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祂,認識自己(十二):禮儀性祈禱的靈魂

聖施禮華在教會禮儀的言語和行動中發現了個人祈禱的豐沛泉源。

—— 讓教會的祈禱出聲

—— 體現教會的祈禱

—— 與三位一體的每一位相遇

—— 我活出了福音


於1936年4月,西班牙社會局勢的緊張日益加劇。但DYA學院仍努力的維持學習氛圍的平靜。在這些異常的日子裡,一位住宿生寫信告訴父母,前一天在老師的帶領下,他們練習唱了一些禮儀歌曲,他記得那氣氛非常的歡樂。[1]我們可能想知道為什麼30個大學生,要在星期天晚上練習禮儀歌曲。

緣由是聖施禮華在幾個月前,決定在學院的培育計畫中,加入一些練唱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的課程。早在他還是一位剛晉鐸的年輕教區神父,在白底蓋拉村任神職時,聖施禮華就已定期舉行唱經彌撒,但那個決定並非只是反映他個人的興趣,也不是出於學術性的興趣,或是想在西班牙推展禮儀運動的結果。其實,這個決定是他的牧靈經歷的果實,他的動機純粹是希望幫助那些年輕人成為「祈禱的靈魂」。

有趣的回顧是,聖施禮華在那些年裡所寫的三本書都相關並助益於與天主的對話。第一本書目的在於個人的默想,第二本書在於培養大眾的虔敬之心,而第三本書(從未問世)旨在鼓勵讀者沉浸在禮儀的祈禱中。第一個倡議的成果是《靈修思考》,後來成為暢行世界的作品《道路》。第二個倡議成書為簡短的《玫瑰經》,第三本命名為Devociones litúrgicas《禮儀性的敬禮》。雖然最後一部作品有計畫打算在1939年出版,但因種種原因,從未問世。然而由Felix Bilbao of Tortosa主教準備好的序言卻保存了下來,標題是:「祈禱,好好祈禱!」在此書作者的帶領之下,鼓勵讀者加深對教會禮儀的熱愛,做一個「有成效的、溫馨的、扎實的祈禱,使他們與天主親密地結合在一起。」[2]

讓教會的祈禱出聲

對聖施禮華來說,禮儀的目的不僅僅是一套使某些慶典更隆重莊嚴的規矩。當慶祝聖事和其他禮儀活動的方式,未能達到促進人與天主以及教會其他成員的相遇時,就令他感到很難過。有一次,在參加禮儀慶典之後,他寫道:「很多神職人員:總主教、誦經員、副本堂、聖詠團員、和輔祭……華麗的祭披:絲綢、金、銀、寶石、蕾絲和天鵝絨……音樂、聖詠團、藝術……沒有人!燦爛輝煌的儀式,卻空無一人。」[3]

他在禮儀中對「人」的在意是深具神學性的。在禮儀行動中,至聖聖三與整個教會互動,而不僅是與她的一部分互動。這並非是偶然的,有關禮儀的反思,大部分可在聖施禮華《道路》中主題為「教會」的一章中找到。對於主業團的創辦人而言,禮儀是個有特恩的地方,在那裡基督徒的祈禱可體驗到教會的層面。在禮儀性的祈禱中,我們察覺到我們眾人在對天主講話時是合一的。在那裡總是個人化的,打開了超越獨自環境的視野。如果在個人默想中,我們是說話的主體,那麼在禮儀中,教會就是整個主體。如果在我們與天主的對話中,我們是以教會的成員說話,在禮儀性的祈禱中,是教會通過我們說話。

因此,學習在禮儀性的祈禱中說「我們」是一所偉大的學校,可以彌補我們與天主的各種關係。在那裡,我們發現我們是教會這個大家庭的一員。聖施禮華建議我們:「你的祈禱該是禮儀性的。希望你喜歡以頌念聖詠,和彌撒中的經文,來替代你個人挑選的禱文!」[4]

