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二週星期二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二十二週做祈禱的反思。

讚嘆耶穌的權威
福音使我們自由
服從:懂得如何傾聽


讚嘆耶穌的權威

耶穌喜歡在葛法翁講道,不僅因為有幾個宗徒都是來自那裡,也因為那裡的人開懷接受祂的教訓。葛法翁是座落在加里肋亞海邊的一個繁榮的漁村,有羅馬駐軍和商旅,還有一座重要的猶太會堂。因此,這裡是猶太人和外邦人、本地居民和商旅者會聚的地方,會集著不同的思想與觀念。

有一次,當耶穌去到葛法翁時,聖史路加強調祂的教導引起了眾人的驚訝,「因為祂的話具有一種權威。」(路4:32)我們可以想像人群聚精會神地聆聽主耶穌的講道,也許是出於真實的興趣和期待,或者只是出於好奇。他們或許觀察到祂那美妙的言辭和姿態、祂對眾人的回應,以及祂對村莊生活的各種事情的態度。與一些法利塞人通常做的反應有所不同的是,基督的教導引發出眾人對祂的權威所產生的著迷。祂不僅談論美麗的實事;祂的行為也說明祂的教導。

我們透過閱讀和默想福音,也可以像祂當代的人一樣,驚嘆於耶穌的形象。聖施禮華說:「我建議在祈禱中,你真正參與福音中各個不同的景象,如同人群中的一個。首先,想像你所選擇的景象或奧蹟,以便收歛思潮、做好默想,然後,專注心神於你選的耶穌生活中特別的一面 ── 祂的仁慈之心、祂的謙遜、祂的聖潔以及祂承行天父旨意的方式。然後告訴祂,在這些事件中,你的遭遇如何,對你有什麼影響,你的靈魂又有什麼變化,但要集中精神,因為祂可能想要藉此機會指點你;在你的靈魂深處,你會體驗到祂的建議;領悟到一些事體;感受到祂輕聲溫柔的責備。」[1]

福音使我們自由

耶穌在葛法翁逗留期間,「在會堂裡有一個附著邪魔惡鬼的人,他大聲喊叫說:『啊!納匝肋人耶穌,我們與祢有什麼相干?祢來毀滅我們嗎?我知道祢是誰:是天主的聖者。』耶穌叱責他說:『不要作聲!從這人身上出去!』魔鬼把那人摔倒在人中間,便從他身上出去了,絲毫沒有傷害他。遂有一種驚駭籠罩了眾人,他們彼此談論說:『這是什麼事?祂用權柄和能力命令邪魔,而他們竟出去了!』」(路4:33-36)

主耶穌有克制邪靈的大能。在這個情節中,魔鬼挑戰祂,並且大膽地以天主的聖者來喊叫祂,既表明自己知道基督的使命,也表明自己反對祂救贖的工程。儘管魔鬼看起來力大無比,他還是懾服於耶穌的命令,一聽到祂的說話便立即離開那個人的身體。類似的事情也在福音中其他情節中重現。那些多年以來,甚至從胎生起就被魔鬼或被疾病所奴役的人,與主耶穌相遇之後,不僅恢復了身體的健康,而且也獲得了一個對生命的全新看法。他們可以再次享受與親人在一起,而自己與天主的關係也標誌著信德得到了更新。

「福音是生命的言語:它不會壓迫人;相反,它會解放那些被這個世界的許多惡魔所奴役的人:虛榮的惡魔、對金錢、驕傲、淫慾的眷戀……福音會改變人心,改變生命,將邪惡的傾向轉變為善良的意向。福音是能夠改變人的!因此,基督徒的任務就是將救贖的大能傳播普世,成為天主聖言的傳教士和嚮導。」[2]

服從:懂得如何傾聽

除了透過福音之外,耶穌的指示也透過教會和天主用以讓我們知道祂聖意的各種方式傳達給我們。正如主業團的監督范康仁蒙席提醒我們的:「天主還可以通過我們周圍的人讓我們看到祂的旨意,這些人根據具體的情況而被賦予或大或小的威權。因為我們知道,天主可以透過其他人或普通事件跟我們說話,我們能從這些人或事件裡聽到天主之聲中的信念,會讓我們對天主的計畫產生順從的態度,其計畫也可能隱藏在那些陪伴我們前行的人的話語中。」[3]

「服從」obey一詞來自拉丁文ob-audire,意思就是「仔細地聆聽」。為了要緊隨基督,我們有時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與那些了解我們的人的意見對比,因為我們並不常是很清楚知道什麼才是為自己最好的。天主的聖意通常不會清晰和明顯地讓我們知悉。因此,「仔細地傾聽」意味著對別人的看法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這可能會是很難接受的,尤其是當我們在思考著要做的事情對自己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或是非常困難時。因此,我們必須時時願意考慮那些愛我們、並且得到天主的恩寵來幫助我們的人的提議。我們必須珍惜它,視它為天主用來幫助我們辨認出祂對我們的聖意的方法。

主啊,祢要我做什麼呢?當我們真正有這種關切時,我們就會明白服從這個美德的偉大。一個懂得服從的人不會以為自己的生命受到貶損。相反,他們會變得偉大,因為他們願意遵行天主的聖意,因為他們渴望在努力辨悉如何將其付諸實踐時不讓自己受到私欲所瞞騙。童貞聖母瑪利亞的偉大,正是在於她認真地聆聽天主對她所要求的,並且將其付諸實踐。「在聖母瑪利亞身上,我們找不到絲亳愚蠢貞女瞎隨盲從,亳無頭腦的憨態。聖母細聽天主的要求,思索未能領會的疑團,詢問沒有弄懂的問題,然後全力以赴,履行天主的聖意:『看!上主的婢女,願照祢的話成就於我吧!』這是何等明智!」[4]

[1]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53

[2] 教宗方濟各,2015年2月1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3] 范康仁蒙席,2024年2月10日的牧函,6

[4]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