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與基督化生活的一致性

「基督徒在正面行使個人自由的基礎上,視這個新局面為一股在真理和美善中成長和成熟的力量。」這是一篇關於基督徒生活的文章。

—— 在「數位世界」中活出生活的一致性
—— 實踐各種美德,成為「更傑出的人」
—— 個人培育的一個新園地


科技在人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流動電話和電腦的普及,加上互聯網在世界各地無孔不入,讓人差不多可以作出實時傳播文字和圖像,跨越巨大的距離,無遠弗屆。

這個通訊的新文化帶來了不少好處:遠遠兩地分隔的家人可以保持聯繫;學生和研究學者能更快捷、更方便地取用各類文獻、資料及科硏成果;還有,很多新式的通訊方法都具有互動的性質,有助促進更動態的學習和交流,從而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1]

我們甚至可以說,在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現實世界之外,今天還多了一個「數位世界」;它與現實世界「並非毫不相干,它也不是純虛擬世界,而是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日常經驗的一部分」。[2]

在「數位世界」中活出生活的一致性

新科技給我們帶來新的辦法。它能擴闊我們在時事、工作方式、營商機會等不同領域的知識,並能給予那些要對一些特定事務作決定的人很多選項。新科技讓資訊迅速地被處理及更新,並傳播到世界各地,讓不同地方的人都能取得,甚至我們只要有一機在手,就能獲取這些資訊。

基督徒在正面行使個人自由的基礎上,視這個新局面為「一股在真理和美善中成長和成熟的力量」。[3] 它引導人按照自己的人性去行動,明認自己「只有一個生命,是由肉體和靈魂結合而成的。正是這個生命,在身體和靈性上都必須變得神聖,及充滿著天主。」[4]

成聖這個召喚給基督徒的所有行為賦予意義,也將所有行為整合為一。正如聖施禮華所說的:「我們基督徒絕不可讓自己陽奉陰違度兩面雙重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必須是一個鞏固而單純的統一體,我們的一言一行無不統一其中。」[5] 我們不能在「虛擬世界」中採用一種行為方式,而在「現實世界」中卻採用另一種。生活的一致性促使我們以契合個人實況的方式進入數位世界,並參與其中的活動,利用它提供的所有工具去更好地履行每天在家庭、在工作及在社會中的職責。

所以,我們每人都要以自己的身分,就是基督徒的身分,進入數位世界。[6] 另一方面,由於新科技容許人在某程度上匿名行事,甚至以假身分行事,人可以把它變成一個「庇護所」,讓人逃避現實。「別再做夢了!把虛假的理想主義、幻想,還有那些我常稱為『神秘的癡心妄想』都拋諸腦後吧!不要再想:假如我沒有結婚、假如我健康一點、假如我還年輕、假如我年事已高……你應該認真地面對那些最實在、最眼前的事情;上主就在其中。」[7]

今天,數位世界有如我們日常生活的一種「延伸」,而它當然也成為我們追求聖德和做使徒工作的地方,因為我們上網時,也會影響他人。為那些因其職業或崗位而對他人有巨大影響力的人,例如父母、教師、經理等,這尤其重要。

若要做個名副其實的基督徒,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應使人藉以覺察『基督聖德的芬芳』」[8],並且「使人能從門徒身上認出『師傅』的臉容」。[9] 在數位世界裡也是一樣。

實踐各種美德,成為「更傑出的人」

顯然,新科技的使用視乎每個人的處境:其年齡、職業、身處的社羣、能力及知識而定。並非每個人都需要用新科技,所以我們不應看不起那些不用它的人。我們可以將電腦技能與駕車相比:不是人人都必須懂得駕駛,但是有一些人懂得駕駛是非常有用的。

同樣,在數位世界「駕駛」所需的具體技能和行為守則已經逐漸成形了。事實上,有些地方正在草擬有關使用資訊科技的法規,因為它對公益有莫大的影響。這些新科技如果能夠助人實踐基督信仰的德行和遵守道德律,它就會對促進個人全人的發展有所貢獻。所以,科技的進步必須配合人的道德生活,好使每個人的「內在」得到堅固 [10],並學習自由而負責任地使用這些新科技。

人為了能審慎地管理新科技,除了有基本的技術知識外,還需要辨認它的功能和風險。意思就是人要留意在互聯網上所做的事(例如發電郵、打電話、傳送文字訊息、上載影片等)永不會是一個完全私密的行為。其他人可以閱讀、複製或更改其內容,而我們可能無從得知是誰人做、何時做的。

