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祂,也認識自己(三):與聖人為伴

聖人的榜樣,尤其是我們的聖母,對我們的祈禱生活可以是個極大的幫助。新的祈禱系列中的第三篇文章。

這是耶穌第一次公開地上耶路撒冷去。在那裡祂開始用祂的言語和奇蹟宣告天主的國。自從祂在迦納婚禮上令人驚訝的行為之後,祂的名聲逐步上升。就在那時,在夜晚的寂靜中,一個有名的猶太人去和耶穌說話(參若3:1)。尼苛德摩的心因看見和聽見基督而深受感動。他的腦海裡縈繞著許多問題,他決定透過一次親密的、面對面的會晤來尋求答案。耶穌看見他心中的真誠,就迅速告訴他:「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若3:5)

在接下來的對話中,我們每個人都會問一個問題:這意味著什麼?一個人怎樣才能再次出生?但耶穌真正想告訴尼苛德摩的是,他不該僅僅去尋求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讓天主進入自己的生活裡。努力成為一個聖人就像再次出生,以新的目光注視一切。事實上,這意味著成為一個新的人,一點一滴的轉變成基督自己:「讓祂的生命在我們的生命中呈現閃耀。」[1]以至於認識基督的一條途徑就是通過聖人。他們的生活可以在每個領過洗、想要學習如何祈禱的個人道路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瑪利亞在喜悅的時候祈禱……

誕生在我們之前的人們都見證了在人生的起伏中,與天主進行真正對話的可能性,然而這些起伏也可能讓我們產生相反的看法。在這方面聖母是位關鍵的證人。瑪利亞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享受了她與聖子耶穌的溫柔親密,無論在美好還是困難的時刻(就像在任何家庭一樣,包括納匝肋的家庭),她都不斷地與天父對話。

聖母教導我們在各種心態下祈禱。瑪利亞一領受到天使的訊息,「就在那幾日起身,急速往山區去,到了猶大的一座城。」(路1:39)去探望她的表姊依撒伯爾。她已得知外甥將要到來,他們的家庭很快就會擴大,這總是一個出人意料、令人興奮的時刻,特別在依撒伯爾和匝加利亞已高齡的情況下。「聖路加對這兩個表兄弟相遇的描述非常感人,充滿了感恩和歡樂。」[2] 當祂啟示施洗者和他的母親默西亞胎兒的臨在時,聖神似乎分享了他們的喜悅。

瑪利亞一進他們家,依撒伯爾就用熱烈的讚美的話對她說,這番話未來將成為普世的禱文,我們也天天應和,分享他們的喜樂。「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路1:42)瑪利亞以一顆滿懷感恩的心回應她表姊的熱情:「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傳統上我們稱我們母親的回應為「謝主曲」,是一首充滿天主話語的讚美頌詞。正如本篤十六世所說:「瑪利亞對聖經有深刻的認識。她的《謝主曲》是一幅用舊約的絲線織成的錦繡。」[3]

當我們收到一份禮物,心中充滿了感激之情時,我們可以在祈禱中表達,也許用聖經中的詞句,感謝天主在我們生命中所做的「偉大的事情」。感恩是基督徒祈禱中最基本的態度,尤其是在喜悅的時刻。

……還有在悲傷和沮喪時。

然而,在黑暗的時刻,面對悲傷或顯然沒有意義的情況下,聖母也會祈禱。因此,瑪利亞在基督徒的祈禱中,教導我們另一種基本的態度,在耶穌死亡的描述中能清楚地看到:「在耶穌的十字架傍,站著他的母親和他母親的姊妹。」(若19:25)耶穌的母親,悲傷的不知所措,單單就站在那裡。她沒有付諸任何行動去拯救自己的愛子,也沒有因為她不明白的事情而責備天主。她唯一在意的是不要錯過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所說的每一個字。於是她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天主賦予她的新使命:「女人,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若19:26-27)瑪利亞的悲痛是一個人能經歷的最深奧的悲痛:親眼目睹兒子的死亡。但是瑪利亞超越了自己的苦痛,接受了這個新的呼召,歡迎若望作為她的兒子,並和他一起歡迎所有世代的男女。

在悲慟中祈禱,最重要的是「站在」自己的十字架旁邊,接受並熱愛天主的旨意;就是準備好對天主擺在我們生命中的人和事說出「是」。祈禱就是打開我們的眼睛,面對現實,即使它看起來特別黑暗,而我們確信我們總能在那裡找到一份禮物,天主永遠在那裡。這樣,我們就能以瑪利亞的回應來迎接人和事:「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路1:38)

