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愛的孩子們,願耶穌為我看守我的兒女們!
論及天主對人的無限慈愛,莫過於「降生成人」這奧蹟,我們深受感動。我們父親如此開始了他「朝向成聖」這篇講道,[1] 我認為我們在背誦信經時也應這麼體會。當我們宣認天主永恆的聖言,透過聖神的工作,從童貞聖母取了肉身而成為人時,我們感恩之情有多麼深刻!在誦讀這句子時,我們行深鞠躬禮(一年兩次,我們跪下),因為隱藏天主的面紗已揭開,那深奧莫測又無法理解的奧秘感動我們:天主成為厄瑪奴耳,即天主與我們同在。本篤十六世在最近一次覲見時說:當我們聽到那些偉大聖樂作曲家所作的彌撒聖歌,我們立刻注意到他們以特殊的方式在這句子停留一下,好像他們在嘗試以音樂這普世性的語言來表達人的語言所不能傳達的:天主偉大的奧蹟,祂取了肉軀而成為人。[2]
最近數週的禮儀幫助我們追隨耶穌在世上的足跡,首先在納匝肋的工作坊,稍後在猶大和加里肋亞的路上。我現在建議你們,在默想天主降生成人這偉大奧蹟時,我們可以停下來細思我主在塵世生活的不同時刻。因為耶穌不僅真的在白冷誕生,還在我們中間活了三十多年,徹底地過了人性的生活。聖施禮華呼籲我們去感謝祂,因祂不但取了我們的人性,還承擔這帶來的一切後果。他強調:祂不僅「看起來」像個人,祂降生成人。[3]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提醒我們天主聖子:「曾以人的雙手工作,以人的理智思想,以人的意志行事,並以人的心腸愛天主愛人。生於童貞瑪利亞,祂真是我們之中的一員。並在一切事上,除了罪惡以外,同我們相似。」[4]
論及我主的生平,最重要的是,重新發現這奧秘的奇妙,融入這偉大的事蹟中:天主,真天主,萬有的造物主,在世上行走,進入了人的時間內,傳遞祂的生命給我們(參閱若一1:1-4)。[5] 藉著恩寵的幫助,讓我們更深入地探究天主成為一個完美的人這事實所帶來的影響。耶穌給我們的舉止一個可效法的榜樣──時時刻刻都符合祂為我們贏得的天主子女的尊嚴。整個禮儀年,讓我們再度以新的意義回想祂主要的訓誨。讓我們個人努力去理解它們,並實現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這一條穩當的途徑,沒有其他的,我主召叫所有基督徒獲得聖德。祂在福音裡曾說過:「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6]
從聖施禮華年輕時起,他向那些被他牧靈工作所吸引的人,指出在平凡生活中追隨基督的途徑,以及帶領那些他自己找到的人(因為使徒工作沒有停頓的餘地)去天主那兒。天主特別光照他,使他領悟到基督在納匝肋的生活含有的救贖意義,正如《天主教教理》所說:「容許每人能在日常生活的最平凡方式上,與耶穌共融。」[7] 本篤十六世特別指出這點,當他認出我們創辦人的生活和著作中反映出福音裡一線神聖的光輝,正是因為他教導基督徒在一般的情況下,能夠也應該獲得聖德,即在工作、家庭、職業和社會中的人際關係……[8]
天主置放在聖施禮華的心裡一個強烈的願望,就是要使經歷不同、工作不同、背景不同的大眾,人人明白即使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人人都可以修德成聖,都可以充滿天 主。天主召喚我們去聖化日常平凡的工作。因為日常平凡的工作,正是基督徒修務成全之德的環境場所,及所需的工具。[9] 祂更啟發他創立主業團,一條在日常工作及履行基督徒普通職務中追求聖德的道路。[10] 這精神為那些願意在塵世現實中,世上所有的十字路口尋找基督、跟隨基督,並愛慕基督的人是一條確切的指引。
