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的沉默:一個在人靈內的細語

「天主藉著自己的沉黙使祂子民的信德和愛德增長。祂更新他們,又藉此『更新了一切』」。這是一篇在「信德的光」系列之內的新文章。

—— 我們聽到祂的說話是如何微弱啊!
—— 我們從天主的沉黙中認識祂
—— 沉默的雲層


出谷紀敍述天主在西乃山上以充滿光榮的方式顯現給梅瑟。「全山猛烈震動……梅瑟遂開始說話,天主藉雷霆答覆他。」(出19:16-22)在場聆聽的羣眾都因天主的大能和尊威而驚嘆。雖然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天主類似的顯現也多次出現過[1],但是天主一般都不是滿載光榮地顯現給祂的子民,而是靜靜地、暗中地顯現。

梅瑟去世幾百年之後,厄里亞先知在他被依則貝耳迫害時,也受到天主的引領而走到天主的聖山。他藏身於一個山洞內,看到與出谷紀所記載如出一轍的天主的顯現:地震、暴風、烈火。但是天主不在這些東西裡。列王紀的作者說,在烈火之後出現的是「輕微細弱的風聲」。厄里亞立即用外衣蒙住臉出來,站在洞口。天主遂向他說話。(參閱列上19:9-18)

聖經希伯來原文記載厄里亞聽到的是「一個細弱的沉默的聲音(demama)。」希臘文《70賢士版本》和《拉丁文通行版本》的譯本則是「輕微細弱的風聲」,大概是由於要避免「沉默」和「聲音」兩者之間表面上的矛盾。《標準譯本修訂版本》譯本把它譯作「一個寧靜而弱小的聲音」。但demama的真正意思正是沉默。列王紀原著的作者用這個矛盾來指出,沉默並不是空的,反而是充滿天主的臨在。「沉默保衞著奧秘」[2],即天主的奧秘。而聖經正是邀請我們進入這個沉默,以便能夠找到天主。

我們聽到祂的說話是如何微弱啊!

可是,用這個方法來談論天主,對於我們來說是困難的。聖詠強而有力地表述這點:「上主,求祢不要一言不發,天主,求祢不要靜黙無話!」(詠83:1)「祢為什麼掩起祢的慈顏?」(詠44:25)「為什麼讓外邦人們常說:他們的天主在何處居住?」(詠115:2)在整部聖經裡,天主都親自把這些問題放在我們的口中,放在我們的心裡。祂要我們在我們的祈禱這個煉爐裡面默想它們。它們都是重要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它們直指天主在一般情況下如何給我們表露祂自己,祂的行事方式;它們幫助我們明白該如何尋覓祂的面容,如何聆聽祂的聲音。另一方面,因為它們顯示出掌握天主與我們接近的難處,尤其是在人生中的痛苦時刻時,是一個任何人,信者和不信者,都有過的經驗,縱使各人的經驗都是有所不同。信德和恩寵生活並不會使天主對我們來說更加明顯。信天主的人也會經歷天主表面上的隱藏不露。

為什麼天主要沉黙不語呢?聖經常常指出祂對我們沉默,祂與我們疏遠是由於人類的不忠。正如我們在申命紀中讀到的:「這人民要起來,在要去的地方內,同異邦之神行淫,而離棄我,破壞我與他們所訂立的盟約……因了他們歸向其他的神所作的一切邪惡,那天我必掩面不顧他們。」(申31:16-18)罪過,拜邪神,就是那使我們看不見天主、阻礙我們與祂相見的「面紗」,就好像那使我們聽不到祂的說話的雜音。然而天主正在耐心地在這塊我們親手架起的、聳立在我們與祂之間的屏障後面等候著,靜候適當的時機來重新找回我們。「我不會對你怒容相向,因為我是仁慈的。」(耶3:12)

