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性格必定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因為孩子們能夠如此自然地接近祂。祂孜孜不倦地宣揚天主的國是屬於那些尋求和平的人。因此,祂有時說話的嚴厲程度可能會讓我們感到驚訝和造成一定的困惑。不僅是因為祂說話的內容,也是因為祂警告那些宗教領袖時所用的語氣。他們被虛榮沖昏了頭腦,把自己樹立為德行的榜樣,實際上心中卻沒有這些德行。「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假善人!因為你們好像用石灰刷白的墳墓:外面看來倒華麗,裡面卻滿是死者的骨骸和各樣的污穢。」(瑪23:27)
我們在默想福音時,很快就會意識到耶穌對不同種類的人所表現出的極大耐心。祂充滿愛心地照顧病人。祂渴望以祂的仁慈去擁抱罪人。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能夠在這個納匝肋的師傅身上找到一顆溫柔體貼的心。只有虛偽,也就是說渴望偽裝自己、或過度在意別人怎麼說的人,才似乎會與祂那簡樸和謙遜的心有所衝突。的確,我們從耶穌口中聽到的、少數對人的讚美之一,就是祂與納塔乃耳第一次見面時對他的讚美。雖然這個未來的宗徒剛剛才以懷疑的態度提到祂,並且批評祂的出生地(「從納匝肋還能出什麼好事嗎?」)但是耶穌仍然在其他宗徒面前稱讚他的真誠:「看,這確是一個以色列人,在他內毫無詭詐。」(若1:46-47)
這就是主耶穌在初期對那些開始追隨祂的人所說的話之一,也許是為了幫助他們理解,使我們與天主疏遠的不是人性的弱點或局限,而是拒絕承認它們,或是自己的行為表裡不一。因此,正如聖施禮華所教的,基督徒受召要在生活中見證單純:「作為一個基督徒公民,你應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人們顯示:頹喪的生活與振奮的生活之間;膽怯懦弱與敢作敢為之間;明哲保身,陽奉陰違與單純樸實,光明正大之間;究竟有何不同。一句話,精於世道的市儈與天主的兒女之間,究竟有何不同。」[1]
促使我行動的主要動機是什麼呢?這個問題讓我們的生活能夠更加始終如一。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切 ── 我們的行為、言語、缺忽 ── 都暴露出我們試圖強化的自我身份。在做良心省察時,我們努力審視自己所有的外在行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更加真誠地愛主和愛人這個最終的意圖所引導。因為我們在外表上和在心裡面的情況之間可能存在著差距:「同樣,你們外面叫人看來倒像義人,你們裡面卻滿是虛偽和不法。」(瑪23:28)
「我們基督徒召叫的廣闊領域,我們奠基於天主慈父臨在的合一生活,必定能夠,而且應當在日常生活實現。」[2] 為了防止虛偽的思念潛入我們的靈魂,我們必須竭力在天主的臨在中做一切決定。當我們感受到慈愛的天父在看顧著我們,我們最好的朋友耶穌在陪伴著我們,聖神又居住在我們心中時,那麼我們的外在表現自然就會顯露我們內心的愛。生活的一致性會產生一種不能臨時湊合而成的始終如一;因為它源自我們內心深處那個不想去背叛人的信念。
每一個基督徒所具有的權威「並不在於發號施令或使人聽從自己,而是在於始終如一,作為一個見證,從而陪伴他人走上主的道路。」[3] 如果沒有始終如一的行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使徒工作,因為我們試圖傳遞給他人的一切都只會是出自一顆冷漠、缺乏愛的心。因此,在這段祈禱的時刻,我們可以反躬自問,我們對天主的愛和把光榮歸於祂的願望是不是激發自己所有的思念和情感的主要驅動力。
對基督的愛使得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都能夠產生真正的和諧。如果主耶穌是在我們生活的中心,那麼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就更容易會保持一致。當然,我們的行為必須根據正在與我們一起的人而做出一定的調整。與家人一起度過一個假日,相比一個指導一個專案的、具決定性的工作會議是有所不同的。我們自然地也會信任朋友多於信任陌生人。然而這種對周圍環境的自然適應,不應該導致我們失去自己的身份,或隱藏那賦予我們一生的意義:就是對耶穌的愛。
要永遠都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的願望,會引導我們培養一種聖施禮華非常珍惜的人性美德:就是自然。正如他曾經說過的:「誰若一心一意只為天主的光榮而工作,他所做的一切,必然是自然而樸實的。例如事雖緊迫,但因避免『舖張招搖』而不致拖延。這樣辦事,就不會失落天主獨特而無與倫比的偕伴。」[4] 我們行善,不是為了博得別人的稱讚,或對我們有個好印象。相反,我們唯一關心的是,自己所有的行為都能反映出天主的光榮,並且引領許多人去認識祂,而我們自己卻幾乎不被人注意到。這就是來自師傅耶穌的嚴厲勸告:「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瑪5:16)
為了使自己的自然性和一致性是真實的,我們不應該害怕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弱點。否則,我們可能會陷入法利塞人和經師所遇到的誘惑,他們拒絕承認自己的有限:「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假善人!因為你們修建先知的墳,裝飾義人的墓,且說:假使我們生在我們祖先的時日,我們決不是他們流先知血的夥伴。」(瑪23:29-30)為了在別人面前表現出自信,他們捍衛一套錯誤的自我觀念,並且隱藏自己的有限。然而我們知道,我們甚至可以憑著自己的弱點來反映基督的光榮,因為祂是我們的救主。這樣,我們就會像我們的母親,聖母瑪利亞一樣,她毫不掩飾地宣認:「看!上主的婢女」(路1:38),知道儘管這個真理在世人的眼中大概並沒有吸引力,她所有的富裕其實都是蘊藏在其中。
[1] 聖施禮華,《犁痕》,306
[2]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1
[3] 教宗方濟各,2020年1月14日的講道
[4] 聖施禮華,《犁痕》,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