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教導女孩們跳舞或短棒旋轉操,或從事繪畫,做自由作家,我從未追求過財富上的成就。在我創作的生涯中,賺錢從不是首要目標,我只不過是隨著自己的心意行事。
當我開始接觸主業團時,才了解我的這種想法無誤,因為它跟隨了主業團創辦人聖施禮華的精神,他期望追隨者尋找天主的旨意,並在每人各自選擇的事業中侍奉他。
因為家裡經營文具書店,我有幸認識瑪莉,弗烈德,和約克,他們將聖施禮華的著作介紹給我。一年後,我與瑪莉一同參加了主業團在魁北克的波也莊園舉辦的避靜。
後來有一天,維吉妮雅來到我家探訪,我們以及其他女生朋友聚在一起,還看了介紹主業團的影片。隔天次日,其中一位朋友回到我店裡,興高采烈地說:就這樣囉?昨晚的聚會真是太棒了,能不能再辦一次呀?
所以呢,在2000年11月21日聖母奉獻日這天,我們成立了一個婦女團體。以我們借用了聖施禮華的一本著作的書名,稱呼自己為:「天主之友」。此外,我們定下宗旨,並決定每兩週聚會一小時。
我們的宗旨是這樣的:在生活中追尋天主的旨意;聽從天主的召叫在工作中侍奉祂;全心交託在天主的眷顧中和聽從天主的聖意,欣然接受祂替每個人選擇的聖召;彼此鼓勵以堅定信仰生活;與人分享我們類似的目標;藉著閱讀天主聖言,及真福(現已列聖品)施禮華的著作,將他在著作中流露的精神活出,使我們在信、望、愛德中成長。阿們。
聚會的形式非常簡單:以向聖神祈禱為始,接著祈求聖施禮華的指引,一端玫瑰經,隨機閱讀那三本聖施禮華的默想小書,即《道路》、《煉爐》、《犁痕》。討論所揀選的默想和這默想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末了以祈禱作結,然後各自離去。聚會人數上限是七人,好讓每個人有幾分鐘時間表達自己。而聚會中討論的內容則需保密。
第一個聚會團體成立短短幾週後,第二團也成立了。另外,我作為團體的管理人推行人(catalyst),多了個福利,每週都能參加一個為婦女而設的信仰默想時間。然而,由於我們並不想成淪為一社交團體,而且在活動中彼此變得熟稔,還互相依戀。所以十八個月之後我們決定解散。無庸置疑,這些日子以來的聚會增強了成員的信德,達到了我們當初成立的目的。往後,這些聚會的成果令我們每個人都感到驚訝。
就我本身而言,與「天主之友」的團體祈禱幫助及支持我面對六個月後先生的驟逝。有一位成員失去了她正值壯年的女婿;另一位幫助她罹癌的女兒面對疾苦;又有一位勇敢忍受與她女兒分離,而好幾位感到更能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聖施禮華的著作持續地在我們每人不同的生活道路上帶來啟發。
我們住的是個小社區,我們從前卻沒能在確實運作的月省中做分享沒有機會參加正式的協助人月省。「天主之友」這小團體的培育得以使我們彼此加油打氣。成員中大部分都每天領受聖體,其中一人是非天主教教友,但熟讀聖經,並且一同熱誠地參與對聖母的禱告。
對我來說,聖施禮華繼續是我的指路明燈。即使我有分神之時,他也總能領我回到正途。每天,當我看著祈禱卡上的聖施禮華,他笑容中的喜悅總提醒我:生活於天主的臨在中是找到回歸天國之路的關鍵。
**************************************************************************************
喬安.立未.厄兒 (Joan Levy Earle) 是一位作家與藝術家,她在多倫多的加拿大信使聖心雜誌 (Canadian Messenger of Sacred Heart magazine) 擔任副編輯。
她寫了不少關於玫瑰經的小冊。《傑克的農場》 (Jack’s Farm) 記敘了她的寡居生活,《駛向命運的火車》 (Train Ride to Destiny) 則講述了她受聖母瑪利亞啟發的再婚經歷。而最近的新書是《回家的路 》(The Road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