此外,使用這些新科技的人需要培養一份反思的態度,好能有效地利用它的種種功能。有一句道德名言這樣說:「你應該做的,你就能夠做」。可是它卻經常因一些商業利益而被倒轉為:「你能夠做的,你就應該做。」審慎的態度能幫助我們看破商業招徠有時會隱含著的急迫感,並且從容不迫地,確保我們在「虛擬世界」中作的決定切合我們的實際需要。歸根結底,問題在於為增進個人的成長,不是為增加個人的擁有而奮鬥,因為基督的警世良言也適用於這些新事物:「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或賠上自己,為他有什麼益處呢?」[11]

在某種意義上,新科技帶給我們包羅萬有的資訊、新聞、與他人聯繫的方法,所以每個人都要用心思考如何在各自身處的情況中最有效和正面地使用這些科技,同時不會失去自己對科技的自主權。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抗拒那些以為有了科技就萬事皆足的想法,只顧「怎麼樣」發展科技,而忘了問「為什麼」發展科技。[12]

然而,這不只是指要遵守什麼「規條」或「標準」,因為隨著科技的變化多端,它們很快就會變得過時。這些規條確是有用的,但理想是,新科技的使用應有助促進人的全人成長。

所以更加重要──且更加吸引人的──就是集中精力去培養各種好習慣,即是各種美德。一個人如能在使用電子器材及互聯網時培養出具有美德的「風格」,他就能輕易地適應任何轉變,而且能在基督徒聖召的光照下,辨別任何新科技的優點和風險。套用聖施禮華的教導,我們也可以說,理想是成為「更傑出的人」。[13]

個人培育的一個新園地

人一般不會自學駕車。我們需要花點時間,讓相熟的人或導師教我們,並指出在馬路上可能遇到的危險。類似的情況在使用新科技方面也是一樣。我們明白有人陪同是重要的,尤其是對年輕的人來說,因為如果他要懂得獨立地使用這些科技,他必須事先接受堅實的教育,如同一個快要獨自駕車的人一樣。「我們生活在資訊驅動的社會,不斷受到資料數據的疲勞轟炸,無一倖免,且將所有訊息視為同等重要,導致我們的道德分辨變得極度膚淺。在作回應時,我們須提供教育,以傳授批判性思維、以鼓勵發展成熟的道德價值。」[14]

所以,各教育機構在訓練學生如何合乎道德地使用資訊科技方面必須加倍留意。不只是教授科技知識,或最新的科技發展,更要幫助學生們學到在使用這些裝備時應有的道德習慣,所需的良好標準,以及懂得善用時間。

培育並不會因人告別青春、步入成年而終止。在人生的任何階段,我們自然地會聽取比自己較有經驗的人及親友的意見。畢竟,本文所談的,是與他人共享的「日常生活的延伸」。例如,許多人視個人神修指導為一個好機會去得知可以與他人一起使用互聯網或社交媒體、最合適的使用時間、如何面對使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或誤解、或是它能給使徒工作帶來的新計劃。

在往後的文章中,我們將更深入地探討如何合乎道德地使用新科技。我們會涵蓋一些對新科技的性質尤其重要的習慣和態度,例如節制、學習、反思等。另外,由於現今有不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在數位世界中進行,所以我們也會談論一些與人的社羣本性息息相關的德行,這些德行有助我們實踐聖伯多祿給基督徒的勸勉:「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15]


[1] 參閱教宗本篤十六世,2009年5月24日第四十三屆世界傳播日文告《新科技,新關係──促進一個尊重、對話和友誼的文化》

[2]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3年1月24日第四十七屆世界傳播日文告《社群網站:真理與信德的門戶──福傳新空間》

[3] 《天主教教理》,1731

[4] 聖施禮華,《與施禮華蒙席會談》,114

[5]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26

[6] 參閱教宗方濟各於2013年9月21日宗座大眾傳播理事會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第2節

[7] 聖施禮華,《與施禮華蒙席會談》,116

[8]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05

[9] 同上

[10] 參閱弗3:16

[11] 路 9:25

[12] 參閱教宗本篤十六世,2009年6月29日《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70

[13] 聖施禮華,《道路》,作者前言

[14] 教宗方濟各,2013年11月24日《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64

[15] 伯前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