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教宗舉行的秘密會議已經有8百多年的歷史。有的只須數小時,有的卻長達數年。歷代以來,有好幾位教宗制定了規則,使選舉伯多祿繼承人的投票和樞機們的會議能夠妥當地進行。關於樞機們為選舉教宗而舉行的會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以“天主全體羊群”文件修改了對這個會議的規定。
選舉教宗會議的拉丁文名稱是:cum clave 意思是指用鑰匙鎖上的場所。這個名詞似乎是在1216年由教宗奧諾里奧三世首次用來形容他被選為教宗的情況。當時,羅馬教廷在義大利中部的佩魯賈,為了要 19位樞機儘快選出新教宗,便把他們關在城中的教宗大樓內。這一來,立刻收到效果,只兩天的時間便選出了錢齊奧樞機為教宗,他取名奧諾里奧三世,帶領教會 11年。
在這以前,教宗亞歷山大三世以一個文件規定只有樞機有權選舉教宗,並且規定當選者必須獲得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數。整個13世紀,樞機人數都沒有超過 30人。在這個時期,信友常常使用一些嚴厲的措施把選舉教宗的人關起來,迫使他們儘快選出新教宗。最後也是最嚴重的事件發生在1268年,在離羅馬不遠的維泰爾博。教宗克萊孟四世去世,18位樞機聚集在維泰爾博的教宗大樓選舉新教宗,但很久都無法選出。兩年過去了,即使法國國王和西西里國王施以壓力也無效。在這樣的情況下,維泰爾博的信友受到聖博納文圖拉的鼓勵,將大樓的各道門用磚頭封閉。雖然如此,樞機們仍然無法做出決定。憤怒的信友將大樓的頂掀開,只給樞機們麵包和水做糧食。這一來,樞機們終於達成了共識,於1271年9月1日選出了維斯孔蒂樞機為教宗,取名額我略十世。教宗出缺的時間幾乎有三年之久。
這位新教宗由於經歷了這惡劣的經驗,因此於1274年,在舉行第二屆里昂大公會議時,頒佈了一個文件,正式設立選舉教宗會議,並為會議制定了詳細的規則,規定在教宗去世後10天,樞機們在教宗去世的大樓中聚集。所有樞機必須住在同一個大廳中,絕不可與外面有任何接觸。不可向樞機們寄送任何書寫的物件,否則開除教籍。參加選舉教宗會議的樞機的食品也有嚴厲的規定,如果三天之後仍選不出伯多祿的繼承人,以後的5天,他們每餐只能吃一道菜。如果過了5天還是選不出來,樞機們的糧食便只有麵包、酒和水了。額我略教宗的這個法規收到了效果,在1276年,只需1天便選出了教宗英諾增爵五世。
但只過了一年,新教宗若望二十一世廢除了這個法規,於是,選舉教宗,又成了惡夢。要到1294年,教宗切雷斯蒂諾五世才恢復額我略十世的選舉教宗法規。他的繼位人波尼法爵八世再度肯定了這個法規,這位教宗也是只需一天便選出來的。以後的七個世紀中,都遵守了這個法規,但也增加了對投票的規定。 1562年,教宗庇護四世頒佈了有關的文件,規定每天點票一次,此外,設立一個由教會總司庫和三3位樞機組成的委員會,照顧會議結束事宜,並在教宗出缺期間負責教會的行政。
到了上個世紀,1904年12月25日,教宗庇護十世以一個文件使選舉教宗會議的規定更加嚴格:嚴厲禁止外界的涉入,加強守密,甚至到教宗選舉結束之後。此外,引入了上下午各一次投票的規定。1970年,教宗保祿六世制定了一個新規則,凡超過80歲的樞機失去以投票人身份參加會議的權利。5年後,這位教宗將樞機的最多人數定為120人。此外,不僅選舉教宗會議需要的守密,一般大會也需要守密。他也為教宗出缺時期教廷各部門的功能定了規則。
1996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頒佈了“天主全體羊群”文件。這個文件最重要的新穎處,是在第34次點票後,可以在最後一次點票中兩位獲票最多的人中選出獲絕大多數票的人為教宗。
近代選舉教宗所需的時間已經比過去短。若望二十三世經過4天,11次點票而選出;保祿六世經過三天選出,若望保祿一世則只經過3次點票,選舉若望保祿二世時也只須三天便冒了白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