最後,在聖母的生活中,當她祈禱時,我們看到另一種心態。我們看到瑪利亞和她的丈夫若瑟在焦慮萬分時也在祈禱。有一天,他們從耶路撒冷的聖殿朝聖歸來,發現他們十二歲的兒子不見了,於是他們決定回去找祂。當他們終於發現耶穌在聖殿裡和經師們談話,瑪利亞問祂:「孩子,為什麼你這樣對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路2:48)。

我們也經常會感到焦慮,當我們感到沒有能力盡到自己的責任,或認為我們身處錯誤的地方。甚至在我們看來,我們的整個世界都失去了平衡:我們的生活、職業、家庭、工作……,我們甚至會認為我們生活的途徑不是自己所希望的。我們所有的計畫和夢想在我們看來都很天真。瑪利亞和若瑟也經歷了焦慮的痛苦,當他們問他們的兒子為什麼這樣做的時候,他們沒有得到明確的回答:「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但是,他們不明白他對他們所說的話。」(路2:49-50)

我們焦慮的當下,祈禱並不能保證我們能找到快速簡單的解決辦法。那我們該怎麼辦?聖母告訴我們最好的解決方法:在我們的生活道路上保持忠誠,在生活中重新發現天主的旨意,即使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它。而且,像瑪利亞一樣,我們可以把所有這些神秘的,有時是模糊的事,默存於心,並且深刻沉思,也就是說,以虔誠的態度沉思默想。然後一點一滴的,我們將再度感受到天主的臨在,我們將再度看到耶穌在我們內心「成長」,並且再次顯現出來(參路2:51-52)。

我們自己的人生傳記

瑪利亞是我們渴望與天主親近的最具特權的見證人,但聖人也都是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每位聖人就像由天主聖言發出的一線光輝,」本篤十六世說:「我們想到聖依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追求真理和分辨神類;聖鮑思高(St. John Bosco)熱衷青年教育;聖維雅納(St. John Mary Vianney)珍重司鐸聖職的恩賜和使命;聖比約(St. Pius of Pietrelcina)作天主仁慈的工具;聖施禮華(St. Josemaria Escrivá)宣講眾人成聖的召叫;仁愛會的聖德蘭修女(St. Teresa of Calcutta)為清貧者服務。」[4]

從人類的角度來說,我們很自然地會對某些存在方式,對那些我們覺得他們的努力更有吸引力的人,或者那些直接與我們的心靈對話的人感到親切。瞭解聖人的生活和經歷,閱讀他們的著作,是與他們建立真正友誼的好方法。因此,如果我們只強調聖人生活和祈禱中的非凡事件,我們就有可能使他們的榜樣更加遙遠和難以仿效。

「你記得伯多祿,奥思定,方濟各嗎?我從不喜歡一些天真的,同時也缺乏健全教義的聖人傳記,渲染他們的行為,彷彿他們從出生就受到恩寵的堅振。」聖施禮華說,他總是絕對堅持不要把人理想化的重要性,即使已被教會宣聖的人,好像他們是完美的。「並非如此,基督徒英雄人物的真實生活故事,與我們本身的經歷相差無幾:他們戰鬥,獲勝了;再戰鬥,失敗了;悔改之後,再重新投入戰場。」[5]這個現實的觀點有助於使聖人的見證更加可信,因為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和自己一樣的人性。教宗方濟各說:「這些證人可能包括我們的母親、祖母或其他近人(參閱:弟後 1:5)。或許他們未必總是在生活中表現得完美無瑕,但即使帶有各種不足和缺失,他們依然繼續向前邁進,為天主所喜悅。」[6]

當我們看到祈禱體現在特定的人的生命中時,我們對祈禱的理解就能加深。例如,當我們知道《聖詠》91篇給聖多默斯摩爾在獄中漫長的幾個月裡,帶來了極大的安慰,「你這在至高者護佑下居住的人,你這在全能者蔭庇下居住的人,請向上主說:『我的避難所,我的碉堡,我的天主,我向你投靠。』……因為他必為你委派自己的天使,在你行走的每條道路上保護你。他們把你托在自己的手掌,不使你的腳在石頭上碰傷。」[7] 一個殉道者面對死亡和他所愛之人苦難的榜樣,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挫折時,可以為我們提供一條祈禱的道路。