因此,經常出現的情況不是天主默然不語,而是我們不讓祂說話,不聆聽祂的聲音,因為我們的生命中充斥著太多雜音了。「人類不但有失聰,它使人的社交生活大打折扣。對於與天主有關的事物,人類也有聽覺失靈,而這種情況在我們這個年代更甚。我們就是不再能夠聽到祂的聲音;充塞著我們聽覺的有太多頻道了。與祂有關的說話對我們來說都看似是不科學的,對我們這個世代已經不再適當了。在這種聽覺失靈,甚至是對天主的事情完全失聰的情況下,我們自然也喪失了與祂談話,向祂說話的能力了。可是,我們這樣就失去了作決定的知覺。我們各種內在的感官瀕臨退化的危機。失去這種知覺後,我們與週圍的現實的互動大大地和危險地收窄了。」[3]

然而,有時候不是我們聽不到天主的說話,而是祂似乎不在聆聽我們的說話,是祂在處於被動狀態。例如約伯傳記載天主似乎長期地充耳不聞一個正在身處各種試探中的義人的祈禱。「我們所聽到的語句,何其細微!」(約26:14)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有同樣的經歷,就是我們向天主發出的,希望能獲得祂安慰自己的回應的呼號,有時候似乎落了空。聖經和基督教理常說的天主的慈悲,對一個因病苦或不公而身陷困境,祈禱又似乎得不到回應的人來說,有時候真的是難以感覺到的。為什麼天主會充耳不聞呢?如果祂是一個父親,而祂又是全能的,為什麼祂不來解救我呢?「天主的冷漠、祂的黑暗、祂的疑難,今天比以前更加嚴重。甚至努力要成為祂的信徒的我們,也經常有一種天主的真實感已經從我們的手心溜走了的感覺。我們不是經常問自己祂為什麼似乎在今世的萬籟俱寂之中隱藏起來嗎?我們不是有時候感到自己在不斷反思後,剩下來的只有說話,而天主的真實感卻比以前更加遙遠呢?」[4]

然而,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掌握天主沉默的奧秘的,不是我們從自己所經歷過的事中,而是在默示錄,在耶穌自身的歷史中。耶穌,這位真正的義人,忠信的僕人,天主的愛子,卻不能豁免面對苦難和十字架上死亡的煎熬。祂在革責瑪尼所做的祈禱,得到的答覆是一個天使前來安慰祂,但不是來把祂從即將承受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耶穌在身懸十字架上時用聖詠第22篇裡的一句詩詞做祈禱也是驚人的:「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祢又為什麼遠離我的懇求,和我的哀號。」(詠22:2)這個不認識罪(格後5:21)的祂也經歷到這麼嚴重的苦難,顯示出人生經常遇上的,激烈的痛苦和憂傷,不能被解讀為一個天主摒棄人的記號,或視祂的沉默為祂的不在或冷漠。

我們從天主的沉黙中認識祂

當門徒們在路上遇到那個胎生的瞎子時,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反映當代許多人都共有的一個想法:「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若9:1)雖說假如今天我們聽到有人說這樣的話會覺得奇怪,但是它與現代人的思維仍然距離不遠,因為他們仍然視痛苦為人在竭盡己力後仍然避無可避的情況下勉強接受的一個「厄運」。耶穌給門徒們改正說:「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若9:3)有時候,天主會緘默不語,似乎對我們的情況漠不關心,那是因為祂要開闢一條能夠進入我們心靈的道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例如祂為什麼容許聖若瑟在察覺到聖母瑪利亞在他不明所以的情況下懷了孕時所受的煎熬(參閱瑪1:18-20),而祂的而且確可以有另外的安排。天主是為了使聖若瑟能夠接受一些更加偉大的事而磨練他。「祂永不會擾亂祂子女的歡樂,除非祂要使他們能夠接受更大、更確切的歡樂。」[5]

安提約基雅的聖依納爵寫道:「任何一個明白了主的說話的人,都明白祂的沉默,因為人在天主的沉默中認識祂。」[6] 天主的沉默往往就是我們可能聽到祂而不是聽到自己的「地方」。假如沒有在我們的祈禱中出現的天主的「沉默的聲音」,「人性的『自我』最後會陷於自困的僵局,而理應回嚮著天主的聲音的良心就有陷於變成一塊反照自我的鏡子的危險,使人內心的對話變成獨白,成為千萬個自我解脫的方法。」[7] 再者,倘若天主時時刻刻都在說話,都在介入我們的生活裡去給我們排難解困,那麼我們不是容易會有低看祂的臨在的危險嗎?我們不是像福音比喻裡的兩兄弟(參閱路15:11-32)一樣,所尋求的只是祂能賜給我們的恩惠,不是與祂活在一起的歡樂嗎?

