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十七週星期四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十七週做祈禱的反思。

教會是一張拖網
反映出基督面容的聖德
敞開的大門


教會是一張拖網

宗徒中,有些是在加里肋亞海作業的漁民。耶穌與他們一起生活,漸漸地熟悉他們行業的工作。而祂在前往沿海其他城鎮的旅途中亦可能接觸到其他漁民。無論如何,許多前來聆聽祂講道的人都在湖邊周圍的村莊居住。因此,師父耶穌用漁船、漁網和魚穫的例子來說明祂的教訓便一點都不足為奇了:「天國又好像撒在海裡的網,網羅各種的魚。網一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放在器皿裡;壞的,扔在外面。」(瑪13:47-48)

耶穌將祂的王國比喻為一張能捕撈不同種類的魚的網。宗徒們根據自己的經驗都知道,湖裡的魚有許多種,但並非所有魚的品質都是一樣的。當他們撒下網並把網拉上來時,他們不會停下來,想一想他們捕到的是什麼:他們稍後在岸上把捕到的魚分類時才會關顧這點。他們將漁網拉上沙灘,開始將魚分類:好的會被收集到籃子裡,壞的會被丟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漁網就是教會的形象。在教會內,不同種類的魚也共存在一起,而這個情況將會持續到世界的終結。我們透過努力培養謙卑的品格,努力使自己不會成為被丟掉的那一部分。聖施禮華說,教會是「『聖潔的國民』由軟弱的受造物組成。這種顯明的矛盾,標誌著教會奧蹟的一個層面。教會既是神聖的,也是人性的,因為它由人組成,而人也有自己的缺點:『眾人卻是塵埃灰土』。(德17:31)」[1] 同時,我們知道這些缺點並不是天主子民的一個具決定性的形象。藉著天主的恩寵,我們總能在周遭的人和在我們所依賴的人身上感受到聖德的一些標誌;他們向我們展示出「教會最美的面貌。」[2]

反映出基督面容的聖德

教會是神聖的,因為她的創始人基督是神聖的。基督「愛慕教會如同淨配,為它而交出自己,為能聖化它,又為了天主的光榮,使它與自己結合而成為自己的身體,並以神聖的恩惠充滿了它。」[3] 我們,它的子女,愛它,因為耶穌在它裡面,而我們在它裡面找到成聖的各種方法:即教會的訓導和各件聖事。

我們基督徒蒙召去努力爭取成聖。可是這並不意味著要過一個完美無缺的生活;事實上,即使教會中有一些有各種缺點的人,教會仍然是神聖的。因此,對成聖來說,具決定性的因素並不是沒有犯錯──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而是熱切地渴望與基督保持結合,好使祂能以祂指引教會的方式來掌管我們的生活。

「聖德的多少在於基督在我們內完成多少,我們在聖神的德能下,自己的整個生命有多少以基督為榜樣。」[4] 每一個聖人都反映出耶穌的面容。因此,聖德首先就是「與基督結合為一,藉此活出祂生命的奧跡。聖德在於以獨特和個人的方式,與主耶穌的死亡和復活結為一體,不斷與祂一起死而復活。可是,聖德也體現於在生活中,重現耶穌在世生活的不同方面。」[5] 默觀基督的奧蹟,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性情和處世方式,體現這些奧蹟,同時也努力淨化兩者。透過經常閱讀福音,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充滿基督的處世方式,從而在我們心中塑祂的形像並將之反映在世界上。

敞開的大門

在教會內,聖德的美麗與罪惡的醜陋、慷慨心靈的偉大與其他心靈的卑劣、造就英雄的堅毅與導致背叛的軟弱皆可並存。因此,我們的慈母教會是神聖的,同時她的信友們也不斷地需要淨化和皈依。無論如何,除了自己謙卑地追求聖德之外,「既然上主容許人性的軟弱出現,我們的反應該也是一樣的,就好像當我們看到母親生病,或受到鄙視,該更加愛她,以內心和外在的行動,向她表示更大的愛慕。如果我們愛教會,就永不會在我們內產生一種病態的興趣:喜歡談論她一些孩子的軟弱,正如談論母親的過錯一樣。」[6]

基督在世上時常說,祂來不是為醫治健康的人,而是為醫治病人。透過祂的言行,祂表明祂對罪人相比對那些自認為正義的人更加關注。在日常生活中,師父耶穌毫不猶豫地接近那些表面上似乎是遠離天主的人。祂向他們講話,邀請他們與祂一起生活和跟隨祂。

耶穌和那些跟隨祂的人所組成的家庭並不是一個由完美的男女所組成的封閉社群。教會也蒙召要成為一所大門敞開的房子,好使所有願意的人都毫無區別地可以進來,因為天主的仁慈意願「所有的人都得救。」(弟2:4)我們自己的心扉應該常常敞開,好使任何人都能夠滿足對天主的渴望。我們可以請求聖母瑪利亞,教會之母,幫助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反映出天主神聖子民的面容。

[1]聖施禮華,《熱愛教會》,6

[2]教宗方濟各,《你們要歡喜踴躍》宗座勸諭,9

[3]梵二《教會憲章》,39

[4]教宗本篤十六世,2011年4月13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5]教宗方濟各,《你們要歡喜踴躍》宗座勸諭,20

[6]聖施禮華,《熱愛教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