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的信(2013年4月)

監督反思基督的復活,並要求我們「繼續努力把基督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關愛帶給他人,並帶到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環境中。」

羅馬,2013年4月1日

我至愛的孩子們,願耶穌為我看守我的兒女們!

我們見證了教會選舉新羅馬教宗,這重要時刻還歷歷在目。一如既往此類事件發生時,我們體驗到聖神的行動,並領悟到本篤十六世就任伯多祿牧職時所說的:「教會是活的──這是這些日子令人讚歎的體驗……。教會仍是年輕的。她給世界帶來前途,亦給我們指示將來的路徑。教會是活的,我們看到並體驗到復活基督給祂的追隨者所應許的喜樂。」[1]

聯同整個教會,所有在主業團內的信眾,以極大的喜樂歡迎教宗方濟當選,他帶來一陣鼓舞,欲求改進的精神和渴望。羅馬教宗在聖若瑟的節日莊嚴地舉行其就職彌撒,成為普世教會的最高司牧,使我們充分體會到天主吾主、聖母及聖若瑟時時刻刻地守護着教會──基督的淨配,故在她面臨的危險和起伏過程中,教會永不是孤獨的。

若瑟如何回應他保護耶穌、瑪利亞和教會的聖召呢?教宗問道,然後回答,他不停地注意天主,向天主親臨的標記開放,並時刻準備好接受天主的計劃,而不是尋找他自己的計劃。這正是天主向達味所要求的……天主所願意的,不是一座由人手所造的住所,而是人對其言語和計劃的忠誠。是天主自己要建造祂的住所,是用充滿祂精神的活石來建造。若瑟之所以是「保護者」,是因為他懂得聆聽天主,懂得讓天主的旨意來帶領他。正是為此,他才更敏銳於天主所委託給他照顧的人。他懂得在現實中解讀事件的發生,關注他周邊的事,懂得做最明智的決定。 [2] 正如在選舉教宗前我曾告訴你們,之後又重申,一切跟從我們父親的榜樣,我們已經以無限的超性及人性的感情熱愛了新教宗,同時亦以大量的祈禱和克己去支持他初期的職務,這些職務總是重要的。

復活期在昨天已開始了。「阿肋路亞」這歡呼之聲由地上直達天庭,充滿世界每一個角落,回應教會對主那堅定不移的信德。因着祂恥辱地死在十字架上,耶穌通過聖神從天父那兒領受了新生命──祂至聖人性的光榮生命──即如我們每星期日宣認信經時的其中一項信條:耶穌自己,perfectus homo,真人,祂在般雀比拉多執政時,受難而被埋葬,同一耶穌「正如聖經所載,第三日復活了。」[3] 永不再死,這是我們將來的復活和我們希望得到永生的保證。讓我們與教會同聲說:「我們時時處處歌頌祢,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並能使人救恩。我們的逾越節羔羊──基督已完成了犧牲,現在我們更當隆重地讚美祢。因為基督真是消除世罪的羔羊,祂以聖死,摧毀了我們的死亡,並以復活恢復了我們的生命。」[4]

讓我們藉着聖神的助佑,嘗試深入瞭解這偉大的奧蹟,如同建築物穩建於地基上,整個基督徒生活是以這奧蹟為基礎。《天主教教理》指出:「基督復活的奧蹟是一件真實的事件,它有歷史可尋的跡象,如同新約所證實的。」[5] 聖保祿給格林多的基督徒寫道:「我當日把我所領受而又傳給你們的,其中首要的是:基督照經上記載的,為我們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經上記載的,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現給刻法,以後顯現給那十二位。」[6]

基督復活的特徵全部表現於祂至聖的人性,因聖神的德能,再次與靈魂和身體的結合,完全轉化在天父的光榮之中。這是一宗歷史的事件,由許多完全可靠的證人作證,同時,最重要的是,這是基督徒信仰基礎。吾主「在祂復活的身體上,祂從死亡的狀態進入另一個超越時空的生命。耶穌的身體在復活時,充滿了聖神的德能;在祂的光榮中分享天主的生命,以致聖保祿說到基督時,能稱祂是『天上的人』(參閱格前15:35-50)。」[7]

讓我們默想聖施禮華一篇講道的話語: 基督活著。耶穌是厄馬奴爾──天主與我們同在。祂的復活告訴我們,天主絕不遺棄屬於祂的人……基督生活在祂的教會內。『我將真情告訴你們,我去為你們有益,因為我若不去,護慰者便不會到你們這裡來;我若去了,就要派祂到你們這裏來』(若16:7)。天主的計劃便是這樣,死於十字架上的耶穌,賦給我們真理與生命的聖神。基督常在祂的教會內,常在教會的聖事、禮儀、講道中和在教會所有的工作中。在每天奉獻的感恩祭中,基督特別與我們同在。此即彌撒之所以為基督徒生活的中心與根基的道理。在每一台彌撒中,整個基督,祂的頭與肢體,都完全臨在。藉着祂,偕同祂,在祂內Per Ipsum et cum Ipso et in Ipso。因為基督是道路,是中保。在祂內,萬有皆備;在祂外,我們生命徒有虛無。在耶穌基督內,因祂的教導,「我們敢說:我們的父親。」我們敢稱呼天地之主為我們的父親。生活的基督在聖體中的臨在,是祂在世界上臨在的保證,根基與頂峰。 [8]