「沉默可以在我們內心深處劃出一個地方,好讓天主能住在那裡,好使祂的聖言會存留在我們心內,我們對祂的愛會在我們的心智裡植根,感召著我們的生活。」[8] 我們藉著明白到當面對困難時需要以滿懷信心的祈禱去尋找天主,就可免於自滿。我們會動用所有潛能,而且我們與週圍的人的溝通會得以強化。天主的沉默,祂不是經常都立即出來解決我們的問題這個事實,會喚起人的自由的動力。它會召叫我們去主導自己的生命,去察覺到自己對週圍的人,對他們的具體需要的責任。「那股靜靜地、不將鑼打鼓地改變世界,把它轉化為天主的國度的力量就是信德——而祈禱就是表達信德的方法……沒有我們的皈依,天主不能改變什麼東西,而我們的真正的皈依始於靈魂所發出的、懇求寬恕和救贖的『呼號』。」[9]

在耶穌的教訓裡,祈禱經常被視為一個孩子與在天之父的對話,其中求恩佔了很重要的部分。(參閱路11:5-11及 瑪7:7-11)孩子知道天父經常都會聆聽自己,而他所獲得的承諾不是遠離苦難和病痛,而是聖神的恩惠。(路11:13)天主的回覆,祂前來幫助我們的,就是慈愛聖神的大恩。這個大恩比任何俗世的、使我們的問題得到解決的方法更加珍貴。它是一個我們應該以子女的信心來接納的恩賜,但是它不會免除我們必須盡己所能去面對困難。縱使有天主同在,我們有時候必須走過的「黑暗的幽谷」不會自動亮起燈光;我們仍然要繼續行走,或許仍是滿懷驚慄地,但卻是一種充滿信賴的驚慄:「我不怕凶險,因祢與我同在。」(詠23:4)

天主這種可以鼓動我們的決心和信賴的行事方式,可見諸於祂如何在人類歷史中完成祂的啓示。我們可以想想亞巴郎怎樣離開他的故鄉,憑著對天主的許諾的信賴而動身前往一個天主要帶領他去的,他不知道在哪裡,也不認識的地方(參閱創12:1-4)。我們看到以色列子民對天主的救贖的信賴,甚至在一切人性的希望都似乎蕩然無存時(參閱艾4:17)。我們也讀到當天主似乎屈服於一個地方國王反覆無常的行徑時,聖家三口如何寧靜地逃往埃及(參閱瑪2:13-14)。再者,如果我們以為生於耶穌當代、親眼目睹祂所言所行的人會較為容易相信祂,那是不正確的,因為甚至這些人也不能避免要在信與不信之中做一個重要的抉擇,在祂的身上認出天主的臨在與行動。[10] 新約聖經中有很多段落都給我們指出,這個抉擇絕對不是很明顯的。[11]

今天和從前一樣,縱管天主的啓示給我們提供了祂的可信性的確證,然而掩蓋天主的臨在的面紗仍沒有完全被揭開。祂的沉默繼續是在挑戰我們。「人的存在是一條信德的道路,說它道路,它是一條大多是半亮的,很少是全亮的道路,有暮色低垂的時候,甚至有漆黑一片的時候。我們在這裡,要達到與天主親近的目標,靠著聽覺比靠著視覺就更加重要了。」[12] 這不只是說出天主經常都是比人類的智慧偉大。它也指出,天主顯示祂自己的方法,與我們身為按祂肖像造成的人而擁有的自由是如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天主的啓示仍然是一個充滿亮光的朦朧,它讓我們自由地抉擇是否對祂開放懷抱,還是瑟縮在自己的自滿之中。天主是「一位有血肉之心的君王,一位有著我們同樣的人心的君王。祂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但對我們毫不作威作福,卻黙然出示傷痕,哀求我們稍給祂一些愛心。」[13]