學習合乎禮儀的祈禱需要謙卑的心,接納我們所說的話出自於他人。也需要一顆收斂的心,去認知並重視結合所有基督徒的關係。因此,記住在那時刻,我們是在與那些緊在身邊的人一起祈禱,也與那些不在身邊的人一起祈禱,這是很有幫助的;和來自於自己的國家、鄰國、全世界的基督徒一起……,我們也在祈禱中與那些已經在我們之前走了、正在被淨化,或已經享受天堂榮耀的人團結在一起。禮儀性的祈禱不是一種匿名的公式;而是「充滿人的面容和名字。」[5] 我們與那些我們生命中一部分、像我們一樣,「以聖父、聖子、聖神之名」生活的人聯結起來,共享三位一體的生命。

體現教會的祈禱

我們知道,對聖施禮華而言,聖化工作,並不意味著在工作中,單純地念些簡短禱詞,最重要的是將我們工作的行動轉化為祈禱,為榮耀天主、不遺餘力、盡善盡美,明瞭我們的天父懷著愛的眼光看著我們。同樣,禮儀性祈禱主要的並不是指在禮儀行動中祈禱,而是以它們堪當的尊嚴、專注和奉獻進行這些禮儀,並身歷其境的臨現於其中。禮儀行動不僅是個人發信德、望德和愛德的場合,而更是整個教會透過它來表達她的信、望、愛三德。

聖施禮華極為重視如何在各種崇拜的行為中學習「臨在現場」,及虔敬的「禮貌舉止」。禮儀性祈禱所要求的尊嚴與人的身體儀態密切相關,因為我們想要實踐的,在某種程度上是首先由態度表現出來。舉行彌撒、辦和好聖事、參與聖體降福等行動都涉及各種身體的動作,因為它們都是具體的祈禱。因此,禮儀性的祈禱也包括用我們的身體祈禱。尤有甚之,這意味著在此時此刻要學會具體化教會的祈禱。儘管通常是神父的使命,將自己的聲音和手借給基督首位,但群眾集會卻給整個基督的奧體賦予了聲音和可見度。因而意識到聖人和煉靈的祈禱是透過我們而被看到和聽到的,更能鼓勵我們去關心虔敬的「禮貌舉止」。

除了尊嚴,禮儀性的祈禱要求我們專心地參與。因此,除了專注於我們所說的話之外,以最深刻的方式能「投入」活在當下也很重要。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和誰在一起、為了什麼原因和目的。這種清晰的意識需要事先的培育,而這是可以不斷改進的。聖施禮華說:「慢慢地。要注意你在說什麼,誰在說,向誰說。因為說得快,不加思索,那只是噪音,鐵罐撞擊的聲音。像聖女大德蘭一樣,我要對你說:不管你的嘴唇動了多少,我不稱它為祈禱。」[6]

與三位一體的每一位相遇

儘管會有些由於我們的脆弱、免不了的分心,在禮儀性的祈禱中,我們參與了整個教會與三位一體神秘而真實的相遇。因此,當我們懂得分辨什麼時候是對聖父、聖子或聖神講話時,我們的祈禱就會豐富起來。禮儀通常讓我們與聖父面對面,雖然祂經常被簡單地稱為「天主」或「主」。祂是三位一體賦予世界上所有祝福的起源,藉由祂的聖子,所有的受造物將能夠表達的一切讚美都歸給祂。

我們對天父說的話,其實是「透過」耶穌說的,祂並非在我們「面前」,而是「與」我們同在。聖言已化為肉身降生成人,是祂帶我們去見天父。於是,當我們發現祂就在我們身邊,如同一位深知我們的軟弱、並不以其為恥的兄長,令我們充滿慰藉和膽識。此外,我們視禮儀性的祈禱為教會的公眾祈禱,源自於耶穌自己的祈禱。這不僅是祂在世上祈禱的延續,而也是今天和現在,祂在天國為我們的轉求。(參希7:25)有時我們也直接向耶穌祈禱,視聖子為我們的救主。因此,禮儀性的祈禱是與基督司祭之心和諧相處的神妙方式。

透過聖子向天父祈禱,是在聖神內實現的。在禮儀性祈禱中能意識到聖三的第三位的存在,是天主賜予的一份偉大恩典。我們很容易忽略「偉大的陌生者」(聖施禮華有時這樣稱呼祂),就像我們周圍的光或空氣一樣忽隱忽現。然而,我們知道沒有光我們就無法看見,沒有空氣我們就無法呼吸。在禮儀的對話中,聖神有著類似的行為。雖然我們通常不會直接向祂說話,但我們知道祂住在我們內,藉著難以言喻的歎息,感動我們以耶穌教導我們的言語,向天父說話,因此祂的行為是間接的。聖神不僅在我們所說的、或是向誰說的、更是在我們怎麼說的言語中現身。祂在化成歌唱的歎息中,在讓天主轉化我們心靈的靜默中臨在。

