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廣闊的視野
基督是我們做各種判斷時所用的標準
以更新了的心靈去迎接主的酒
經師和法利塞人向主耶穌抱怨道:「若翰的門徒屢次禁食,行祈禱;法利塞人的門徒也是這樣;而祢的門徒卻又吃又喝。」(路5:33)耶穌和宗徒們的行為使他們感到不安。他們知道耶穌的講道與洗者若翰的講道是互相關連的;因此他們尋找兩者的一個共同點,作為批判時用來比較兩者的標準。然而他們抱怨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們難以接受納匝肋人耶穌所帶來的新事實。默西亞所宣告的真理,以及祂宣告這些真理的方式令他們感到不安。若翰呼籲人悔改和承認自己是個罪人。可是耶穌卻要求人承認祂是世界的救主,是以色列民族存在的理由。
比較,尤其是這一個比較,所產生的問題在於它會掩蓋一些更加重要的真理。比較源於不安、懊惱和反叛。做判斷的人把自己高舉在他人之上,並且套用一個使自己看起來是正確的判斷標準。個人自身的經驗成為了絕對的真理,而沒有意識到世界其實比自己那有限的視野要廣闊得多。這一次,誰人更加重視禁食成為了參考點,因為有些經師和法利塞人喜歡讓別人知道他們自己禁食了有幾多。然而比較所出現的問題,在於它會使人的視野變得狹隘,只專注於某一個特定的細節,而無法看到全局,無法發現一些更加深層次的奧秘,一些不應受到判斷,而應被接納的奧秘。
聖施禮華鼓勵我們,在沒有仔細檢視我們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的有限性的情況下,不要做出判斷。「每人的看法不同,且常是依自己有限的理智,並透過時常被情慾模糊和混亂的眼光去判斷人。」[1] 他補充說:「況且,像許多現代的畫家,他們中有些的看法都很主觀而且具病態,畫了幾根抽象的線條,就說那是我們的畫像,我們的為人。人的判斷真沒有多大的價值!若你還沒有在祈禱中篩選過你的判斷,就不要去作判斷。」[2]
有些比較,例如法利塞人和經師所用的比較,是用來批判別人的。可是也有些比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闡明事實。在所有判斷中,都會有一些標準,讓我們瞥見實現某個目的的最適當手段,例如什麼是最好的方式去對待一個人以使其感到受歡迎。我們常常都需要知道我們做判斷的最終標準是什麼。這個參考點有一個專有名稱。當主耶穌回答經師和法利塞人時,祂清楚地指出做比較時所用的真正標準是什麼:就是祂自己。「伴郎與新郎在一起的時候,你們豈能叫他們禁食?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在那些日子,他們就要禁食了。」(路5:34-35)一個人是否禁食取決於基督是否臨在。兩個選擇都是好的。可是主耶穌的臨在,使得其中一個會更加合適,因為禁食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更好地感知天主性的事物,而在這些人眼前的正是降生成為了人的天主。
「耶穌越成為我們生命的中心,祂就越能使我們走出自我;祂使我們減少以自我為中心,而更加親近他人。」[3] 當我們花很多時間與某人相處時,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模仿他們的一些手勢或言語。同樣,當我們緊密地跟隨主耶穌時,我們也學會從祂的角度去判斷事實,和最重要的是,以祂的心去擁抱它。無論何時,無論是在工作、在學校或休息時,我們都可以問問自己:「如果基督處在我的位置,祂會怎麼做呢?有一天,你們每一個人的心都會不自覺地和耶穌的心同步跳動。」[4]
耶穌知道,人按照祂所提出的方式來判斷事實意味著不小的改變。因此祂用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個新的觀點可以怎樣產生。「沒有人從新衣服上撕下一塊作補釘,補在舊衣上的;不然,新的撕破了,而且從新衣上撕下的補釘,與舊的也不相稱。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入舊皮囊的;不然,新酒要漲破皮囊,酒要流出來,皮囊也破了。但新酒應裝入新囊。」(路5:36-38)
耶穌帶來了的信息需要人有一顆更新了的心。僅僅改變一個人的外在行為是不夠的。新酒需要用新皮囊;也就是說,它需要人克服一直以來都指導著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看法,並且讓主耶穌成為新的參考點。而這正是許多耶穌當代的人所未能做到的。「法利塞人的罪,不在於看不到天主就在基督內,而在於執意閉關自守,拒絕讓耶穌的光明來開他們的眼睛。這種閉塞頑固,直接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法利塞人,自以為光明,拒絕讓天主來開他的眼睛,對待近人自然會驕傲和不義。」[5]
天主為我們提供了新皮囊來裝祂的酒。這些「皮囊」可以在勤領聖禮、祈禱、為他人服務、盡心盡力的工作、屬靈的陪伴、和切願讓他人更加接近天主中找到……這就是酒隨著時日而不斷改進所需要的正確環境。在品嚐過這些東西給我們帶來多少好處之後,在品嚐了一點主耶穌所帶來的新酒之後,我們就會意識到這些行為才是合適的皮囊,才可以盛載祂送給我們的恩惠。而像聖母瑪利亞一樣,我們也會發現,沒有酒會比她的聖子所帶來的更加好。
[1]聖施禮華,《道路》,451
[2]同上
[3]教宗方濟各,2017年7月5日的訊息
[4]教宗方濟各,2018年1月17日的講話
[5]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