驚訝於天主慈愛的凝視

熟悉於聖人的故事也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天主。亞爾斯的神父聖若翰維雅納注意到他教區裡的某個教友,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在聖體櫃前待了很長的時間。一天,他問那個人:「你在為什麼祈禱?」他很單純地回答:「我望著祂,祂望著我。」亞爾斯的本堂從未忘記過這個教訓。「默觀是以耶穌為焦點的信德的凝視。」[8] 天主教教理中引用了這個卑微的農民作為例子。我望著祂,更重要的是,祂望著我。天主一直以一種特別的眼神在看望著我們,當我們舉起雙目回報祂的愛時。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聖施禮華身上,他常樂於重複這個故事。作為一名年輕的神父,在他早期的一次牧職任務中,他經常整個上午都待在告解室裡等待懺悔者。在那裡,他時常聽到開教堂門的聲音和鐵罐敲撞的響聲,使他迷惑不解。有一天,他的好奇心占了上風,他躲在門後想知道這種聲音的原因。他看見一個人拿著幾桶鐵罐的牛奶進了教堂,那個人從門口望著聖體櫃喊說:「主啊,送牛奶的若望來了。」然後就走了。這個謙卑的人給了這位年輕神父一個充滿信賴的祈禱榜樣,使他日後經常呼嘆:「主啊,若瑟瑪利亞在這,他不知道如何像送牛奶的若望那樣愛祢。」[9]

來自不同背景、不同時代的聖人向我們表明,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無論自己是怎樣的人,天主都在慈愛地望著我們。我們可以相信他們,因為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驚奇地發現到這一點。

無論是睡著還是醒著的時候

當我們看到聖人疲憊無力時,也是我們的榜樣。「昨天我甚至沒辦法好好地念兩次聖母經,」聖施禮華在他生命最後的時刻曾吐露。「你無法想像我有多痛苦!」但是,像往常一樣,儘管這讓我付出了代價,而且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還是繼續祈禱。我祈求祂:主啊,幫幫我!凡祢所交托給我披荊斬棘的大事,祢得親自出馬,因為祢清楚,即使是芝麻小事,我也辦不到。所以我照例把自己全然交付在祢手裡。」[10]

本篤十六世提到聖斐理伯內利,「清晨一醒來,他就對天主說:『主啊,今天請把祢的雙手放在斐理伯身上;否則,斐理伯就會出賣祢了。』」[11]真福瓜達露佩‧歐提斯‧蘭達蘇麗在她的一封信中坦白承認,她的祈禱有時缺乏理性的安慰:「在我的內心深處,天主在那;但重要的是,在這些日子裡,在祈禱的時候,我幾乎沒有任何的感覺……。」[12]聖女小德蘭寫道:「實際上,我不是聖人,正如我的這種心態所顯示的。我不應為靈魂的枯燥而高興,反而應將其歸因於我欠缺熱情和忠誠。在默想和領聖體後的感恩時,我經常打瞌睡,這種行為應讓我感到困擾。然而,我卻無動於衷。我反思,無論睡著還是醒著,幼兒對父母都是同樣的珍愛;為了進行手術,醫生也讓病人進入睡眠的狀態。」[13]

每一天我們需要眾聖人的見證和陪伴來說服自己,因而加強我們與天主的友誼,把自己交付在祂的手裡:「我們每個人都真的能夠,我們都受召向這份與天主的友誼敞開心扉,絕不離開天主的雙手,永不停止的轉向並返回到主前,跟祂談話,就像與知音說話一樣。」[14]

Carlo de Marchi(卡洛德馬奇)


[1]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04

[2]范康仁於2018年7月13日,在科瓦東加的談話

[3]本篤十六世,講道,2005年12月18日

[4]本篤十六世,宗座勸諭《上主的話》48

[5]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76

[6]方濟各《你們要歡喜踴躍》3

[7]聖詠 91:1-2, 11-12。參考多默斯摩爾《安慰與苦難的對話》。第三章是對《聖詠》91節的延伸評注

[8]《天主教教義》2715

[9]參考Andres Vazquez de Prada,《主業團創辦人》第一卷,第五章

[10]施禮華, 1970年11月26日,引用蔡浩偉主教 Memoria del beato Josemaría,第25頁

[11]本篤十六世在2012年8月1日一般覲見引用

[12]Mercedes Montero, En Vanguardia: Guadalupe Ortiz de Landázuri, 1916-1975, Rialp, Madrid 2019, p. 94

[13]聖女小德蘭《一個靈魂的故事》第八章

[14]若瑟拉辛格《讓天主工作》載於L’Osservatore Romano, 2002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