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愛的孩子們,願耶穌為我看守我的兒女們!
我很高興告知你們,教宗在兩天前的1月30日接見了我。如同在其他相似的場合,我在你們祈禱的陪伴下赴約。我告訴教宗主業會的會員和協助人希冀忠誠於天主,並再次向他保證你們為他和他的意向恆常不斷的祈禱。教宗一如既往非常的親切,他很感謝主業會為教會提供的服務,並要我轉達他的祝福給全世界的信友和他們所做的使徒工作。
讓我們總是支持並追隨他的教導,並熱切希望為教會提供我們全然的協助。讓我們每天試著實現聖施禮華所祈禱的短誦:Omnes cum Petro ad Iesum per Mariam。要深愛教宗,並盡你們所能幫助準備他在近幾個月將宣佈的「信德年」,好能在這德行上精進,並觸及許多人。
上個星期,隨著聖保祿歸化的慶日,基督徒合一的八日敬禮告一段落。讓我們向天主獻上感恩,為了一點一滴在聖神的指引下所成就的進展,也讓我們請求祂,讓這恩寵能更有效地感動那些以基督徒之名受光榮的人,因此耶穌在最後晚餐所表達的渴望能成就:ut omnes unum sint, sicut tu, Pater, in me et ego in te! 願眾人都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1]
打從主業會的初期,聖施禮華便安排我們在主業會內每天祈願pro unitate apostolatus為使徒工作的合一。而歷年來,他強調這祈禱的重要性,敦促我們為此祈禱好能活出它來。我們的父親熱切地希望這為了所有相信基督的人—甚至是所有人類—的合一的懇求,能藉著我們的努力使之成真,首先始於我們自身的生活。
我們主內的弟兄姐妹,早期的基督徒,留給我們清晰的教訓: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2]我們時常默思這早期教會歷史的總結。這一段經文我們父親時常利用,他喜歡到一個將它雕刻在主業會最先蓋的一間聖堂的門楣上的程度,在羅馬Pensionato聖堂裡的牆壁上也繪有同樣的句子。他慣於說主業會的精神就是早期基督徒的精神;[3] 他總是催促我們的行為要試著和最初為教會開出一條途徑的基督徒同樣地始終如一。
教宗本篤十六世提到耶路撒冷早期基督徒團體的特徵可定義為是合一和愛的地方,[4]他強調聖路加不限制自己於僅僅描述一個過去情況的事實,而呈現給我們這個團體是一個典型、一個現今教會的規範,因為這四個特徵必須永遠構成教會的生活。[5]忠於宗徒們的教導,心靈的團結,感恩聖祭的慶祝,和認真的祈禱,實在是真正基督徒生活的樑柱,是教會能在世上恰當地實踐她的使命所必需的。
提到為合一請願,我想特別談談使那些男女團結的愛德。如同聖路加亦提到的,眾信徒都是一心一意的。[6]
基督徒的合一既是聖神的恩賜,我們得依靠殷切的祈禱來懇求。可是那個請願必須添加愛德的作料。我們應該信服,一如教宗所說,假如我們內心首先有所改變;假如我們允許天主去行動;假如我們讓自己被轉化為基督的化身;假如我們進入真正勝利者基督內裡的新生活,我們才能夠真真實實地被導向合一的尋求。所有基督徒可見的合一總是源自於高高在上天主的一個任務,它要求認識自我弱點的謙遜,和來自於恩賜的謙遜……源自於天主的合一因此要求我們每日承諾以愛德為彼此打開自我。[7]
聖奧斯定傳道說:「驕傲引起分裂,愛德卻是團結之母。」[8]我們得明白每人自己裡面都帶有不團結的危機,因為我們都有高抬自我的傾向,那是團結最糟的仇敵。所以,假如我們自私地只想自己,假如我們讓自己被高傲駕馭,或者不試著根除自己個人的卑劣,我們則不能成為良好的工具。另一方面,像聖保祿勸告的:真誠的,無偽的愛情,[9]加強非常不同的人彼此之間友愛的聯繫,並不會減少他們在世上合法的念頭和行動的多元性。由於這些原因,我們誠懇地為基督徒合一的祈禱,必須要依賴真心實踐謙遜和愛德的陪伴。要達到這份合一,並使它維持長久,我們父親解釋,是件不簡單的事,需要滋養,有謙遜的行為、捨棄自我、保持沉默、學習聆聽和了解;無私地關懷近人的益處;不斷地原諒;學習以行動去真愛他人。[10]
為基督徒而言,我們與在生活上遇到的人的接觸,決不可降低到只有基本的禮貌或型式,而要以大愛來表示,那是天主自己傾注在我們心中的。因此愛德、熱情不只限於感覺,雖然在我們的舉止中它佔很大的部份,因為我們不是純精神體,而是有血有肉的男女。然而,我們都得淨化我們的感覺:那些開始時非自私的愛卻轉成自私的愛,欲望自我的超越,或不得體的自我滿足。
在天主是愛通諭裡,本篤十六世解釋說感覺時來時去,它可以是美妙無比的第一個火花,但不是愛的全部。[11]感情,感覺必須淨化,所以透過自我否定他們得以成熟。只有到那時,感覺才成為字義上完整的愛。[12]
耶穌基督是我們唯一的典範。所以基督徒的愛德由祂先愛了我們的愛構成:到達出於大愛和我們的救贖而完全奉獻自己給天父的極致。祂在最後晚餐時留給我們這個遺產: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13] 這條新命令在早期基督徒團體裡如此具體的活出來,以致於不信教的人驚訝地說道:「看他們彼此多麼相愛!」[14]
