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跟隨天主
把一切孤注一擲於主耶穌
讓基督進來的人不會失去任何東西
在耶穌祝福那些被抱到祂跟前的孩子之後,有一個首領人物走到祂面前(參閱路18:18)。他或許觀察師傅耶穌已經有多天了。他在看見耶穌對孩子所流露的熱情之後,覺得自己也應該向祂敞開心扉,遂提出一個縈繞心頭已久的問題:「師傅!我該行什麼『善』,為得永生?」(瑪19:16)
多數人在開始做一件事前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計劃。我們想知道要達成目標的具體步驟。天主知道我們是這樣的。為此,祂透過梅瑟頒布了誡命,好使以色列子民能夠明辨哪些行為合乎主意、哪些不合。的確,耶穌在回答這個青年時首先談到天主十誡:「如果你願意進入生命,就該遵守誡命……」他對耶穌說:「什麼誡命?」耶穌說:「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應孝敬父母,應愛你的近人,如愛你自己。」(瑪19:17-19)然而當那個青年表示自幼便已經遵守這一切時,主耶穌再進一步對他說:「你若願是成全的,去!變賣你所有的,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瑪19:21)
耶穌邀請這個青年人在自己與天主的關係上邁出多一步。當然,遵行誡命是好的和必須的。可是耶穌再邀請他把自己全然地交托在天主手中,超越「行善」所帶給他的安全感。畢竟,永生並不是憑著自己的功績來實現一個目標,而是聆聽天主、緊隨祂的腳步,並且在這個與祂的關係中體認到:事奉祂、與祂在一起,就是天主的一個恩賜。唯有分享祂的生命,我們方能領悟,祂的愛遠超於遵守一些法規。基督藉著自己的死亡和復活,為我們敞開了天國的大門。以恩寵來扶持我們的善工,引領我們踏上新的道路的也是祂。
因此,耶穌召叫那個青年與祂進入完全的共融。「跟隨基督不是外表的效法,因為是屬於人心靈深處的。作耶穌的門徒,就是懷有耶穌基督的心情,祂成了僕人、甚至在十字架上奉獻了自己。」[1] 主耶穌願意幫助這個人,使他與天主的關係不再侷限於遵守幾條規則,而是成為他整個存在的核心。而這種關係將會使他充滿任何塵世事物都無法帶來的喜樂。「天主召叫我們活出的生命是何等偉大啊!我們不能過一個平庸的生活!……祂要我們體悟基督對我們那超越人的一切知識的愛情,好使我們能夠充滿天主的一切美善。」[2]
聽到耶穌挑戰他要放棄一切以跟隨祂之後,聖史瑪竇記載:「少年人一聽這話,就憂悶地走了,因為他擁有許多產業。」(瑪19:22)先前的熱誠盡化為苦澀。這個人曾經雀躍地以為自己尋得了那能夠滿足對幸福的渴望的終極答案。然而當天主索求他的心靈與在其內的一切時,他竟茫然失語。他本來已經準備好以任何「善工」來換取永生,可是要他全然地交付、將一切託付於上主,使他感到暈眩,使他無法承受。
這個少年人的財富使他不敢緊密地跟隨耶穌。他的態度也暴露出另一個理由:就是他對自己與天主之間的關係有一個錯誤的想法。他或許以為,若要獲得永生,就必須犧牲現世的幸福。就是說,他沒有意識到主耶穌要求他的,不是簡單地放棄自己的財產,而是召喚他把幸福奠基於天主那恆常而確定的臨在,而非流沙般的世物。「你的船 ── 就是你的天份、希望、成就,除非你放它們在主的手中,它們一無是處,讓祂自由地登上你的船罷!但別讓你的船成為偶像,如果你不讓主上你的船,你的船(超然的說法)必會沉沒。如果你讓祂掌舵,尋找祂的臨在,那在風暴中你也會安全。一切放在主的手中,透過祂的聖心,讓主知道你的思想,你勇敢的野心,你高尚的愛心。」[3]
耶穌對這個富家少年的要求並不是隨意而來的。雖然他已經遵守了各條誡命(這本來就應該使他喜樂),但是他仍感不足,因為他把現世的幸福寄託在財富上,而把永恆的幸福寄託在自己所行的善工上。因此,主耶穌向他發出一個「邁向使自己更加成熟的召喚:由為求回報而遵守誡命,提升到一個自由而全然的愛。耶穌要他拋下一切壓在心頭上、阻礙仁愛的重擔。耶穌提出的目標,與其說是要人成為一無所有的人,不如說是要人成為在各種關係上自由而富足的人。如果心靈被財物所塞滿,天主與自己的近人便僅可以成為眾多事物中的又一項。我們擁有過多、渴求過多,就會窒息自己的心靈,使自己既不快樂,也無力去愛人。」[4]
有時候,我們或許也會像這個富家少年一樣,以為跟隨耶穌就必須捨棄一切美好的事物,以換取永恆的幸福。於是,成聖之路彷彿就成為了一個不停地克制自我、直到進入天國為止的長期拉鋸。這是對真實情況的一種扭曲。當然,基督徒需要奮鬥,與那些引導我們行惡的傾向作戰。然而基督徒的目標並不僅是在於增強抵抗邪惡的能力,而是要引導自己的情感,好能在行善中體驗到喜樂。當我們面對行善的阻力時,就要以不同的方式去奮鬥:不同於當我們學習如何享受美善時,縱使現在則需要作逆水行舟般的戰鬥,而不是使自己習慣於對自己嚴苛。這樣,增長德行就會使我們將心智與情感聚焦於那些真正能夠滿足自己的靈性渴望的事物,並且將實現目的的手段(永遠服膺於終極目標的手段)置於次要地位。
「如果我們讓基督進入自己的生命中,我們就不會失去任何,絕對是任何,令生命自由、美好和偉大的事物。不!唯有透過與祂的友誼,生命的大門才能大大地敞開。唯有透過這份友誼,人性的潛能才可真正地顯露出來。唯有透過這份友誼,我們才能體驗到美麗的、使我們獲得自由的事物……敞開心扉迎向基督,你就會找到真正的生命。」[5] 諸聖人們的生命便是一個明證:他們以主耶穌為自己生活的中心,因而獲得了世界所不能提供的喜樂。「基督徒是不折不扣的凡人,因著天主的恩寵追隨了基督(非憑他們的功勞,而是靠天主的聖寵),他們可向周遭的人傳達這份真正的快樂,那是一份真正服務他人的精神,只有透過我們救主的心,祂是真天主又真人perfectus Deus,perfectus homo,才能獲得的。」[6] 我們請求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敞開自己的心扉去迎接她的聖子,好使祂能引領我們在今世與來世都同享真福。
[1]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真理的光輝》通諭,21
[2] 聖施禮華,《書信7》,32
[3]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1
[4] 教宗方濟各,2021年6月29日的訊息
[5]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5年4月24日的講道
[6]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