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曾講述一個比喻,說有一個人「要遠行的人,將自己的僕人叫來,把財產托付給他們:按照他們的才能,一個給了五個『塔冷通』,一個給了兩個,一個給了一個」(瑪25:14-15)。 這位主人希望他的僕人利用他所賜予的財富去經營,以便在他離開期間獲得收益。基督講這個比喻,是為了讓我們明白,我們需要善用天主賜予我們的自然與超性恩典,並對此作出回應。
如同比喻中的僕人一樣,天主賜予了我們獨特的才能和能力,我們可以將這些恩賜交託於祂,以結出果實,並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天主召叫每一個人,並賜予所有人才能,同時也賦予每個人需要完成的使命。若認為這些恩賜是理所當然的,那是糊塗的;同樣,若未能善用這些恩賜,也意味著我們未能實現生命的意義。」[1] 善用這些才能的第一步是認清它們;也就是說,辨識出我能為他人作出的具體貢獻是什麼。有時,這可能與我們的性格特質相關。外向的人可能更容易讓他人感到快樂或歡笑,而內向的人可能更傾向於仔細聆聽並關注身邊人的需求。在其他時候,這些才能可能與我們的專業技能相關,我們可以透過這些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同時也能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無論如何,關鍵的因素並不在於我們能留下多大的影響,而在於是否努力讓自己的才能在天主恩寵的助佑下結出果實。在比喻中,上主同樣讚揚了那賺得五個塔冷通和那賺得兩個塔冷通的僕人,因為兩者都努力結出了果實。因此,耶穌希望我們珍惜自己所領受的恩賜,並對他人所擁有的才能心存感激。嫉妒會讓我們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也會因他人擁有的才能而感到難過,與此相比,基督的建議則更加鼓舞人心。祂邀請我們發揮自己的優點,無論這些優點是多是少,並享受因服務他人和接受他人恩賜所帶來的美好。「重新掘出你埋藏了的天賦吧!使它發揮,結出果實,那你就會嚐到那不屬於這世界的生意的喜樂。就算得到的成果不受世人讚賞,也不打緊,最重要的是:把我們自己及我們所有的全部拿出來,努力使我們的天賦結出果實,時常盡力結出好的果實。」[2]
比喻中的一個僕人只得到了一個塔冷通。然而,他並沒有用它去經營以獲取收益,反而「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藏了。」(瑪25:18)當主人回來時,他向主人解釋自己為何這樣做:「主啊!我原知道你是個刻薄的人,在你沒有下種的地方收割,在你沒有散布的地方聚斂。因為我害怕,所以我去把你的『塔冷通』藏在地下;看,你的仍還給你。」(瑪25:24-25)
如同比喻中的僕人一樣,當面對天主託付給我們的使命時,我們感到某種恐懼是很自然的。 我們害怕自己無法勝任、害怕失敗、害怕出醜、害怕失去所領受的恩賜。但這種恐懼本身並不是問題。事實上,如果我們在面對天主的召叫時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那反而讓我們更依賴自己的能力,而非天主的恩寵。這種最初的恐懼引導我們將自己交託在天主的手中,這樣,恐懼就會轉化為信賴。「這個僕人與他主人之間沒有信賴的關係,反而害怕他,這阻礙了他。恐懼總是讓人停滯不前,並常常導致做出錯誤的選擇。恐懼使我們不敢主動行動;它讓我們躲在安全且有保障的方案中,最終一事無成。為了在生命的旅程中前進和成長,我們不該懷有恐懼;我們必須擁有信賴。」[3]
長期的恐懼可能是由於對天主形象的扭曲所造成。有時,像那個僕人一樣,我們可能會認為天主是一位嚴厲的主人,只想要懲罰我們。「如果我們對天主抱有這種錯誤的形象,生命就無法結出果實,因為我們將活在恐懼中,而這不會帶來任何建設性的結果。」[4] 然而,聖經向我們展示的卻是「慈悲寬仁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忠誠,」(出34:6)他不是一個無情地懲罰犯錯臣民的國王,而是一位父親,用親吻迎接回家的兒子,並為他準備最好的禮物(參路15:11-32)。聖施禮華曾說,天主不像獵人,等待獵物稍有不慎便開槍射擊。相反,祂像一位園丁,「悉心照料花朵,澆灌它們,保護它們,只有在它們的美麗達到頂峰時才剪下它們。」[5]
在比喻中, 主人對結出果實的兩個僕人說了同樣的話:「好!善良忠信的僕人,你既在少許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許多大事:進入你主人的福樂罷!」(瑪 25:21)與第三位僕人所想的相反,主人非常慷慨,因為他對僕人們的努力給予了超乎比例的獎賞。儘管僕人們所做的並不多,他們得到的回報卻遠遠超出了預期:分享主人的生活。
基督因此告訴我們,要獲得永生,我們並不需要做非凡的事。當然,一些聖人的生平中確實有這樣的事蹟,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天主引領我們走的是一條平凡的成聖之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以愛來完成主託付給我們的任務:照顧家庭、做好工作、實踐虔敬的習慣。所有這些平凡的日常事務,如同比喻中的塔冷通一樣,可以帶來難以想像的豐富果實:通過成為好的父母、好配偶、好員工,我們就能享受天國的榮耀。
「平凡的生活並非沒有價值。如果日復一日地做同樣的事顯得平淡、單調且無趣,那是因為缺少了愛。有愛的日子,每一天都會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音調;每一天都會奏響不同的旋律。願你們為愛而做一切。讓我們永遠不要厭倦愛我們的天主。我們需要利用生命中的每一秒去服務所有的靈魂,為愛我們的主服務,因為塵世的生命對於愛來說總是短暫的,有如掠過的微風。」[6] 聖母瑪利亞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平凡中度過的,就像當時的其他婦女一樣。我們可以將天主賜予我們的才能託付給她,好讓我們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讓這些才能結出果實。
[1]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1年11月13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2]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47
[3] 教宗方濟各,2017年11月19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4] 同上
[5] 聖施禮華,引自 Andrés Vázquez de Prada,《The Founder of Opus Dei》第三卷,Rialp,Madrid,p. 430
[6] 聖施禮華《書信一》,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