「降生成人」這奧蹟教導我們天主為整個人類的自我交付。取了肉身,天主意願賜給世間的男女一個禮物,祂把自己給了我們;祂將祂的獨生子做為禮物給了我們,祂取了人性,為將自己的天主性給我們。這是偉大的恩賜。我們的交付也是一樣,不管禮物是否昂貴;那些無法奉獻一些自己的人,總是給得很少。的確,有時我們甚至以金錢或以其他物質代替我們的心靈,代替我們獻身的承諾。「降生成人」的奧蹟顯示天主不會這樣做,祂沒有給我們一點東西,而是把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11] 祂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同樣的對祂。
四旬期將於月中開始,這時期特別適合我們檢討自己的行為,看看我們是否慷慨地事奉天主,並為愛天主事奉他人。在聖灰禮儀的第二篇讀經,聖保祿宗徒代表天主告訴我們:「在悅納的時候,我俯允了你;在救恩的時日,我幫助了你。看!如今正是悅納的時候;看!如今正是救恩的時日。」[12] 隨後,在同一封書信裡,他鼓勵我們時刻要,「以持久的堅忍,在艱難、貧乏、困苦之中……在勞苦、不寢、不食之中,以清廉,以明智,以容忍,以慈惠,以聖神,以無偽的愛情。」[13]
聖施禮華寫道:聖保祿宗徒寫的這些話令我們很快樂,因為它証實了我們身為世俗中普通教友的聖召,和同儕們分享人生的熱望、工作與歡樂,這一切就是通往天主的道路。上主對我們盼求的,也就是要我們在任何時間在行為上表現出自己是祂的子女與和僕役。
然而,只有我們真正改變自己,付出自己時,這些生活中平凡的時刻和狀況才會成為一條神聖的道路。聖保祿宗徒對我們說的話語重心長,他承認基督徒的生活是艱苦的,冒險的,會有不斷的壓力。誰若想過一個安逸又舒適的生活時,其實已歪曲了基督徒的形象!但是,另一方面,誰若認為這有意義、嚴肅、生動經歷人間種種困苦的生活,是苦惱、迫害與恐懼的生活,那也是歪曲了現實的。
基督徒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由於他對超性和人性的領悟,使他對人生各方面都有深刻的感觸,悲傷和歡樂,自己和別人的痛苦,肯定和疑惑,慷慨和自私。這一切,他都經歷,而且以他充滿人性的剛直,與由天主恩賜的力量,面對這些挑戰。[14]
我們應該在這裡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是否準備在這幾個星期內以懺悔的精神生活?我是否願意更深入地參與耶穌的全燔祭?我是否拒絕對克己的所有恐懼?
正如我剛才引用我們父親的話,只要我們以基督徒的方式來看人生的起伏(時常以痛苦和人性的局限呈現),我們才可以深度地瞭解人類真實的處境。為了要找到因人生的折磨所帶來的擔憂和焦慮的意義,比如痛苦、失業、疾病、死亡,我們需要對天父無限的慈愛有真誠的信仰。只有在聖言降生成人的光照下,凡事才能找到意義。藉着天主子降生成人,帶來一個新的創造,給「人是誰」這問題一個完整的答案。天主對人類的計畫,惟有在耶穌內圓滿地呈現。[15]
上一屆大公會議明確陳述:「誠然,除非在天主聖言降生成人的奧蹟內,人的奧蹟是無從解釋的。第一個人亞當,是未來亞當,主耶穌基督的預像。新的亞當,基督在揭示聖父及其聖愛的奧蹟時,亦替人類展示了人之為物和人的崇高使命。」[16]
我的兒女們,我再次強調,讓我們下決心從閱讀聖經中獲取最大的益處。因此,讓我們深入地默想我主的生平事蹟。聖施禮華總是要求我們閱讀那些章節時,不可以為它們與我們無關,而要進入當時的情景之中,就像現場中的另一個人,連同我們的軟弱和渴求改善的願望,滿懷對耶穌基督的神聖人性驚異,並信賴祂天主性的力量。
跟隨基督的秘密是:我們要緊密地陪伴祂,如同十二宗徒一樣與祂同住;如此接近祂,我們遂會認同了祂。只要不在恩寵路上擱置障礙物,很快的就可以說:「我們穿上了基督。」(參閱羅13:14)我們的行為有如一面鏡子,反映出基督,它捕捉了救主最可愛的臉容,不會使其扭曲或成為諷刺人物,好使人能仰慕及跟隨祂。[17]
