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的信(2011年11月)

「藉著我們的祈禱和刻苦,我們可以到達這星球上最遙遠的角落」,幫助靈魂去認識基督,監督在這個月的書信中如此向我們保證。

我至愛的孩子們,願耶穌為我看守我的兒女們!

藉著十一月教會邀請我們舉目仰望超越這塵世的地平線。我們在今天慶祝的隆重諸聖慶節,以及明天紀念已離世的眾信友,告訴我們天主創造我們在這世上去侍奉祂和讚揚祂,並在天國永遠歡欣地與祂在一起的事實。在這塵世的生命,無論有多長,與永恆相比僅是轉瞬之間。聖詠的一段話教導我們,世人的歲月與青草無異,又像田野的花,茂盛一時,只要輕風吹過,它就不復存在,沒有人認得出它原有的所在。但上主的慈愛永遠臨於敬畏祂的人。[1]我經常聽我們的父親評述這些話,並再加上:“Vultum tuum, Domine, requiram! ”上主,我尋求你的面容![2]

唯一永久、恆常的事、真正值得的事,是抵達天父的家,是耶穌基督已去為我們預備的地方。[3] 這是那些已在天堂歡慶的有福靈魂所知曉的;還有那些在允許進入光榮前,正在煉獄潔淨之靈,渴望到達的地方。

這些禮儀的紀念,以及現在正開始的這整個月,提供我們絕佳的機會去更深入地省察,甦醒我們對天主的渴望,修改任何需要糾正的地方。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 或者,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4]吾主的質問應該存在我們的一整天中,並應照亮我們所有的行動。因為世上的一切、人的智力、意志所激發的渴求,對人又有什麼用處呢?這些東西有什麼價值,如果一切都會消失結束;如果世上的財富只不過是舞台上的道具;如果在一切的背後存有那永無止境的永遠?(…)對世上的事物說「永遠的」是謊言,只有天主是「永遠的」。你該如此過活:當你嚮往「永遠的」永恆生命時,信德會使你嘗到天堂的甜蜜、甘飴。[5]

一瞥這世界,驅使我們哀傷地念及這麼多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旅行在這塵世的道路上,幾乎未想到一絲他們的永恆命運。其他的擔憂和需要幾乎填滿了他們生命的全部。有時候並非因為他們自身的錯誤,而不知道天主召喚他們的尊貴,祂邀請他們無止盡的喜樂。你和我,以及所有覺察到他們聖召偉大的基督徒們,不能安於宿命地漠不關心那些不認識天主,或置祂於括號內的群眾。在面對這事實時,是沒有悲觀的空間。我們必須去乞求吾主用祂的熱忱注滿我們,並讓我們意識到,藉著自己的祈禱和刻苦,我們可以到達這星球上最遙遠的角落。我們是否愛所有的人類?我們如何反應來自遙遠國家的消息?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幾天前發表的宗徒信函中,宣佈在幾個月內將要開始信德年,他重申天主教信友的基本責任。我們不能接受鹽變得無味,或者將光藏起來(參瑪5:13-16)。現今的人仍能體驗到,有如撒瑪黎雅婦女般去到井邊,好能聆聽耶穌。祂邀請我們相信祂,並汲取從祂內湧出的生命活水(參若4:14)。[6]諸聖相通的念頭將會在之後幾個星期特別清晰強烈,會推動我們向至聖聖三的第三位祈禱,增強我們每個人帶領許多靈魂到祂那裡去的渴望。 Ure igne Sancti Spiritus! 我們用這令我們父親深深感動的祈禱呼喊。主啊!用聖神的火,燃燒我們!願祢的行動在我們靈魂內──我們心靈內的光亮、我們意志內的決策、我們內心的力量──驅策我們去做恆常的使徒工作,善加利用所有機會,並製造新的機會去幫助我們相遇的人轉向天主。

