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週星期二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二十週做祈禱的反思。

通往希望之路
一個先於我們的愛
將希望寄託於天主


通往希望之路

那個富家少年在瞬間就離去的情景必定令宗徒們感到驚訝。或許他們憶起自己蒙召的那一刻。或許他們中有些人覺得這個少年比自己具有更多人性的優點。他可能出身良好、富有,更重要的是似乎遵守了一切誡命,並且懷著更加親近天主的真誠意欲。這一切就是為什麼他主動地走到耶穌跟前。可是在面對主耶穌「變賣一切,來跟隨祂」的邀請時,他卻決定選擇另一條路。當他離去所刮起的塵土仍在空中飄揚時,宗徒們面面相覷,既為自身的局限感到慚愧,亦不明白為什麼這般軟弱的自己卻回應了主耶穌的召叫,而這麼優秀的一個人竟然拒絕了祂。

「這樣,誰還能得救呢?」(瑪19:25)像宗徒們目睹一個如富家少年這麼優越的人也轉身離去時所出現的困惑,我們內心深處偶爾也會浮現這個疑問。我們時而會失去內心的平安,因為即使我們努力過一個基督徒的生活,努力追隨基督又領受了天主的召喚,我們仍然偶爾因自己的軟弱而遠離祂。如果對於我、一個深知天主對自己的偉大愛情的人都是如此艱難,如果我感到自己這麼軟弱,對於那些不認識天主的人又當如何呢?在這個動盪的塵世中追隨主又有什麼意思呢?

主耶穌的回覆給我們自己的生命揭示一個關鍵的教訓:「為人這是不可能的,但為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瑪19:26)這句話既道出我們沮喪的大部分根源,同時也給我們指出一條希望之路。或許我們常因妄想以一己之力就能完成那不可能的任務──自己的得救──而失去喜樂。然而當我們體認到天主能夠超越我們自己的力量時,這個挫折就會轉化為一個美好的自我交託:「你非常真誠地承認,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結果都是很差的。『但是,』你接著說:『耶穌,這不會使祢驚訝。我不可能做對任何事情,祢一定要幫助我。請祢為我做,祢會看到結果是多麼美好。』」[1]

一個先於我們的愛

「這樣,誰還能得救呢?」(瑪19:25)宗徒們這樣反躬自問,不僅是因為他們目睹一個優秀的少年寧可緊守財富而不願跟隨耶穌,而且也是對師傅耶穌在這個情節之後的一句嚴厲說話的回應:「我實在告訴你們:富人難進天國。」(瑪19:23)雖然主耶穌要他們明白,救恩始終都是天主的工程和祂的仁慈的成效,但是祂不會隱瞞這條道路有多麽嚴苛。要如同額外一個宗徒般緊隨基督,意味著人生的一個徹底的交付,開懷接納主耶穌對我們每一個人的任何要求。

那條通往天國的、神貧之路,既是天主的一個恩賜,亦是一個人自由地作出的抉擇。天主送給我們的愛是我們所不堪當領受的:這是我們生命的一個核心真理:這份愛不是「源於我們的成就、才能或宗教熱忱」,而是聖神的恩賜:「祂教導我們去愛,而我們必須祈求獲得這個恩賜。愛的聖神把愛傾注入我們的心中;祂使我們感受到被愛和學習怎樣去愛。祂是我們靈性生命的『引擎』。祂在我們裡面啟動它。可是如果我們不以聖神為起動,或者不偕同祂、不藉著祂起動,我們將會寸步難行。」[2]

透過日常的具體行動,我們可以選擇接納或拒絕天主的愛。唯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內修奮鬥才會有意義。我們不會視內修奮鬥為「賺取」救恩的方法,而是對天主的愛的一個表達,並且切願這份愛成為自己一切努力的原動力。畢竟,在我們成聖之路上,尤其是當它更加崎嶇時扶持我們的就是祂。「有些人,一輩子的行為表現,似乎表示吾主只是對那些不以為難,或不需奮鬥的人──這些人根本不存在──才大談自我犧牲,才大談循規蹈矩的。他們忘記耶穌說過,那是對所有人講的:天國必須奮力爭取,必須每時每刻開展聖戰去奪取的。」[3]

將希望寄託於天主

在人生的某些時刻,追隨耶穌可能會是格外艱難的。或許我們正在背負著一個自己不能完全理解的十字架;又或自己因信仰而被他人誤解,或純是在試圖親近天主的努力中自己感到冷淡,以致懷疑這場奮鬥是否值得繼續。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體驗到日復一日地努力跟隨基督有時會帶來的疲倦。這時,聖伯多祿在富家少年拒絕接受耶穌的召叫後的真誠堪作我們的典範。像他一樣,我們亦可在祈禱中勇敢地問主耶穌:「看,我們捨棄了一切,跟隨了祢;那麼,將來我們可得到什麼呢?」(瑪19:27)這並不是以得到獎賞作為我們奮鬥的條件,而是把自己所有的期望寄託於天主的愛內,確信祂總會願意我們得到最好的東西,確信祂會如同一個慈父般願意傾注各種恩賜給我們。

耶穌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些跟隨我的人,在重生的世代,人子坐在自己光榮的寶座上時,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並且,凡為我的名,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姊妹、或父親、或母親、或妻子、或兒女、或田地的,必要領取百倍的賞報,並承受永生。」(瑪19:28-29)「百倍的賞報」就是天主那無條件的愛與親密的臨在,它無論順逆皆相伴著我們,使我們的奮鬥可堪承受。百倍的賞報也包括天堂裡那等待著我們的永福。因此,聖施禮華特別建議我們尤其是在人生遇上艱困時默想一下自己將來與天主面對面相見的那一刻:「在受誘惑時,想想在天國為你保留的大愛;培養望德,這並非缺乏慷慨的情操。」[4] 把自己的心靈與希望寄託於天堂絕非等同自私(在那裡,天主聖三正在等待著我們,好能給我們一個具決定性的擁抱)。恰恰相反,它表示我們對天主的愛已經成為了一切或大或小的抉擇的原動力。我們所追尋的、唯一能夠滿足我們對幸福的渴求的就是祂。在天國樂園裡,我們也會與我們的母親,童貞聖母瑪利亞相遇,並且永遠地享受她那慈母般的溫柔撫慰。

[1] 聖施禮華,《鍊爐》,353

[2] 教宗方濟各,2022年6月5日的講道

[3] 聖施禮華,《犁痕》,130

[4] 聖施禮華,《道路》,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