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開始傳教後不久,祂的名聲便已經傳遍了整個地區。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一個附著邪魔惡鬼的人在葛法翁會堂裡挑戰祂的原因(參閱路4:31-37)。伯多祿那時一定驚嘆於師傅耶穌的大能。祂的教訓感動了他的心並吸引了他。基督以每一個人都能夠明白的方式說話。祂又以行動來證實自己所說的,使祂的說話有更大的權威。祂用堅定的說氣說:「不要作聲!從這人身上出去!」(路4:35)耶穌就把魔鬼從那人身上趕了出去。
然後,耶穌「從會堂裏出來,進了西滿的家」(路4:38)。剛剛才見證了一個奇蹟的伯多祿,便請求基督醫治他的岳母,因為她「正發高熱」(路4:38)。耶穌樂於這麼做,並不介意那天是安息日。就像祂剛剛驅逐邪靈一樣,祂僅憑祂的說話便足以驅走發熱症。伯多祿的岳母就立刻起身來服侍他們(參閱路4:39)。
當我們在聖體聖事中領受主耶穌時,祂就進入了我們的家,就像祂進入了伯多祿的家一樣。那時,就像伯多祿一樣,我們也可以把心中的各種擔子託付給祂:我們的憂慮、夢想、懷疑、悲傷……其實,天主總是在我們向祂請求之前就準備好幫助我們。可是祂要我們前來向祂敞開自己的心扉,把自己的需要交到祂手中。「無論基於什麼原因,如果你覺得不能持續下去,把自己交付給天主,告訴祂:主,我信任祢,我把自己捨棄給祢,但是,在我軟弱時助祐我!你充滿信心重申:看,耶穌,我這塊骯髒的破布。我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多麼悽慘。我不配做祢的兒子。告訴祂這一切 ── 一次又一次地告訴祂。你不久便會聽到祂說:Ne timeas!不要害怕!又加一句:Surge et ambula!起來,行走吧!」[1]
在聖路加的福音中,我們第一次看見經常出現在師傅耶穌的公開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就是儘管許多人懇求祂醫治他們的身體,但耶穌並沒有就此停止。基督也治癒他們最嚴重的疾病:就是靈魂的疾病。正如祂在另一次那樣,祂首先告訴那個從屋頂上被人縋下來的癱子:「你的罪赦了。」(路5:20)只是後來祂才加上一句:「起來,拿起你的小床,回家去罷!」(路5:24)
「日落後,眾人把所有患各種病症的,都領到祂跟前,祂就把手覆在每一個人身上,治好了他們。」(路4:40)耶穌知道祂即將建立的王國必須在人靈中紮根。這就是為什麼祂給人「打好基礎」,解除他們身體和神靈上的疾病。「有些從許多人身上出來的魔鬼吶喊說:『祢是天主子!』」(路4:41)「行動中的福傳團體認識到:天主先採取主動,祂先愛了我們(參閱若一4:19),所以我們能夠跨步向前,毫不畏懼、主動地走向其他人,尋找那些軟弱跌倒的人,站在十字路口歡迎那些被遺棄的人。這團體具有無盡的渴望去展現憐憫之情,這憐憫之情是緣於他們對天父無限慈愛的體驗。」[2]
我們也可以前去接近主耶穌,渴望祂能夠從我們的靈魂中根除一切可能使我們與祂分離的事物。正如聖施禮華寫道:「祈求聖父、聖子和聖神,以及你的『母親』,使你認識自己,並為過去的一切壞事而哭泣,因為這些事仍留下污漬殘渣……同時,雖然你不想忘記這一切而對祂說:耶穌,賜給我一個大愛,好能在我可憐的肉體、可憐的心靈、可憐的靈魂、可憐的身子內,成為淨化的火焰,將它們從世俗的污穢中潔淨、耗竭。當我空虛了自己的時候,將祢充盈我心,願我絕不眷戀世上任何事物,願大愛永遠支持我。」[3]
耶穌很早就起床祈禱。祂的臉上不僅反映出那促使祂治癒所有前來找祂的人的愛,而且也反映出那促使祂繼續傳播福音的力量。因此,當人群中有人試圖阻止祂離開時,祂回答說:「我也必須向別的城傳報天主國的喜訊,因為我被派遣,正是為了這事。」(路4:43)
耶穌想接觸更多的人靈。祂渴望把天國帶給全人類,使祂去到猶太境內所有會堂傳道。耶穌將會在升天之前給予祂的門徒這個命令:從耶路撒冷開始,到所有地方,以祂的名宣講悔改,以得到罪的赦免。宗徒們在與基督在一起的歲月中所見所聞的一切,都應該與全人類分享。「善總要向外傳揚。尋求真理和善的真正體驗,會按其本質在我們心內滋長,任何人只要深深體會被釋放的經歷,對他人的需要都會更為敏銳。當善擴張時,善就會生根、發展。為此,誰想要度一個有尊嚴和充實的生活,必須伸手接觸他人和尋求他人的福祉,別無他法。聖保祿的傳教箴言不該讓我們感到驚訝:『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格後5:14)『如果我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格前9:16)」[4]
宗徒是第一批傳播耶穌為全人類所做的事的人。今天,耶穌要我們,也是祂的門徒,繼續這項使命。「『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麼切望它已經燃燒起來!』我們已接近天主聖愛的烈火。我們要讓這烈火燃燒我們的生命。讓我們一心盼望把天主聖愛的烈火傳播到世界,讓我們周圍所有的人都親炙其愛。他們同樣能體驗基督的平安,並在祂那裏獲得幸福。」[5] 我們可以求助於童貞聖母瑪利亞的代禱,祈求「福音的喜樂得以傳播至世界的終極,並常照明我們世界的邊緣者。」[6]
[1]聖施禮華,《鍊爐》,287
[2]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24
[3]聖施禮華,《鍊爐》,41
[4]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9
[5]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70
[6]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