我們每天必須以嶄新的熱情盡力做我們的使徒工作。教宗繼續指出,我們必須去重新發現,以天主的話語滋養我們的體驗,教會忠誠地傳下來,用這生命之糧作為祂門徒的食糧。(參若6:51)確是如此,耶穌的教導仍以相同的力量迴盪在今日:「你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若6:27)祂的信眾們所問的問題與我們今日所問的一般:「我們該做什麼,才算做天主的事業呢?」(若6:28)我們知道耶穌的回答:「天主要你們所做的事業,就是要你們信從他所派遣來的。」(若6:29)相信耶穌基督,是確保達至救恩的道路。[7]

讓我們一如往常,將我們的目光轉向我們摯愛的救贖者。我們必須要相信祂,我們的天主和贖世主,祂希望帶領我們以永遠存在的聖神助佑,趨向天主父的光榮。祂多希望如此為之,以致於有一次祂對祂的門徒們說:Ignem veni mittere in terram, et quid volo nisi ut accendatur? 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麼切望它已經燃燒起來![8]

打從聖施禮華非常年輕時起,這幾句話便激勵著他。好幾年,我因著耶穌的熱忱,想用祂的火點燃這世界,燃燒著我對天主的愛。我無法抑制發自靈魂內激烈洋溢的情感,用主的話語大聲呼喊:ignem veni mittere in terram, et quid volo nisi ut accendatur?...Ecce ego quia vocasti me!(路12:49;撒3:8);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麼切望它已經燃燒起來!你叫了我,我在這裏。[9]他補充說,對他的靈魂而言,這些話是種激勵;願它們也成為對你的激勵;願你永不會成為熄滅的光;願你意識到你是天主之火、來自天堂的溫暖、天主之愛的持有人,將它帶到世界的所有角落。[10]

讓我們請求護慰者使我們的心燃著愛火;讓我們體驗基督對所有人得救的熱忱。Ignem veni mttere in terram! 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那應該燒盡我們的靈魂。而我們必須定志,全然定志地告訴吾主,Ecce ego quia vocasti me!(撒上3:8),我在這裏,因為祢召叫了我成為基督徒!身為一家之父嗎?作為一家之父。一家之子嗎?作為一家之子。一家之母嗎?作為一家之母。但是在你所接觸的人身上點燃愛火。如果你不在周遭點火,你會無知覺地燃盡,什麼都沒留下,只有灰燼,而非明亮多采的熊熊大火。

使徒工作是基督徒喜悅的責任,敦促我們每個人在基督奧體內,從我們所在之地,繼續教會所執行基督的任務。良好的典範總是關鍵,在現時更是格外的重要。可能有人與天主或宗教的操練分離,拒絕談論任何超性或靈修的事。但是,我們個人、家庭、職業或社交生活的正直行為的見證絕不會悄然無聲。那些男女縱然不承認,但經常在心中想知道這等行為的背後原因;就那樣,他們已經向吾主的光照開放了。教宗寫道:藉著基督徒這世上的存在,他們被召喚去散發主耶穌留給我們的真理之話。[12]在這裡,本篤十六世建議,研讀或重溫天主教教理的格外重要性,更加了解我們自身的信仰及結果,並將之告訴他人。讓我們依靠它並將它推薦給那些我們做使徒工作的對象。

信仰不能被縮減到啟示寶庫內對真理認知的內涵:它本身是動態的,需要在外彰顯出來。如同聖保祿的教導,信仰per caritatem operator, [13]以愛德行事,而愛德在特定為人服務的行動、留心注意以及關心他人的顧慮中方才顯示出來,從那些最接近我們的人開始。頭一個顯現的方法就是意願天主所意願的,也就是渴望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14]換句話說,傳遞下去我們所領受的信仰。那是教宗在他最新的宗座牧函為我們設下的目標,因為基督徒經常更關心的是他們投入的社交、文化和政治(生活)的後果,仍然認為信德是對社會生活不言而喻的假定。事實上,這假定不但不能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反而經常遭到公開的否認。儘管過去有可能認同單一的文化基礎,大體上接受信仰的內容和所受啟發的價值,然而如今,在大部份的社會裡似乎已不再如此。[15]