復活的耶穌亦是世界的主宰、歷史的主宰:除了天主的救恩計畫祂所意願或容許的事之外,什麼事情也不會發生。聖若望在啟示錄給我們這樣描述祂在自己的光榮中:「在燈臺當中[我看見]有似人子的一位,身穿長衣,胸間佩有金帶。他的頭和頭髮皓白,有如潔白的羊毛,又如同雪;他的眼睛有如火燄;他的腳相似在烈窯中燒煉的光銅;他的聲音有如大水的響聲;他的右手持有七顆星;從他的口中發出一把雙刃的利劍;他的面容有如發光正烈的太陽。」[9]

吾主統治世界和歷史的至高權能要求我們,祂的門徒,努力在世上建立祂的神國。這事工不但要求我們全心全靈愛天主,也要我們以感情和實際的愛德去愛世人,「要用行動和事實」,[10] 特別是愛那些在窮困中的人。為此,聖施禮華寫道: 不難理解人們的焦躁、憂慮和不安,他們天然的基督徒靈魂(參閱戴都良《護教文(Apology)》17)激勵他們,向人心內的個人與社會不義的禍害作鬥爭。多少世紀以來,人們肩靠肩地生活在一起,還是仍舊充滿仇恨,毀滅和狂熱主義,遮蔽眼睛,拒不相視;閉塞心靈,拒不相愛! [12]

你們應該知道,這正是新教宗在就職時指出他所關注的問題之一。因着我們父親的榜樣和教導,讓我們繼續努力把基督的愛,把精神和物質的關懷,在我們各自的工作環境中,帶給他人,不但自己這樣做,還要尋找及鼓勵其他關注窮困者的人的協助。讓我們永不忘記主業團是誕生於馬德里被人忽略的地區,從貧病者身上取得力量,我們的創辦人於主業團初期,曾慷慨英勇地以大量時間服務他們。於1941年他寫道: 我不需要提醒你們,因為你們是這麼做的,主業團誕生於馬德里的貧困地區,在醫院和最惡劣的地區:但我們要繼續照顧那些貧窮的人、兒童及病人。這是主業團永不間斷的傳統。 [13]

數年後,聖施禮華再以清晰的字句詳述這教導,隨着時間的逝去,即使到現在這教導仍非常實用: 在這混亂的時刻,很難分辨出什麼是政治和社會事務上的右派,或中間派,或左派。如果「左派」意味著為窮困者謀取福祉,可使所有人能享有最起碼的安逸的生存權利,能找到工作,患病時得到關懷和照料,有休息和娛樂,可生育兒女並教育他們,年老時得到照顧,那麼,我比任人都更偏向「左派」。當然,這要在教會的社會教導範圍內,並且不可與馬克斯主義或唯物論妥協,或與反基督教派的階級鬥爭,因為在這些事上我們絕不能讓步。 [14]

特別使我們的創辦人傷感的事,是偶爾發現基督徒對貧乏者亦缺乏愛德。 世上的好東西,被一小撮人壟斷;世界的文化,宗派門禁森嚴。局外人食不果腹,目不識字,無從問津。天主賦予人的神聖生命,被當作東西來處理,猶如統計數字。人們對此所發的難以容忍的焦燥之感,我完全可以理解,且有同感。它激勵我注視基督,祂不斷號召我們身體力行,認真實踐祂「愛的新誡命」。我們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境遇,無不帶給我們一項天主的訊息,要求我們以愛和服務他人,作出響應。 [15]

我的兒女們,讓我們默想這些話語,好使它們在許多人的耳中迴響,使這「愛的新誡命」在每個人的生命裡閃耀,如同耶穌的意願,這是識別祂的門徒的標記。[16] 希望我們牢記福音記載耶穌復活後的這句話:gavisi sunt discipuli viso Domino,「門徒見了主,便歡喜起來。」[17]讓我們記得師傅時常與我們在一起,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特別的或普通的情況發現祂、注視祂,確信聖施禮華所說的:我們要就在那而找到祂,要不就永遠找不到祂。因此,隨着基督得勝的保證,確實依靠我們的保證,是否給我們gaudium cum pace喜樂與平安一個新方向?我們的喜樂是否充滿平安?是否具有超性和人性的內涵?

這個月,除了教會復活期的喜樂,我們再次因為有了一位伯多祿在世的繼承人的喜樂,對我們而言,有更多喜樂的理由:特別在23日,聖施禮華初領聖體和領堅振的周年紀念。在未來幾個星期是通過他的代禱,懇求天主把充沛的光明和力量賜予教宗方濟、聖教會、整個人類的好機會!我不想隱瞞你們,我很喜愛重溫主業團的歷史,「天主慈悲的歷史」,我祈求至聖聖三,讓你們也與我一樣:我們並非活在記憶裡,而是喜悅地看到天主的手在主業團的旅程中,和聖施禮華的一生中。

我以深情祝福你們,

你們的父親,

+ 浩偉

[1] 本篤十六世,就職彌撒講道,2005年4月24日。

[2 ] 教宗方濟,就職彌撒講道,2013年3月19日。

[3] 《羅馬彌撒經書》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

[ 4] 《羅馬彌撒經書》復活期頌謝詞(一)。

[ 5] 《天主教教理》639。

[ 6] 格前15:3-5。

[ 7] 《天主教教理》646。

[ 8]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02。

[ 9] 默1:13-16。

[ 10] 若一3:18。

[ 11]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11。

[ 12] 聖施禮華《Instruction》1941年12月8日。

[ 13] 聖施禮華《Instruction》1935年5月/1950年9月14日,146。

[ 14]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11。

[ 15] 參閱若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