正如從被風吹動的物體上,我們可感知風的存在一樣,當我們體驗到聖神行動的效果時,我們也能瞥見聖神的臨在。例如,祂行動的首要影響之一是:當我們在教會裡祈禱時,意識到自己身為天主的子女。當祂使聖言在我們心中共鳴,不是人的言語,而是天父對我們每個人說的聖言時,我們也體驗到祂的行動。勝過一切的是,懷著聖神的溫柔和寬宏,聖父和聖子在禮儀慶典中全然傾注自己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寬恕我們、啟迪我們、加強我們、或賜於我們特恩。

最終,聖神的行動是這麼親密和必要,是祂讓禮儀行動可能成為真正的三位一體的默觀。當我們的感受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時候,祂使我們看到整個教會和耶穌自己的親臨。正是聖神啟示給我們,禮儀性祈禱的靈魂不是一系列的言語或外在的行動的行式化的實現,而是以真愛我們坦誠努力的去服務、並讓自己被服務。當我們學習以謙卑自己來服事我們的天主為樂、以致之後我們可以服務別人時,聖神幫助我們分享祂個人的奧秘。

我活出了福音

聖經和聖傳中最常用的名詞之一是「服務」,這並不讓我們感到驚訝。在禮儀性祈禱中,發現服務的面相對我們的內心生活有很多影響。不僅那些因為出於愛而服務人的人不把自己放在核心,並因視禮儀為服務,而把服務變成生活的重心。雖然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在許多禮儀性的祈禱中,我們發現訓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模仿」我們剛才慶祝的禮儀。這個邀請並不意味著要我們把禮儀語言延伸到家庭生活和職業關係中。而是意味著把儀式使我們能默觀和生活的內涵轉變成自己生活的「程式」。[7] 這就是為什麼聖施禮華在日常生活中默觀天主的行動時,有時會感歎道:「真的,我活出了今日的福音。」[8]

為了「活出」當天的禮儀,從而將我們的日常生活轉變為服務、轉變為持續二十四小時的「彌撒」,我們需要根據我們所慶祝的禮儀來反思我們個人的情況。聖施禮華慣於記下在慶祝彌撒或誦讀日課時,一些觸動他的詞句或短語。以至於有一天他寫道:「我不會記下任何有關聖詠的筆記,如果我那麼做,我就得記下所有的聖詠了,因為在箇中只有神蹟奇事,靈魂在天主被服侍時會看到這些聖詠。」[9] 的確,禮儀性祈禱是個人祈禱的泉源,但是這看法也同樣是正確的:若不仔細反思考量,「個人去吸收」禮儀性祈禱的豐富內容是會很艱難的。

在我們個人祈禱的靜默中,禮儀的言語帶給我們親密和個人的力量。瑪利亞的榜樣在此很有啟發作用。聖母教導我們,為了將禮儀的 fiat「願這事成就於我」付諸行動,使之轉變為服務,我們自己需要奉獻時間在心中反覆思想這一切事。(參路2:19)

Juan Rego


[1] 參“Un estudiante en la Residencia DYA. Cartas de Emiliano Amann a su familia(1935-1936)”,Studia et Documenta,vol. 2,2008,p. 343

[2] 監督團總檔案,77-5-3

[3]《個人手札》1590條,1938年10月26日;引自《道路》Critical-Historical Edition,Scepter (U.K.),commentary on no. 528,p. 695

[4] 聖施禮華《道路》86

[5] 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74

[6] 聖施禮華《道路》85

[7] 參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88

[8] Notebook IV,no. 416,26 November 1931;引自《道路》Critical-Historical Edition,Scepter (U.K.),commentary on no. 86, p. 280

[9] Notebook V,no. 681,3 April 1932; quoted in The WayCritical-Historical Edition,Scepter (U.K.),commentary on no. 86,p.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