沉默的雲層

「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瑪27:46)耶穌以這句祂身懸十字架上時做的祈禱「使人類在感到天主表面上看似不在而發出的呼號成為屬於祂自己的,並且把這一呼號送到天父的心裡去。祂藉著與整個人類一起喊出這句孤單無助至極的禱文,給我們打開了天主的聖心。」[14] 事實上,這句耶穌向天父呼號所用的、聖詠中的悲愴禱詞,在其後接踵而來的就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瞭闊的視野的讚頌(參閱詠22:20-32)[15]。縱使在痛苦的深淵之中,耶穌也永不會忘記這個希望:「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祢的手中。」(路23:46)祂知道祂在十字架上的聖死會永遠地改變歷史,縱使有時候,邪惡和死亡似乎得到最後的勝利。祂身懸十字架上時的沉默,制勝了那些定祂為有罪的人的喊聲。「看,我已更新了一切。」(默21:5)

「信德也是指一直信奉天主,信奉祂確實愛我們,信奉祂是活的,信奉祂有奧祕的能力介入,信奉祂對我們不離不棄,和信奉祂以德能和無限創造力在惡中帶出善來。這意指信奉祂常常勝利地前進……天主的國已臨現世界,並在這裡和那裡以不同的方式成長。」[16] 天主藉著自己的沉黙使祂子民的信德和愛德增長。祂更新他們,又藉此「更新了一切」。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去以一個充滿專注力的沉默、一個能夠聆聽的沉默回應天主的「輕柔的沉默」。「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上主如何奇妙地在我們的心靈中運動。而這就是可以掩蓋著的,大能的,以遮蓋我們的奧秘的天主聖神的可謂風格。這種在我們內、在我們的生命中掩蓋著的就是沉黙。沉默就是遮蓋我們與天主之間的關係、我們的聖德、和我們的罪過的雲層。它是一個我們不能解釋的奧秘。但是當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沉默時,我們便會失去奧秘,它會捨我們而去。」[17]

Marco Vanzini - Carlos Ayxelá

建議閱讀

宗座文化委員會,Where is Your God? 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 of Unbelief and Religious Indifference Today

教宗方濟各,2013年12月20日在Santa Marta的講道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6年10月6日的講道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3月7日的談話

聖紐曼樞機,Christ Hidden from the World,Parochial and Plain Sermons 4

聖紐曼樞機,Christ Manifested in Remembrance,Parochial and Plain Sermons 4

薩拉樞機(Robert Sarah),The Power of Silence,Ignatius Press

[1] 參閱如:創18:1-15;列上18:20-40及依6:1-13

[2] 教宗方濟各,2013年12月20日在Santa Marta的講道

[3]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6年9月10日的談話

[4] 若瑟拉辛格,“Are we saved? Or Job speaks with God”,Ser Cristiano,Sígueme 1967,p.19

[5] Alessandro Manzoni,The Betrothed,ch. 8

[6] 安提約基雅的聖依納爵,Letter to the Ephesians,XV,2 (Sources Chrétiennes 10,pp. 84-85)

[7]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8年2月6日的講道

[8]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3月7日的談話

[9]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7年10月21日的談話

[10] 參閱Romano Guardini,The Lord,IV.6,“Revelation and mystery”

[11] 參閱如:若6:60-68;8:12-20及9:1-41

[12]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6年3月12日三鐘經的談話

[13]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79

[14]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8年2月6日的談話

[15] 這情況經常在聖詠中出現。聖詠作者向天主訴說:「上主,祢把我全然遺忘,要到何時?上主,祢掩面而不顧我,要到何時?」(詠13:2-3)—— 但並沒有對天主失去信心:「我今信賴祢的愛憐;我心歡愉祢的救贖;我要向我恩主歌讚。」(詠13:6)

[16] 教宗方濟各,2013年11月24日《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78

[17] 教宗方濟各,2013年12月20日在Santa Marta的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