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二週星期一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二十二週做祈禱的反思。

耶穌為全人類送上救贖
基督徒的使命
當遭到拒絕時


耶穌為全人類送上救贖

聖史路加告訴我們,當主耶穌開始祂的公開生活時,祂去到納匝肋,那是祂度過童年的城鎮。到了安息日,祂進了會堂,「並站起來要誦讀。」(路4:16)祂打開依撒意亞先知書,誦讀了先知的說話:「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祂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路4:18;依61:1-2)誦讀完後,耶穌把書卷捲起來,坐下了。會堂裡眾人「都注視着祂。」(路4:20)然後,祂打破沉默,說出一句讓所有人都驚訝的話:「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路4:21)

基督的一生都是以向全人類宣告救恩作為標記。祂所行的奇蹟──正如依撒意亞先知預言的──證實天主的國已經臨在了。它宣告撒旦最終的失敗,又彰顯祂那拯救人類免於威脅著每個人靈的邪惡的大能。因此,主耶穌不只限於為猶太人行這些奇蹟;外邦人也見證了這些奇蹟。耶穌不會為祂的愛設下任何障礙。祂只要求我們以謙卑和以信德來接近祂。「基督徒生活的起點不是我們有幾堪當。事實上,主耶穌對那些自以為善良正派的人所能做的不算多。每當我們以為自己比別人更加聰明或優秀時,那就是終結的開始。主不會對那些自以為有義德的人行奇蹟,而是對那些知道自己有需要的人。祂不是被我們的美善所吸引;這不是祂愛我們的原因。祂愛我們原本的樣子;祂尋找的是那些不會自滿,反而願意向祂敞開心扉的人。」[1]

基督徒的使命

「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祂給我傅了油。」(路4:18)在舊約中,傅油就是將聖油倒在某人的頭上,以表示天主選擇了這個人,並且會在他履行自己的使命時陪伴著他。基督徒在領受聖洗時受傅了聖油,藉此「我們從罪惡中獲得解放,重生為天主的子女,成為基督的肢體,加入教會,並分擔她的使命。」[2] 藉著天主的恩寵,我們的生命也如同耶穌一樣,能彰顯天主對全人類的憐憫。首先,我們可以透過每天與自己相遇的人來履行這項使徒使命,因為平凡的生活就是我們每天為他人而獻出自我的地方。

「在這世上我就是傳教使命;我是為此而在這世界上。我們應視自己被傳教打上印章、甚至是加上標籤的,這傳教帶來光明、祝福、活力、提昇、治癒和釋放。在周圍的人中,我們開始見到有情有義的護士、有情有義的教師、有情有義的政治家,一班情義之人,他們從心底裡選擇與他人、為他人而共活。可是,我們一旦把工作從私人生活分開,一切都會變得灰暗,我們總是追求受認可,或堅持自己的需求。」[3]

透過聖洗,我們受傅去參與耶穌的愛的事業,分享祂救贖普世的使命。「基督徒深知自己藉聖洗聖事已嫁接於基督;藉堅振聖事已領受力量,為基督作戰,受召在世界中履行基督的君王、先知與司祭之職;藉聖體聖事──這愛與合一的聖事──與基督結合成一體。因此,一如基督,他應當為他人而生活,博愛周圍的每一個人,博愛全人類。」[4]

當遭到拒絕時

主耶穌在宣告有關默西亞的預言已經在祂自己的身上應驗了之後,就預料到祂本鄉的人可能會出於嫉妒或心胸狹窄而對祂在加里肋亞各地所行的奇蹟產生反感。「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路4:24)耶穌指出聖經中的兩處,說明天主的愛是普世性的。這兩處都提到,外邦人比猶太的寡婦和癩病人更加優先:先知厄里亞被差遣去幫助一個腓尼基的寡婦,以及先知厄里叟治好一個敘利亞的男子。「在會堂中聽見這話的人,都忿怒填胸,起來把祂趕出城外,領祂到了山崖上 ── 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 ── 要把祂推下去。」(路4:28-29)

當基督開始祂的救贖事工時,祂贏得了人們的欽佩和感激;他們驚嘆於祂的作為,又欣然接受祂的救贖信息。可是祂也遭到一些猶太人的抵制,這些人往往是那些狂熱地執著於自己的觀點的人。在每一個基督徒的使命中,類似的事情都會發生:既有熱切地接受福音的人,也有拒絕福音的人。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缺乏明顯的成效,或是害怕自己被人抗拒時會產生沮喪的原因。然而正如聖施禮華所強調的,即使我們的努力看似徒勞無功,天主仍然會在每一個人靈中行動:「作為人、基督徒及神父,我深信人心無論如何沉溺在罪惡之中,仍隱藏著一絲高貴,就像灰爐中的餘燼。因為只要我用基督的話與個別的心談話,它們都會回應的。」[5]

我們在每天的祈禱中,都可以回想那個自己接受了的、圍繞著自己的一生的使命,並且祈求天主賜予我們恩寵,使我們能夠重新出發,努力減輕他人的苦難,服務全人類,幫助人透過我們的言語和行動去感受耶穌的慈悲。「那麼,讓我們走出去,我們要走出去將耶穌基督的生命傳給每個人。……我寧願要一個走到大街上歷經波折連連、因而傷痕累累和骯髒兮兮的教會,卻不喜歡一個由於固步自封、只顧安全而抱病的教會。」[6] 我們可以請求童貞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勇敢地承擔起將她聖子的愛帶給我們週圍的人的使命。

[1] 教宗方濟各,2019年6月29日的講道

[2] 《天主教教理》,1213

[3]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73

[4]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06

[5]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74

[6]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