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經常被邀請到各行各業的人家中吃飯。祂探訪祂的門徒和友人的家,參加為祂而設的宴會,例如稅吏匝凱所設的宴會,甚至受邀去與群眾的領袖一起吃飯。聖史路加告訴我們,有一次,耶穌受邀去和一個知名的法利塞人吃飯。這個主人家看見祂沒有遵守洗手的傳統便坐下來吃飯,心裡很不舒服。座上其他客人可能也注意到了,並且悄悄地批評祂這個行為。
福音沒有明確地敘述耶穌這個行為是不是為了要教訓人而做的。聖史路加告訴我們的是,耶穌利用了這個情況向在場的人傳達一個信息:就是在天主的眼中,重要的不僅僅是外在 ──「外面」的東西 ── 而且還有「裡面」的(路11:40)。「禍哉,你們法利塞人!因為你們把薄荷、芸香及各種菜蔬捐獻十分之一,反而將公義及愛天主的義務忽略過去:這些固然該作,那些也不可忽略。」(路11:42)耶穌的語氣很嚴厲。祂指責他們虛偽,揭露他們的欺詐行為,因為有些法利塞人關心外表更重於按照真理而生活。他們專注於法律的條文,以至忘記了其背後的精神。
法利塞人的這種態度至今仍然存在。當我們以冷酷無情、例行公事的方式去履行日常對天主和對他人的職責時,我們也是一樣。也許我們知道這些職責都是好的,甚至是必要的,然而我們卻無法領會它的真正價值。這時,在背後驅動著我們去履行這些職責的可能是惰性、只想維持體面,或是害怕假如不做就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可是天主並不只是要我們在那份當做事項的清單中逐一地剔走每一項。祂要我們的行為是出於愛的。聖奧思定教導我們:「去愛和去做你想做的事吧。如果你沉默不語,必須是出於愛而沉默不語;如果你痛哭流涕,必須是出於愛而痛哭流涕;如果你糾正別人,必須是出於愛而糾正別人;如果你原諒別人,必須是出於愛而原諒別人。讓愛紮根於你的心吧,因為除了愛以外,沒有其他東西能夠從中產生。」[1]
有些法利塞人未能在耶穌所做的事中辨認出天主的手。耶穌行事的態度簡樸又自然,而這些法利塞人卻著眼於小心謹慎地遵守那些繁多卻是次要的誡律,確信這樣做便可取悅天主,卻自此至終都忽略了內心的正直和對他人的仁愛。相反,基督的教導卻強調,真正的義德的秘訣主要不是在於行為在物質上的重要性或完美性,而是在於愛,那激勵我們以最好的方式去做這些事的愛。主業團的創辦人聖施禮華經常建議我們:「為愛做一切事」[2],因為「出於愛所做的一切都會變得偉大和美麗。」[3] 沒有任何職務是微不足道的,因為任何職務的價值在於人去做它時所懷著的愛的多與少。
談到聖化工作,聖施禮華在一次講道中說:「做任何事都要以愛而行,不要懼怕、不要苟且,好去侍奉天主。」[4] 如果我們這樣做,我們就會自然地、必然地審查在自己每一個行為的背後的動機,尤其是當我們做良心省察時。它是為了愛主愛人,還是愛自己的利益而做呢?
只顧遵守規則很容易會淪為一種負擔。這就是回頭浪子的哥哥的情況。儘管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正確的(緊靠著父親,又在農場內辛勤工作),他卻並不享受眼前的生活。浪子回頭這個比喻讓我們覺得他羨慕弟弟的抉擇和所享受的快樂。真誠地尋求天主各條誡命的美善,以及從我們與祂和與他人的關係中自然產生的行為的美善是很重要的。這就是使人自由:它讓我們能夠品味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重要的不僅是我們做什麼,而且是我們在做它時所尋求的美善。人生是一個旅程,我們在其中逐漸地淨化自己的意向和尋求更大的美善,當發覺到自己偏離了軌道時去調整方向。當我們努力選擇那些對我們是最好的東西時,我們愛天主在萬有之上的願望就會增長。
基督徒在自己與天主的關係中,必須時刻保守自己並建構自己的生活,好使來自俗世的要求不會窒礙那些重要的、真正能夠為其他一切賦予意義的事情。我們規劃並且為任何對自己重要的活動制定優次,從照顧家人到事業發展、維繫友誼、休息和保持身體健康。否則,日常生活的匆忙和壓力會使我們遠離那些我們想要培養的價值觀。聖施禮華稱這套塑造基督徒一天的虔敬行動為「生活的計劃」。這些虔敬行動會幫助我們發現「在最平凡的情況下隱藏著一些神聖的、天主性的東西」[5],甚至在我們的工作和其他活動中也是如此。生活的計劃是對人靈的需求的一個回應,「在平凡的工作的辛勞中找出天主,毫無障礙地與祂交談,用愛的眼光觀望祂。」[6]
聖施禮華警醒主業團的成員,這個生活的計劃不應該變成一個僵化和不靈活的時間表,把它當作目的來追求。相反,他說「不要讓虔敬行為成了僵化、密閉的規條,要具彈性,目的是幫你走俗世旅程,因在你忙碌的職業、社交及其他不可疏忽的責任中,你和天主的交談並不中斷。你的生活規劃要配合得像戴在手上大小剛好的橡皮手套。」[7] 因此,實踐生活的計劃並不是簡單地進行一系列既定的活動,「得過且過」地[8]。它不是一件透過剔走清單內的每一項而感到心安理得的事情。相反,我們的生活的計劃幫助我們向天主和向他人的需要敞開心扉。我們可以求助於聖母瑪利亞的代禱,請求她幫助我們永遠出於愛而行事,渴望與她的聖子認同。
[1]聖奧思定,《若望一書講道集》(第七講),8
[2]聖施禮華,《道路》,813
[3]聖施禮華,《道路》,429
[4]聖施禮華,《天主之友》,68
[5]聖施禮華,《與聖施禮華對話》,114
[6]聖施禮華,《書信3》,13
[7]聖施禮華,《天主之友》,149
[8]真福歐華路主教,1975年9月15日的牧函,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