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釋義:忍耐的力量

常年期第二十六週星期二的福音及釋義

福音(路9:51-56)

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祂遂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便打發使者在祂面前走;他們去了,進了撒瑪黎雅人的一個村莊,好為祂準備住宿。人們卻不收留祂,因為祂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雅各伯及若望兩個門徒見了,便說:「主,祢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耶穌轉過身來斥責了他們。他們遂又到別的村莊去了。


釋義

聖史路加在今天彌撒的福音中講述的這個簡短的事蹟,幫助我們去默想忍耐的偉大價值。

主耶穌的使命的一個新階段即將開始:「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祂遂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路9:51)主耶穌決意要前往聖城,祂在那裡將會為我們獻出自己的性命。祂的意志是堅定的,可是很快便出現了一個障礙:祂必須路過的一個城鎮裡的人拒絕接待祂。

雅各伯和若望對撒瑪黎雅人拒絕款待耶穌感到憤怒,就要求懲罰他們以儆效尤:就讓火燒毀整座城鎮吧!這兩個宗徒的反應似乎完全是過份的。可是舊約聖經中有一些章節描述那些對整個民族的嚴厲懲罰,甚至聖詠也嚴厲地要求懲罰敵人:「願火炭落在他們的身上!將他們拋入深坑免再高昂!」(詠140:11)或許雅各伯和若望認為,以前施行過的這些懲罰必須再次出現,以愆效尤。

然而耶穌卻斥責他們。祂用這個簡單的舉動,明確地表明祂將會怎樣對待那些將會在祂受難時摒棄祂的人。祂的答案是人必須有耐心。耶穌藉著祂的耐心而拯救了我們。正如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就任時所說的:「成為了羔羊的天主告訴我們,世界是藉著那個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而得救,而不是藉著那些釘死祂的人而得救。世界藉著天主的耐心而獲得救贖。它因人的不耐煩而被毀滅。」[1]

福音告訴我們,耶穌走另一條路來繼續祂的旅途。祂願意屈服於人,但卻拒絕叫停祂的使命。耐心和諒解並不是消極被動的兩個同盟者。相反,這兩個美德使我們能夠找出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些方案通常不會是突然出現或牽涉暴力的。耐心的愛總是能夠結出果實,即使是長遠來說能夠。

[1]教宗本篤十六世,2005年4月24日教宗就職典禮的講道

Rodolfo Valdé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