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三十一週星期三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三十一週做祈禱的反思。

為基督而放棄一切是一份恩賜
首先要思考一下我們收到的禮物
背起十字架可以帶來的成果


為基督而放棄一切是一份恩賜

在今天彌撒的福音中,聖史路加記載了耶穌一句令人驚訝的說話:「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路14:26)在舊約裡,有幾段章節用「愛」和「恨」來標誌一個具決定性的偏好,一個強而有力的抉擇。聖經記載雅各伯愛辣黑耳而恨肋阿(參閱創29:30),又記載上主「愛了雅各伯,而恨了厄撒烏。」(羅9:13)從這個意義上說,耶穌的這句說話教訓我們,跟隨祂比世上任何其他的道路都優先。教宗聖額我略一世教導說:「我們必須對所有人,無論是親人還是陌生人,都有愛德,但不能為了愛他們而偏離對天主的愛。」[1]「基督的話可以譯作:『愛得更多,愛得更好。』祂的意思是說自私的或不完全的愛是不足夠的。我們必須以天主的愛去愛人。」[2]

只有當我們認識到耶穌對我們的要求實際上是一份恩賜時,我們的感恩才會導致我們慷慨地回應祂。耶穌從來不會停止召叫任何人。祂想與每一個人都分享祂所擁有的最偉大的東西──真實的和無條件的愛,而這就是為什麼祂要求我們無拘無束,好能自由地接受它。然後,其他俗世的實事才在我們的生命中各安其位。我們又聽到耶穌在另外的一次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了我,為了福音,而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姊妹、或母親、或父親、或兒女、或田地,沒有不在今時就得百倍的房屋、兄弟、姊妹、母親、兒女、田地 ── 連迫害也在內,並在來世獲得永生的。」(瑪10:29-30)

首先要思考一下我們收到的禮物

耶穌在呼召那些正在聆聽祂的人要完全地獻出自我之後,就舉了兩個有點令人費解的例子。首先,祂講述一個決定建造一座塔,卻沒有坐下來籌算費用的人;接下來,祂描述一個即將投入戰鬥的國王,必須先坐下運籌一下是否真的可能取得勝利。耶穌在要求我們付出一切之後,就談到要深思熟慮和計劃籌算,這似乎是很奇怪的。

也許祂是要我們反思一下在祂的生活和講道中的一個恆常不變的主題:真正的獻出自我總是源於我們思考一下自己在此之前已經獲得了的一份恩賜。的確,雖然獻出自我這個行為看似是我們自發的,但是它總是出於天主默默的感召。耶穌在受難前一天的晚上,以下述的說話來預告自己的救贖祭獻:「誰也不能奪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願捨掉它;我有權捨掉它,我也有權再取回它來:這是我由我父所接受的命令。」(若10:18)為了令人毫無疑問地知悉,祂是喜樂地獻出自己的性命,祂說:「我渴望而又渴望,在我受難以前,同你們吃這一次逾越節晚餐。」(路22:15)完全地獻出自我是出於對一個白白無償地領受了的偉大恩賜的感恩。耶穌為了即將傾注到世上的一切美善而稱謝祂的天父,又為了快要參與人類的救贖而感到有福。那無限的、毫不計較的獻出自我,便從這個謝恩中流淌出了。

福音中的這兩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反思一下我們所領受了的,和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如果我們想建造一座能上達天堂的塔,或想贏得我們生命的一場決戰,我們就必須首先思考一下自己的資源。很多時,我們回應天主的意圖和願望是真誠的,可是我們卻忽略了自己所擁有的力量和那最有價值的資源:就是天主自己和祂給我們的召叫。如果我們將天主視為一個競爭對手,就很容易會把祂的要求視為我們的一個損失。然而如果我們認知到祂是站在我們這一邊,我們就會有動力去建造任何必要的東西。

背起十字架可以帶來的成果

耶穌所舉的兩個例子都有一個有趣的共通點:要開始建造,或要開戰的決定,都必須從長計議。坐下來思考自己能否建塔或戰勝,象徵著我們的收歛心神,以辨別出我們信賴的是否主要是在於天主,而不會陷於只靠自己的思維,或更糟糕的是,用世俗的狡獪來作為解決問題的捷徑。這場內心的鬥爭就是寬宏大方地跟隨基督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它是「一場我們都必須參與的、更為深邃的戰爭!它是一個放棄邪惡及其誘惑,選擇美善,隨時準備付出自己作為代價的、堅決而勇毅的決定:這就是跟隨基督,這才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意思!」[3]

當我們為了天主的偉大而活,全心信靠祂時,那麼即使是小事,「種種小痛苦,只要你作的時候,以仁存心,以愛為懷,其必大大地見悅於天主。祂為了一杯涼水,而許下賞以幸福的海洋……立大功的機會少,行小善的時候多;只要我們善自利用;可以為自己累積一大筆財富。」[4] 有一天,當聖施禮華參與一次用一塊「十字聖木」Lignum Crucis(從耶穌被釘的十字架上削下來的一塊碎片)來降福一群人時,他告訢在場的人:「在降福之後,我們會上前親吻這塊聖木,真誠地對它說我們熱愛它,因為我們不再會在十字聖架上看見我們覺得,或可能覺得困難的東西,而是看見那能夠獻出自我、剝奪自己所有的一切,好能找到天主所有的愛的喜樂。」[5]

我們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知道如何站立在十字聖架下,把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聖子,都交托在天主的手中。也許,即使在這個暫時失去了耶穌的痛苦中,她的心仍然冒出一篇感恩的祈禱,是因為天主正在為人類而做的一切,以及因為祂對我們的愛是多麼的深邃。「在她聖子的受難和死亡的黑暗中,瑪利亞繼續相信,並且期待著祂的復活,期待著天主的愛的勝利。」[6]

[1]教宗聖額我略一世,《福音講道集》,37,3

[2]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97

[3]教宗方濟各,2013年9月8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4]聖方濟各沙雷氏,《成聖捷徑》,慈幼出版社(2007),卷三,35章

[5]聖施禮華,1969年9月14日的說話,引自蔡浩偉,Memoria del Beato Josemaría Escrivá,Rialp,Madrid,2000,pg. 217

[6]教宗方濟各,2017年3月1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