教會在常年期開始的數週及四旬期間向我們陳述那些突出我主神性及人性的情景。那些偉大的奇蹟除顯露祂的神性以外,我們也見證祂人性的事實:經歷饑餓和口渴;在長途跋涉後祂身體疲憊;遇到心靈敞開願接納恩寵的人時,祂滿懷喜樂;當人拒絕接受祂時,心中充滿痛苦。聖施禮華這樣詮釋其中一情景:主耶穌餓了,宇宙的造物主,竟然經歷飢餓的滋味!主,多謝你,你讓聖史把這細微之處也寫進了聖經之內,好讓我們更愛你,更多默想你奧妙的人性!真人又真天主(聖亞大納修信經) Perfectus Deus, perfectus homo,祂有著你我一樣的血肉之軀![18]
如果我們在這條路上恆心到底,由納匝肋到十字架,天主生命之門會為我們完全地打開。因為和人性的基督談話與聆聽,我們學會和神性的基督談話與聆聽,及在祂內並藉着祂,接近聖父和聖神:接近天主聖三。我們的創辦人說,在成聖的路上,到達某一個時刻,我們的心渴望分辨聖三的每一位,好去欽祟祂們,靈魂在超性的世界探奇,像孩童張眼看世界,它在愛中和聖父、聖子、聖神相處,甘願跟隨給予我們生命的護衛者,聖神白白把自己、連同祂的禮物及超性美德給予我們,非因我們作了值得賞報的事。[19]
聖施禮華補充說:「苦行?神秘主義?我不介意你叫它什麼,那都不要緊,因都是天主恩賜的禮物。如你靜思,你知道主不會拒絕對你援助,最重要的是信德及信德的行為,行為因為你早已知道,我也早已告訴過你,主每天對我們愈加要求。這已是默觀及結合,很多基督徒都如此生活,在世上各種顧慮中,雖然可能不知不覺,其實是在靈修的道路上錘鍊、前進。」[20]
本月中旬,幾乎是四旬期開始時,是天主介入主業團的兩個週年紀念日:1930年及1943年的2月14日--天國這麼接近主業團已經七十年了。在2月14日那感恩的日子,希望我們的祈禱能通過我們的母親童貞瑪利亞,特別是我們尊以Mater Pulchrae Dilectionis「慈愛之母」的手,到達天主那裡。教會以這榮銜尊稱聖母,我們的父親亦非常喜歡這樣稱呼她。
數天後,19日,是我們摯愛的歐華路主教的主保瞻禮。受到教會宣認他曾英勇地實踐一切德行,讓我們請求他的代禱,祈求天主讓我們也懂得忠誠地跟隨基督徒聖召的道路,在每天的每個情況中,尋找、找到並熱愛耶穌基督。感謝天主,主業團的歷史也有其他週年紀念,當日子到來時,我肯定你們會以嶄新的心情慶祝它們。如同我們父親建議,讓我們永遠不要視它們只像發生在過去的歷史事蹟般的回憶而已。 我以深情祝福你們,並請你們為我祈禱,
你們的父親,
+ 浩偉
[1] 參閱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94。
[2] 本篤十六世,一般覲見,2013年1月2日。
[3] 聖施禮華,默想筆記,1972年12月25日。
[4]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22。
[5] 本篤十六世,一般覲見,2013年1月9日。
[6] 若14:6。
[7]《天主教教理》,533。
[8] 參閱本篤十六世,《上主的話》宗座勸諭,2010年9月30日,48。
[9]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48。
[10] 聖施禮華祈禱卡。
[11] 本篤十六世,一般覲見,2013年1月9日。
[12] 羅馬彌撒經書,「聖灰禮儀」,讀經二。
[13] 參格後6:4-6。
[14]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60。
[15] 本篤十六世,一般覲見,2013年1月9日。
[16]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22。
[17]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99。
[18] 同上,50。
[19] 同上,306。
[20] 同上,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