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親近、使命(5):「你如果不祝福我,我不讓你走」:默觀祈禱的奮鬥

踏上默觀的道路必定深深體認到我們需要天主,甚至需要與祂「搏鬥」……並一再地向祂訴求:「你如果不祝福我,我不讓你走。」

在某一個聖誕夜晚,當聖若翰維雅納神父在舉行彌撒聖祭時,他雙手捧著聖體的那一瞬間,顯然地他深受感動,一下子微笑、一下子哭泣,因而佔用了不少的時間,甚至他的眼睛始終盯視著耶穌。「他似乎在跟祂對話;他開始流淚,接著又轉為微笑。」一直專注觀察聖維雅納的達修修士在彌撒慶典結束後,便詢問他剛才發生了什麼事?亞爾斯本堂神父簡單地回答:「一個奇特的念頭出現在我的腦海裡。我對上主說:『倘若我知此後將永無緣再見祢,此刻祢就在我掌中,我絕不放手。』」[1]

「我找着了我心愛的;我拉住他不放。」雅歌中的新娘如此說。(雅3:4)這些話呼應了雅各伯向那位整夜與他搏鬥的陌生人所發出的懇求,當時他正準備與他的兄弟厄撒烏相會。「雅各伯獨自一人留在後面。有一人前來與他搏鬥一直到曙光破曉。那人見自己不能制勝,就在他的大腿窩上打了一下;雅各伯正在與他搏鬥之際,大腿窩脫了節。人說:『讓我走罷!天已破曉。』雅各伯說:『你如果不祝福我,我不讓你走。』那人問他說:『你叫什麼名字?』他答說:『雅各伯。』那人說:『你的名字以後不再叫雅各伯,應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搏鬥,佔了優勢。』雅各伯問說:『請你告訴我你的名字。』人答說:『為什麼你要問我的名字?』遂在那裡祝福了他。雅各伯給那地方起名叫『培尼耳』,意謂『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生命仍得保全。』雅各伯行經培尼耳時,太陽已升起照在身上,由於大腿脫了節,他一走一瘸。」(創32:25-31)

耶穌,對我說些什麼,對我說些什麼吧!

每當我們聚集祈禱的時刻,特別是在默觀祈禱時,我們進入某種戰鬥的狀態:「幾乎是近於肉搏的接觸,這象徵的並非是敵對的天主,而是始終保持神秘、看似遙不可及的祝福之主。因此聖經作者採用搏鬥的象徵,這暗示著精神力量、堅持不懈與頑強毅力,以獲取所渴求之物。」[2] 默觀祈禱是「以耶穌為焦點的信德的凝視」;[3] 這是一種尋求祂、不中斷尋求的凝視,不讓祂離開,除非祂祝福了我們,並以「祂注視的光輝照亮我們心目。」[4]

我們在祂的凝視中尋求什麼?不外是祂的面容輪廓、祂的心緒情感、祂的內心寧靜,或是祂心中的熊熊烈火。倘若在那些寧靜的時刻,我們期盼的相遇未能如願,我們仍願堅持等待,直至那刻的降臨。「做心禱不只因為有時間,而是要騰出時間,與主會晤。抱著堅定的決心絕不放棄。」[5] 默觀是「一分禮物,一分恩寵;只能以謙遜和卑微之心來接受。」[6] 這就是為什麼天主需要我們的堅忍:祂需要我們說:「祢為我而在此,我為祢而在此。我絕不離開祢。」或者,就像聖施禮華在祈禱中常反覆誦念的:「耶穌,對我說些什麼,對我說些什麼吧!」[7]

個人化

與雅各伯角力的神秘人物並非受邀而來,而是主動現身。今天天主仍是這樣行事:祂主動前來與我們相遇。「天主渴望我們渴慕祂。」[8] 令人驚訝的是,這種渴望「源自天主對我們的深切渴望」;[9] 這份愛偉大而神秘,正如促使祂創造我們每個人的那份愛。我們只需站在祂面前。相遇之處不僅是情感的領域,亦非想像或理性的疆界,而是心靈的深處。「心是作決定的地方,在我們心靈欲望的最深處。」[10] 祂要求我們駐足於祂的臨在之中,常存於祂的愛內(參閱若15:9)。在默觀祈禱中,我們並非在作單純的心理練習,亦非僅為清空思緒而專注。我們的默觀全非徒勞掙扎:它根植於基督信仰的框架中,是「人與天主之間個人化、親密而深刻的對話。」[11]

