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路14:15-24)
有一個同席的人聽了這些話,就向耶穌說:「將來能在天主的國裡吃飯的,才是有福的!」
耶穌給他說:「有一個人設了盛宴,邀請了許多人。到了宴會的時刻,他便打發僕人去給被請的人說:請來罷!已經齊備了。眾人開始一致推辭。第一個給他說:我買了一塊田地,必須前去看一看,請你原諒我。另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試牠們,請你原諒我。別的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僕人回來把這事告訴了主人。家主就生了氣,給僕人說:你快出去,到城中的大街小巷,把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都領到這裡來。僕人說:主,已經照你的吩咐辦了,可是還有空位子。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大道上以及籬笆邊,勉強人進來,好坐滿我的屋子。我告訴你們:先前被請的那些人,沒有一個能嘗我這宴席的。」
註釋
主耶穌在這個比喻中繼續用筵席的意象來描述天國,這次的焦點是那些被邀請的人。「教會」一詞其實是「召集」的意思,概括了天主向全人類發出的、普世得救的召喚。
這個比喻告訴我們,當這個筵席準備好後,那些獲邀者卻開始找藉口而不來參加。三個藉口似乎都是很合理的,沒有一個反映出這幾個人對自己獲邀的直接拒絕。正因如此,我們可能會感到驚訝,家主──天主──竟然對這些拒絕的人如此惱怒,決定使他的筵席坐滿那些在社會上較為不幸的人。縱觀人類的歷史,我們都看見天主拯救人類的計劃是白白無償的。然而我們怎樣才能獲得參加筵席所需的門票呢?就是透過認識到自己的本質:是一個罪人,一個需要獲得寬恕的人;一個有病的,需要獲得治癒的人;一個貧窮的,需要一個能夠用祂的大愛來注滿自己的心靈的人。[1]
知悉到身為受造物的自己的脆弱性和依賴性,會使我們能夠坦然地走到筵席的主人跟前,請求他讓我們入席,因為我們若然單靠自己,就沒有醫治自己的錯失的靈丹,沒有治療自己的損傷的妙藥,也沒有使自己飽餐的食物,或使自己解渴的飲料。
一旦我們知道自己受到了主人的歡迎,自然而然地──在內心深處!──我們就會產生一種需求:去告訴他人在我們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事,自己獲邀往哪裡去。因此,這個比喻中所說的「勉強人進來」(23節)的真正意義不應被理解為對他人在身體上或倫理道德上行使暴力,而是一種具有感染力、能夠吸引人的力量,使他們也渴望分享到我們獲邀去參與的這一偉大的福樂,一個我們自己並不堪當的福樂。
[1] 參閱教宗方濟各,2017年11月7日的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