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經師和法利塞人都很熱心實踐法律。然而他們中有些人只限於向別人說教,卻沒有將自己所教的付諸實踐。因此耶穌多次指出他們的虛偽,並且用那些使祂自己因他們靈魂的情況而痛心的責備來幫助他們改變:「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假善人!因為你們給人封閉了天國:你們不進去,也不讓願意進去的人進去。」(瑪23:13)
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基督徒都與經師和法利塞人一樣,有著同一的教導別人的使命,就是在自己的家庭和朋友中傳播信仰。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領導者,並且被期望以對人敏銳的態度和充分地尊重他人的自由的方式去引導他人。首先,這需要我們有言行一致的見證。聖安多尼說:「當言語是由行動伴隨著時,它就會有力量。」[1] 基督徒蒙召去「通過自己的日常生活,為信德、望德和愛德作見證。這樣的見證不講究排場,也不計較場合,因地制宜,隨遇而行,既淳樸又自然。他蓬勃的生命力反映教會在世界中的臨在。因為所有天主教教友就是教會。憑他們本身所有的權利,他們就是天主子民的一分子。」[2]
透過以身作則來傳播信仰並不意味著基督徒必須是完美的。在我們周圍的人可能會意識到我們的一些缺點,以及我們聲稱所教授的內容與我們的實際情況之間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別。然而具決定性的不是要過一個完美無缺的生活,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事實上,如果我們謙卑地承認這些差別,並且用真誠的努力和天主的恩寵與之抗爭,那麼它就可以成為在我們周圍的人的榜樣。他們會明白,基督徒的理想並不是要成為完美的,而是努力使自己越來越肖似基督。他們會明白,即使人有著這些缺陷,仍然是有可能靠近天主的,因為祂總是準備好去給我們展示祂的愛。畢竟,成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而是我們一輩子所努力追求的目標。
「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假善人!因為你們捐獻十分之一的薄荷、茴香和蒔蘿,卻放過了法律上最重要的公義、仁愛與信義;這些固然該作,那些也不可放過。」(瑪23:23)耶穌譴責那些吹毛求疵卻又忽略那些必要的事的人。的確,有些經師和法利塞人採納了許多與天主的法律無關的、人性的誡律,導致他們對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形成了一套一絲不苟的詭辯。他們的這種做法,暴露出自己的驕傲與自負;他們可能以為只要遵守這些規則就足以獲得永生。他們忘記救贖不是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行為而賺得的,而是來自天主的一個恩賜。
耶穌所強調的並不是這些人為的誡律應否存在,因為它們可能在當時是有意義的。祂強調的是,那些必要的東西 ── 天主所頒布的法律 ── 卻被人忽視了。有些猶太的當權者完美地履行他們自己制定的規範。可是他們卻忘記了對自己的兄弟姊妹施行正義、愛德和仁慈。愛天主和愛他人的誡律被貶到次要的地位。嚴格地遵從法律的一字一句反而變成了重要的事。
以前這些法利塞人和經師的態度至今仍然存在。「大家有目共睹,這些人只管炫耀禮儀、教義或教會的威望,卻毫不關心天主的忠信子民如何真正得到福音的滋養,亦不關心時代的需要。」[3] 我們可以祈求主耶穌首先教導我們用自己的心去遵行祂的法律,冀求在我們所做的一切事上中悅祂。「把『一切』的光榮歸於天主。運用你的意志,加上聖寵的幫助,『檢視』你的一舉一動,使它們沒有遺留下任何人性的驕傲,和『自我得意』的味道。」[4] 這樣,我們就能夠傳遞一套不以自我為中心、也不純是基於外表上的遵行,而是以尋求他人的真正好處為先的法律:「有時候,我們失去傳教熱忱,是因為我們忘記福音回應人的最深需要,忘記人受造是為接受福音要帶給我們的福祉:與耶穌的友誼和對弟兄姊妹的愛。」[5]
在1960年代,有許多學生居住在台伯河別墅(Villa Tevere)。它當時是羅馬聖十字學院的所在地,有許多主業團的成員在這裡接受培育。有一次,有人告訴他們不要坐在飯廳前的幾個有裝飾作用的矮櫃上,以免損壞它們。幾天之後,當他們去到那裡時,卻見到聖施禮華正坐在其中一個裝飾櫃上,並且用鞋跟敲著它,同時又帶著一個得意的笑容看著他們。他向他們解釋說,之前發出這個指示,是因為它是一個具體的、體現神貧的小方法,因為有這麼多人居住在那裡。可是如果有人喜歡的話,偶爾坐在那些裝飾櫃上卻沒有什麼不對。他總結說:「我的兒子們,我們並不沉迷於活出神貧,也不沉迷於秩序或瑣事。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愛天主!」[6]
有時候,一絲不苟,即使在與神修生活有關的事情上,可能是為了安撫自己的良心,而不是為了取悅天主。這樣,我們與主耶穌的交誼很容易就會淪為一種形式。聖施禮華說:「聖德擁有靈活肌肉般的彈性。誰願意成聖,就該知道如何行動,好使他在做某件需要克己的事時,即略過做別的他也認為困難的事──只要這沒有冒犯天主,並為這份安慰而感謝主。如果我們基督徒的行為正好相反,我們即冒著僵硬、毫無生氣的危險,好像一個布娃娃一樣。聖德並非有如紙板一般死板;它懂得如何微笑,忍讓別人,並懷有希望。這是生活,超性的生活。」[7]
聖方濟各.沙雷氏在與後來成為聖若翰納.方濟加.尚達爾(St. Jane de Chantal)的婦人的一系列書信早期的一封中,就警告她不要陷入那與她真正身為天主慈愛的女兒背道而馳的、自由的缺乏。 「一個對默想變得執著的人靈,你會看見它一旦受到干擾,就會感到憂傷、焦慮和驚訝。一個擁有真正的自由的人靈,會以一個安靜的面容和善良的心去照顧那個打擾著它的、煩惱的人。因為對這些人靈來說,透過默想來服事天主和透過包容一個近人來服事祂是一樣的;兩件事都是天主的旨意,然而在這一刻,包容一個近人則是必要的。」[8] 我們可以請求童貞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以一個不拘泥於形式的、充滿真誠而樸實的愛的心去接近她的聖子。
[1] 聖安多尼,《講道集》,I,226
[2]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53
[3]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95
[4] 聖施禮華,《道路》,784
[5]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65
[6] 聖施禮華,引自Pilar Urbano,The Man of Villa Tevere,Plaza & Janés,Barcelona 1995,p. 225
[7] 聖施禮華,《鍊爐》,156
[8] 聖方濟各.沙雷氏,Letter to the Baroness de Chantal,14 October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