主的慈悲閃耀出來。祂「瞭解我們的軟弱,祂願意扶助我們向祂攀登。祂要我們努力不懈,日有所進。」[2]

毫無疑問,如果我們想擁抱這份天主的慈悲,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過錯。「但是為進行它的工作,恩寵必須指証罪惡,以便改變我們的心靈,並給我們:『正義,使人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獲得永生主。』(羅5:20‐21)天主就如良醫,在治療傷口之前,必先深入探測,就是藉著祂的聖言和聖神,對罪惡投射強烈的神光。」[3]簡樸地承認自己的脆弱會感動耶穌,使祂在我們最需要祂時靠近我們。

我們都蒙召要得到救贖

在這段福音裡,耶穌自始至終都沒有滿足我們的好奇心:祂沒有明確地說明得救的人是多還是少。然而祂清楚地表明,得救需要人作出努力,而這種努力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進入天堂的準則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將有從東從西,從北從南而來的人,在天主的國裡坐席。」(路13:29)

通往天堂的、即聖德的門,雖然是窄的,但卻毫無區別地開放給所有人。「耶穌沒有排除任何一個人。你們中有些人可能會對我說:『但是,神父,我肯定是被排除在外,因為我是一個大罪人:我做過可怕的事,一生中做了很多可怕的事。』不,你並沒有被排除在外!正因如此,你才是祂所鍾愛的,因為耶穌總是以罪人為優先,祂經常都是這樣,為了要寬恕他們,為了愛他們。耶穌正在等候著你,等候著要擁抱你,寬恕你。不要害怕:祂在等候著你。」[4]

天主指望我們每一個人去與所有人分享這個普世成聖的喜訊。「凡是與基督會晤過的人,不能禁錮在自我的小天地裡 ── 這種閉塞多麼可悲!他們應當開放,像一把打開的扇子那樣,面向四面八方開放,面向所有的人靈開放。他們人人應當創造 ── 開闢 ── 一個朋友的圈子,用自己專業上的成就造詣,用自己的言行榜樣,用自己的友誼關懷,對周圍的人靈發揮影響,從而使基督能通過這些專業的成就造詣,通過這些言行榜樣,通過這些友誼關懷,而發揮祂的影響。」[5]我們可以請求童貞聖母瑪利亞賜給我們一顆如同她聖子一樣的心,隨時隨地都向任何需要我們的人敞開。

[1]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300

[2]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75

[3] 《天主教教理》,1848

[4] 教宗方濟各,2013年8月25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5] 聖施禮華,《犁痕》,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