當我們坐下祈禱時,不會是抱著與不速之客爭鬥,與其試圖驅趕他們,不如就置之不理。在祈禱與基督獨處時,都能意識到祂正全神貫注於我,邀請我全然委身於祂。與這位「對手」相處時沒有空虛的時刻;祂從未停止注視我們,哪怕一瞬間也不曾。反觀我們,卻很容易分心甚至轉身離去,留祂獨自在原地 — 但如此便會失去祂的祝福。

雅各伯雙眼緊盯著與他角力的那一位。他必須保持警醒,不轉移視線,不偏離心靈的方向。瞥一眼手機螢幕?不行;那會讓我們失去內在的「連結」。轉向那些預見的干擾 — 諸如繁雜事務的安排,或對周遭事件的好奇心?不行。我們也不該沉溺於自我衡量或追求完美的念頭,這些思緒會悄然將注意力引回自身。我們整個人生都應以「某一位」的存在為中心,「首先是以耶穌基督的位格為核心,祂是我們想要認識、相處和深愛的。」[12] 這呼召是徹底的,且日益包羅萬象。天主祝福那些追求默觀恩寵的人,這默觀是永生恩寵的預嚐,我們此刻便已開始品味這恩寵。「我們的祈禱,開始時如此孩子氣和天真,現在漸漸變成寬闊、流暢的清溪,因它跟隨主的友誼之路,而主說:『我是道路。』」[13]

「心禱尋求『我心所愛的那一位。』(歌1:7)就是尋求耶穌。」[14] 像我這樣的人,能與我同輩相交,因祂稱我為朋友(參若15:15)。若不具個人化特質,默觀祈禱便稱不上為真正的默觀。「我們​要​走正確​的​路去​親​近​天主,​那道路​就是​基督​神聖​的​人性。」[15] 耶穌是那座橋樑,透過肉身引領我們走向天主。我們的「角力」意味著目光、微笑,以及 — 最重要的是 — 心靈的相遇。這意味著擁抱耶穌心靈的感受,學習「『對主的內在認識』為更愛祂,更跟隨祂。」[16] 今日祂如何注視著我?我們是否心意相通?我是否察覺並分享祂的喜樂與悲傷?

在黑暗和考驗中

這場搏鬥發生在夜間:我們的面對面相遇是直接無中介的。我們的尋覓發生在黑暗中,「在純正的信德中,使我們由祂而重生,並在祂內生活。」[17] 既非情感 — 來時欣然接納,去時不留戀 — 亦非純粹的理性,而是我們奮鬥的根基,因為我們並非在練習心智體操。的確在我們內心燃起的,是對一位渴望與我們相遇的活生生人物的信仰。在信仰中,我們既無感官的直接性,亦無三段論的清晰性;我們在晨曦中行走,直至眼睛能看清楚一切時。但信仰的黑暗使我們看得更遠。白晝時分,我們的視線僅能穿透數十公里,止步於大氣層的蔚藍;然而夜幕低垂時,我們卻能望見數百萬光年外的星辰。信仰為我們揭示嶄新的世界。

默觀的掙扎也包含面對沮喪、乾枯、信仰倦怠,甚至因擁有太多財物(參閱谷10:22)而無法全然獻身於上主的危疑不前;或是內心對天主邏輯的反抗 — 那邏輯有時與自己的截然不同;或是懷疑這份信仰與己無關,自己缺乏那份敏感……「我是否陷入幻想?這條路通往何方?這方法是否過於神秘?」雅各伯本可停止搏鬥。角力時他肯定心生疑慮,卻仍堅持前行。我們需懷抱決心、以及與孩童般的純真意念勇往直前,並深知自己正行走於愛的道路 — 這意味著信賴與降服。