真正的基督徒愛德,是分享道成肉身的聖心滿溢出來的大愛,充滿犧牲;他追求別人的好處,而非肯定自我;學習如何去愛是一件我們無法想像可完成的任務,因為我們需要瞻仰吾主、聖母、曾熱愛天主和近人的聖人們。我們應該感受有責任每天要一再的重新開始,一天好多次,做出服務的小細節(有時在大事上)和付出自己給他人,也許旁人不會注意到,但是天父會的。讓我們回想我們父親跟我們講先知的話時,語氣的有力,Discite benefacere! 學習行善![15]讓我們學著將手頭的工作好好完成。
我們那樣行動的話,耶穌在聖經上所宣講的有關對近人的愛是可能的,實在是因為我在天主內,與天主一同去愛那我不喜歡的、甚至我從不認識的人。這唯有透過與天主親密的相遇才能做到,這種相遇已經成為意志的共融,甚至觸動我的情感。於是我學習在看另一個人時,不只以我的眼睛和感覺去看,而是從耶穌基督的觀點去看。[16]
我不在乎重複地講,那種態度毫無疑問地要求我們努力把自負放在一邊,忘記自我。愛德和謙遜手牽著手,它們的果實是合一。當我們坦誠地看到自己一無是處;當我們明白,沒有天主的幫助,最弱最渺小的受造物也比我們好;我們看到自己可以做所有錯事、惡事;看到自己是罪人,即使我們竭力掙扎不願不忠!我們有何資格覺得別人較差?我們又如何能把狂妄、不容忍、傲慢藏於心中?謙遜引我們善待鄰人,就是對人的諒解、與人和平相處、寬恕人;不去製造分裂,永遠作 個加強團結的工具。[17]
就像所有的德性一般,愛德也得有正確的秩序。這意思是不歧視任何人,我們實踐愛德首先的對象是我們身邊的那些人: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鄰居、熟人……那樣,我們在幫忙增強教會的合一,並依賴祈禱,我們對所有基督徒渴望的合一做出貢獻。我們如何對待天主放在我們周邊的人?對每個人我們提供了什麼特殊的、日常細節上喜悅的服務?我是否竭盡己力確保在我的工作中和朋友中,藉由(滲透了天主愛的)真誠的友誼和人性的感情表露出基督的馨香?[18]
聖施禮華寫道:基督徒在世上的主要的使徒事工及信德的最佳見證是:在教會內形成真正愛德的氣氛,倘若傳福音的人不能真正彼此相愛,反而互相攻擊、散播誹謗及爭吵;那誰會被福音吸引?[19]
吾主要求我們在社會各種環境裡散播諒解的種子。祂在召喚每一個基督徒做這事;祂並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做這事。播種的事是可能的,假如我們是被基督的愛德所感動,以致於我們能夠使任何有個性、教養或文化差異的人共處於不可分裂的基督奧體的合一中。宗徒不是譴責他們的不同,每人各有恩賜,有人有這樣,有人有那樣(參閱格前7:7),但所有恩賜皆要為教會的好處。我感到現在有需要求主,聖施禮華寫道:不要讓缺乏愛德在教會內散播莠草,(如你願意,也可和我一起祈禱。)愛德是基督徒事工的鹽,如鹽失去了味,那我們如何進入世界並宣告:「基督在這兒!」[20]
在兩週之內於2月14日,我們將慶祝主業會於1930年擴展它的使徒活動給女性,及於1943年成立聖十字司鐸會的雙重周年紀念。我們父親認為這兩個日子在不同年卻在同一日的巧合是天主眷顧的記號,天主強烈地意願要突顯主業會的合一。讓我們感激天主所賜的這恩典,是我們每人該當培養和維護的,首先在我們自己及周圍其他人的生活裡。
讓我們為教會所有的牧者祈禱,所以我們大家和伯鐸一起藉由瑪利亞去耶穌那兒。讓我們為基督徒的完全合而為一,以及為全人類進入天主教會的團結之中,大聲呼求聖神,所以吾主的話語能實現:我還有別的羊,不屬於這一棧,我也該把他們引來,他們要聽我的聲音,這樣,將只有一個羊群,一個牧人。[21]
我不願在結束之前沒有特別的提到我們鍾愛的歐華路神父,他慣於在2月19日慶祝他的主保日。從他對天主的回應我們可在許多事上,學習特別照顧這個吾主召叫了我們的超然大家庭—教會和主業會—喜樂地為它消耗自己,正如聖施禮華的第一任繼承人身為主業會領導人時的作為。
一如以往,請在我的意向中陪伴我。特別為我主業社團的Associate神子祈求,我將於2月18日晉鐸他們為執事。
我以深情祝福你們,
你們的父親,
+ 浩偉
羅馬,2012年2月1日
──
[1] 若 17:21
[2] 宗 2:42
[3] 聖施禮華講道筆記,1963年4 月23日
[4] 本篤十六世,一般覲見,2011年1月19日
[5] 同上
[6] 宗 4:32
[7] 本篤十六世,三鐘經,2012年1月22日
[8] 聖奧斯定,講道46, 18 (PL38, 280)
[9] 參閱格後6:6
[10]聖施禮華講道筆記,1972年
[11]本篤十六世,《天主是愛》通諭,2005年12月25日,17號
[12]同上
[13]若 13:34-35
[14]Tertullian,護教學39, 7(CCL1, 151)
[15]依 1:17
[16]本篤十六世,《天主是愛》通諭,18號
[17]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33
[18]格後2:15
[19]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26
[20]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34
[21]若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