在聖施禮華的一生中,他講授以信德灌注我們思言行為的需要。他強調當我們與他人接觸時,我們必須隨即注意到要如何幫助他們更接近天主。他曾做出以下的比較。你是否曾注意到所有人,包含你和我,都有心理上的成見、職業的慣性?當一位醫生見到街上的某個人經過,他不自覺地想:「那個人的肝有問題。」而如果是一位裁縫師見到他,他會說:「他穿得多糟啊!」或者「他穿得真好,多棒的剪裁啊!」而一位鞋匠則會留意到他的鞋子……你和我,天主的子女,出於對吾主的愛,為服務世人而奉獻,當我們見到人們時,我們必須想到他們的靈魂。「這是個靈魂,」我們必須告訴自己,「一個需要幫助的靈魂,需要了解的靈魂,要好好相處的靈魂,需要拯救的靈魂。」[16]

這態度是有道理的,因為任何發現基督的人,必須帶領其他人到祂那裡。莫大的喜悅不能只留給自己,必須要傳遞下去。[17] 這是身為基督忠誠的追隨者,無論任何年齡必須做的。聖額我略講道:「當你發現讓你受益的事時,你試著也帶領他人去那。因此你必須希望其他人同你走在上主的道路上。如果你在去市場或澡堂的路上,碰到某個不忙的人,你會邀請他和你一起。將這世俗的習慣應用在靈修的層面上,當你走向天主時,不要獨自一人去。」[18]

我們應該想儘管在放任和相對主義的氛圍中,在每個人的心裡仍有對永恆的渴望,而那是只有天主才能滿足的。這股信念能給我們堅定的支持:每天更新我們使徒工作的熱忱;明白吾主希望利用基督徒作為工具,利用你和我,將其他人帶到天國。雖然我們可能認為自己是一文不值,事實上也確是如此,我們必須懷有燃燒的渴望和事實,將基督的光、基督的熱忱、基督的苦難和救贖,帶給許許多多的同事、朋友、親戚、認識的人和陌生人──無論他們對世俗之事有何見解──給他們一個真正的兄弟的擁抱。如此,我們會成為燃燒的紅寶石,將再也不是沒有價值的、可憐的、悲慘的一塊煤炭,而是天主的聲音、天主的光、聖神的火![19]

最近,我去過邦不隆納,主持那瓦拉大學授予榮譽博士的儀式。之後,在馬德里我和主業會數以千計的信友、協助人和朋友們聚會。我請求聖三更新所有人的使徒工作熱忱,好使他們以個人的友誼和信任的使徒工作,合作於新的社會福傳,也推動培訓類的活動,將基督的訊息帶到所有環境中。

在結束前,我要請求你們為三十五位你們的弟兄祈禱,他們將在11月5日於羅馬晉升執事。為他們祈禱,也為所有教會的聖職人員祈禱,讓他們有好比基督聖心的心。

讓我們保持緊密合一,與羅馬教宗,以及與教區主教們共融。讓我們感謝吾主,為祂藉著主業會信友們的使徒工作,所賜予教會的靈修果實。我們會如此為之,特別是在11月28日,主業會被立為自治社團的週年紀念。願我們的感激之情,透過聖母的手,上達天主。

我以深情祝福你們,

你們的父親,

+ 浩偉

羅馬,2011年11月1日

──

[1] 聖詠103:15-17

[2] 參詠27:8

[3] 參若14:2-3

[4] 瑪16:26

[5]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00

[6] 本篤十六世《信德之門》宗座牧函,2011年10月11日,3號

[7] 同上

[8] 路12:49

[9] 聖施禮華,書信,1959年1月9日,9號

[10]聖施禮華,家庭聚會筆記,1975年2月12日

[11]聖施禮華,家庭聚會筆記,1975年2月9日

[12]本篤十六世《信德之門》6號

[13]迦5:6

[14]弟前2:4

[15]本篤十六世《信德之門》2號

[16]聖施禮華,默想筆記,1975年2月12日

[17]本篤十六世,Marienfeld講道,2005年8月21日

[18]聖額我略,福音講道,I, 6, 6 (PL 76, 1098)

[19]聖施禮華,家庭聚會筆記,1974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