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一週星期二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二十一週做祈禱的反思。

基督並不拒絕接受法利塞人
明白誡律的意義
從內到外的潔淨


基督並不拒絕接受法利塞人

福音給我們講述耶穌與經師和法利塞人之間的許多接觸。我們經常看到祂與他們交談,孜孜不倦地尋求他們皈依。祂這樣做不應該令我們感到驚訝,因為「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路19:10)而基督視這些人為比稅吏和娼妓更加遠離天國的人(參閱瑪21:31)。我們知道,主耶穌從不拒絕幫助那些需要祂幫助的人,並且會盡祂所能去尋回這些迷失了的羔羊。而一些經師和法利塞人,這些迷失了的羔羊,則使祂付出很大的努力。據我們那有限的所知,當祂在世上時,祂在這方面取得的「勝利」並不多。我們知到,在祂受難和死亡之前,祂的門徒中有一個法學士,縱使這人竭力將此事保密(參閱若7:50和若19:38)。在祂復活之後,我們看到有些法利塞人接受了信仰(參閱宗15:5)。他們中有一些繼續遵守舊約的法律,從而挑起了在首個基督徒社群中出現的不和(參閱宗15:5)。其他的法利塞人,如保祿(參閱宗23:6),在宣揚他們的新信仰方面則非常有成效。

耶穌在與這些猶太當權者接觸時,可能感到不太自然。祂常常意識到,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用祂說的話來指控祂。祂也因他們內心的盲目而感到痛心,這種盲目阻止他們接受祂所宣布的福音。儘管如此,基督並沒有疏遠他們。或許我們會認為,祂最好就是只與那些理解祂的訊息和熱愛聆聽祂的說話的人在一起。可是主耶穌卻從來不會拒絕與那些不愛祂的人對話。因為天主「決不喜歡惡人喪亡,但卻喜歡惡人歸正,離開邪道,好能生存。」(厄33:11)當基督向他們講話時,祂意願他們歸正和改變自己的生活,儘管有時祂的言辭是相當嚴厲的:「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假善人!因為你們捐獻十分之一的薄荷、茴香和蒔蘿,卻放過了法律上最重要的公義、仁愛與信義。」(瑪23:23)

我們可以祈求主耶穌賦予我們拯救人靈的渴望,從而引導我們冀求拯救所有人,甚至那些可能不理解我們的人。聖施禮華寫道:「我們要為所有人做好事,無論是愛耶穌基督的人,還是或許惱恨祂的人。但後者使我們感到非常難過,所以我們必須盡量以愛心對待他們,幫助他們找到信仰,用我喜歡說的:把邪惡淹沒在大量的善良中。我們永遠不應該視任何人為敵。如果他們惡意地攻擊教會,那麼,靠著天主的恩寵,我們的堅定、友善、正直的行為會是他們發現真理,或至少會尊重真理的唯一途徑。」[1]

明白誡律的意義

基督譴責法利塞人和經師,他們嚴格遵守人性的法律,卻忽略重要的天主誡命。可是祂並沒有批評這些法律的存在。耶穌說,人必須遵守這些法律,但不要忘記那最為必要的,就是天主所頒布的誡命。而如果我們致力看出自己所做的事情背後所隱藏著的善:正義、仁慈、忠誠,一言以蔽之,就是愛,這是可能的。「因為全部法律總括在這句話內。」(迦5:14)一些經師和法利塞人的問題在於,他們失去了對所有法律條文的正確看法,成為了瞎眼的嚮導,能夠濾出蚊蚋,卻吞下駱駝(參閱瑪23:24)。

出於愛而努力,以「真正出於自願」[2] 去與天主保持接近,既不會自動出現的,也不是簡單容易的。因此聖施禮華說,培育是一場「戰鬥」,不但是艱苦的,而且是「永無止境」[3] 的。法律需要人正確地理解它,因為它是為有理智的人制定的,這些人獲邀去以深邃的、不是膚淺的方式去讓自己接受它的指導。主業團的監督范康仁蒙席寫道:「有聖德,並不意味著做更多的事,或者是為了達到我們為自己所設定的標準。正如聖保祿所解釋的,聖德是攸關於回應聖神的行動,直到基督在我們內形成。(參迦4:19)」[4]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基督徒的生活所包含的一切 ── 誡命、虔敬的常規活動、善工 ── 都是讓自己更加緊密地與主耶穌認同的方法。這些活動「是充滿愛的對話的一部分,擁抱著我們的整個生命,並且引領我們個人與基督相遇的、充滿愛的對話的一部分。是天主等候著我們,好能與我們分享祂的生命的時刻。」[5]

從內到外的潔淨

「禍哉,你們經師和法利塞假善人!因為你們洗擦杯盤的外面,裡面卻滿是劫奪與貪慾。」(瑪23:25)耶穌直擊問題的根源。祂特別指出這些人的外表 ── 大聲的祈禱、引人注目的齋戒 ── 與內心 ── 渴望出眾和被人認可 ── 之間的差異,「我們必須對那個叫我們去擔心自己外表的『化妝文化』說不。與其潔淨那個會消逝的外表,我們應該潔淨和守護我們的心靈,我們的內裡,它在天主眼中才是寶貴的。」[6]

耶穌所指出的道路是從內到外的淨化。「瞎眼的法利塞人!你先應清潔杯的裡面,好叫它外面也成為清潔的。」(瑪23:26)我們可以由此看出,主耶穌希望我們獲得的培育不在於累積大量的資訊,而是要強化自己的內在世界。不是要接納許多在土壤表層快速地生長的種子,好能給人碩果累累的印象。相反,它需要我們開發那塊深厚而肥沃的土壤,好能讓基督在我們靈魂中播下的種子發芽。

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恩寵的幫助下獨有的任務。雖然外在的善行可能部分地因為受到他人的影響(無論是因為他們鼓勵我們還是環境推動我們)而做,但是我們有責任發展自己的內心世界,享受我們所做的善事和拒絕邪惡,後者不是因為它是被禁的,而是因為它使我們遠離自己所渴求的幸福。而這樣做「需要我們有能力停下來,『關閉自動駕駛裝置』,好能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了解自己內心的感受,了解反覆出現的、往往是無意識又影響著自己的想法。」[7] 童貞聖母瑪利亞是一個有豐富的內修世界的典範,她接納聖言,並且讓它結實(參閱路11:28)。聖母瑪利亞可以幫助我們忠信地、毫無欺詐地步武她聖子的腳步。

[1] 聖施禮華,《書信4》,24

[2] 聖施禮華,《道路》,293

[3] 聖施禮華,1972年6月18日一個家庭聚會的筆記

[4] 范康仁蒙席,2020年10月28日的牧函,6

[5] 同上

[6] 教宗方濟各,2018年11月3日的講道

[7] 教宗方濟各,2022年10月5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