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禱引領我們來到天主台前

教宗強調耶穌教我們誦念的《天主經》是普通民衆的祈禱。

教宗方濟各4月21日上午在宗座大樓的圖書館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為了遵守防疫措施,仍無信友在場參加。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省思“祈禱”的主題,這一次論述了“口禱”的價值。教宗指出,祈禱是與天主的“交談”,在人與天主的交談中,“祈禱成了話語、祈求、讚歌和詩篇”。

教宗首先解釋道,話語出自情感,“但也存在逆向行程,即話語塑造情感”。“《聖經》教育人,應讓一切都在話語的指引下進行,人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被排除和受到非難。若痛苦被遮掩、封閉在我們内心,則危險更大。封閉在我們内心的痛苦無法表達或傾吐,就能傷害心靈。這是致命的傷害”。

因此,《聖經》教導我們的祈禱有時也使用大膽的話語。《聖經》的作者們知道在人的心中“也懷有缺少建設性的情感,甚至是仇恨”,當這些壞情感來敲我們的心門時,就“需要以祈禱和天主的話語來除去它們”。在《聖詠》中也有對仇敵極其嚴厲的話語,靈修導師們教導我們用這些話語對付魔鬼和我們的罪過。

然而,這些話語則“屬於人類的現實生活”。教宗表示,這個事實告訴我們,“面對暴力,如果沒有話語能疏導壊情感,使之不傷害人和造成損害,暴力就會淹沒整個世界”。人的最初祈禱“常是口中誦念”,我們曉得“祈禱並非在重複話語”,但“口禱是最可靠並總能實行的方式”。

情感雖然高貴,卻“總是不定,來來往往,時而離開,時而返回”。祈禱的恩惠也“難以預料”,有時充足,但“在較黑暗的日子裡,似乎全部蒸發了”。教宗援引《天主教教理》說:“口禱是基督徒生活的基本要素。雖然門徒們被他們師傅的靜默祈禱所吸引,但是,耶穌仍然教他們口禱的經文:‘我們的天父’”(2701號)。

教宗接著强調,“我們衆人都該有一些年長者的謙卑,他們也許聽力不再靈敏,在聖堂中用低沉的聲音誦念他們自兒時學會的祈禱,這些低沉的祈禱聲充滿大殿”。但這種祈禱“並不擾亂寧靜,而是見證著對一生祈禱本分的忠誠”。這些“謙卑祈禱的人常是堂區偉大的代禱者”,好似“年復一年伸展枝葉的櫟樹,讓更多的人來乘涼”。

“只有天主知道,他們的心靈在何時且怎樣與那些所誦念的祈禱融合在一起。無疑,這些人也必須面對黑夜和空虛的時辰,但對口禱總能保持忠誠。就如船錨那樣,僅僅抓住繩索,無論發生什麽事,都忠誠地留守在那裡。”

教宗又舉出另一個實例,“一部靈修名著談到一位俄羅斯朝聖者的恆心”,他無數次地重複同一個呼求:“主,耶穌基督,天主子,可憐我罪人!”教宗說,“如果在他的生命中得到了恩寵,如果祈禱使他某一天滿腔熱情,以致感到天國臨在於我們當中,他的目光發生轉變,有如孩童那樣”,這是因為他持之以恆地誦念這簡短的禱詞。

教宗繼續說,這個俄羅斯朝聖者的故事很美,這本靈修書人人都能看懂。“我建議你們閲讀,它將能幫助你們明白什麽是口禱”。因此,“我們不可輕視口禱。有人會説,‘這是孩童的事,愚昧人才會這樣做,我在追求精神上的祈禱、默想,以及内心空虛,好讓天主來臨’。拜托了,請不要陷入輕視口禱的傲慢!這是普通民衆的祈禱,是耶穌教我們的祈禱:我們的天父”。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説出的話語“牽著我們的手;在某些時候讓我們恢復樂趣,也將我們心中最困乏的一面喚醒;拾回我們失去的記憶”。這些話語引領我們“朝體驗天主”的道路行走。唯有這些話語將天主希望聽到的求問引領到祂跟前。因為“耶穌不會將我們丟棄在雲霧中”,祂教給我們誦念《天主經》。

(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