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路3:15-16, 21-22)
那時,百姓都在期待「默西亞」,為此,人人心中推想:或許若翰就是默西亞。若翰便向眾人說:「我固然以水洗你們,但是比我強的那一位要來,就是解祂的鞋帶,我也不配。祂要以聖神和火洗你們。」眾百姓受洗後,耶穌也受了洗;當祂祈禱時,天開了;聖神藉著一個形象,如同鴿子,降在祂上邊;並有聲音從天上說:「祢是我的愛子,我因祢而喜悅。」
釋義
在耶穌的一生中,祂的行動很多時都似乎是沒有人性邏輯的。為什麼天主聖子耶穌選擇了要降生成人呢?為什麼祂一生都要受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的管轄呢?既然祂自己是天主,為什麼還要祈禱呢?而我們今天在彌撒福音中閱讀到的這一段,為什麼耶穌要受洗呢?連洗者若翰都試圖勸阻祂:「我本來需要受祢的洗,而祢卻來就我嗎?」(瑪3:13)毫無疑問,耶穌本無需做這一切──因此,祂為什麼要做呢?教宗方濟各一語道破地說:「是因為祂要與罪人同在:祂因此而與他們並肩而立,做他們所做的事。」耶穌要親身給我們示範:「因為我們應當這樣,以完成全義。」(瑪3:15)祂要教導我們,什麼東西對我們是最好的。
我們當深思這個奇妙的實事:耶穌親自教我們該走的道路。祂這樣做不是為了祂自己的需要,而是為了我們的需要。祂降臨人間,是為使我們得救和成為天主的子女。祂的受洗與我們的聖洗聖事緊密地相連著。耶穌已經為了我們而擔當起我們的所需。而我們都是乞討天主聖愛的孩兒,不斷地渴求我們的天主聖父的慈愛。這正是今天這個慶日的意義。
教宗方濟各進一步說,你和我都可以效法耶穌,俯身關顧他人的所須。他說:「舉揚他人的方式,不是判斷或說教,而是親近、同理、分享天主的仁愛。」我們蒙召要效法基督,而一個最具體的方法便是注目於他人的需要,不是專注於自我的需要。我們必須走出自我的圍城,去惦記那些有所須的人,那些需要我們的關注、時間和笑容的人。讓我們以關心近人來效法基督。這正是通往真正幸福的道路,因為施比受更為有福。
福音的另一喜訊是:所有領受了聖洗的人都成為天主的子女。 聖施禮華寫道:「上主因愛自己的孩子,把我們從世界上帶回祂的家裡,成為祂家庭的一分子,使祂的一切屬於我們,我們的一切也屬於祂,培養我們的親情和信賴,最後我們能大膽地像小孩子一般向祂要求說:把月亮摘下來給我們吧!」(《基督剛經過》,64)
默想「我們是天主子女」的身份:我是天主的一個子女,會帶給我們多麽大的喜樂!這個真相教我們以一個不同的眼光去看世界。當我們意識到這個事實時,我們會在他人身上會看見無比的尊貴。我們不會關注其膚色、品格或意識形態。當我們的身份建基於「天主子女」這一事實時,我們會看見「 只有一個民族,即天主子女的民族。只有一種膚色,即天主子女的膚色。只有一種語言,即發自心智,啟迪我們認識天主,相互友愛的無言之語。」(《基督剛經過》,106)
今天是我們默想自己在聖洗聖事中獲得了的恩賜的好日子。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最能塑造我人格的,正是「我是一個天主的子女」這個事實。讓我們祈求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去察覺自己身為天主子女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