默想祈禱著眼於途徑,而默觀則聚焦於終點。我們與渴望相伴的「那一位」同在。不再思量德性、目標或掙扎:這些皆在默想中得以解決。在默觀中,時光的虛空被天主純粹的臨在所充盈。我們點燃了渴慕、思念與天國的預嚐。我們對天國的渴望程度,將決定我們心中天國的份量:對天主的渴求,「我們渴望明白祂的眼淚、看見祂的微笑、祂的面容……」[18] 當踏上默觀之路,我們便懷著這份寧靜的渴慕之情行走人生:「我們開始如俘虜般生活,如囚徒般存在。儘管我們竭力(帶著所有過失與局限)履行處境與職責所賦予的任務,靈魂卻渴望逃離。彷彿鐵被磁石吸引般,只朝向上主奔去。」[19]

雅各伯必須跋涉漫長的路途,方能抵達與天主相遇之地。他獨自前行:聖經明載,這一切發生時他形單影隻。他未攜帶任何行李,因為他剛將所有財物送過河去(參見創32:24-25)。這場相遇需溶於暮色中的孤寂。「此刻他不再掌控局面 — 狡詐無用 — 不再是那個謀略算計之人……。此時雅各伯唯餘軟弱無力之身,連同罪愆,可呈於天主前。」[20] 當雅各伯卸下防備、擺脫紛擾之際,神便前來尋覓他。默觀需要心靈的自由與敞開:僅僅需要覺察自身的渺小,懷抱相遇的渴望。若心靈被物欲佔據,我們所期盼的「那位」便不會顯現。任何渴望都不應超越與祂同在的渴慕。

你如果不祝福我,我不讓你走

「祝福我。」這位聖祖絕不接受次等之物。他已擒獲他的主,並讓祂成為俘虜。但這祝福究竟包含什麼?雅各伯的喜樂源於得見天主,而當他意識到自己既已見主面容卻仍存活時,這喜樂更為倍增。祝福即是凝視默觀天主的面容,使我們充滿祂的平安、喜樂與憐憫。這非憑己力可達,唯當敞開心扉接納聖神的恩賜。「我們整個人生猶如漫漫長夜,在掙扎與祈禱中度過,渴求並懇求天主的祝福。這祝福無法憑己力奪取或贏得,必須以謙卑之心從祂那裡領受,作為無償的恩賜,最終使我們得以辨認主的容顏。」[21]

我們必須耐心等候。雅各伯整夜守候直至破曉,他未曾逃離,也未曾放棄。只要我們不斷祈求,祝福終將降臨。我們盡己所能尋求靜默、獨處與心靈自由⋯⋯至於具體的默觀恩賜 — 聰敏、明達、智慧 — 則全憑天主恩賜。這些恩賜非我力所能及,全權在於我主,所以我們必須謙卑地祈求並等候。上主將逐步賜予,或可能瞬間全數賜下。當我們領受這祝福 — 無論如細流或洪流 — 仍將凝望遠方繼續前行,因這祝福非短暫而是永恆。聖祖啟程後往何處去?這已無關緊要。關鍵在於,他此刻的靈魂已銘刻著主的面容。「雅各伯在奮鬥之初所求的祝福,此刻已惠然降臨。然而這並非憑詭詐得來的恩典,而是天主無償賜予的恩寵 — 正因雅各伯此刻獨自一人,既無庇護,亦無詭計;他赤裸地獻上自己,甘願臣服,袒裎真實的自我。」[22]

「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生命仍得保全。」雅各伯如此宣告。在這場異常的搏鬥中,他認識了那位先於他而存在者。在我們自身生命裡,透過祈禱,我們得以認識神、理解祂,或至少接納祂的作為 — 即使我們未能全然明白。我們渴求知道祂的名字:「祢是誰?」我們渴望親眼見到祂。神既顯明自己,卻也隱藏自己,使我們持續尋求祂,依賴祂,並在尋求中得生命。

這則神秘故事的結局相當弔詭,正如我們信仰中常見的情形。神賜福雅各伯,稱許他的勝利,卻最終使他大腿骨脫臼。這位聖祖已奮力爭戰,毫不退縮地面對神秘的對手。但從此他將瘸腿而行:這瘸腿將成為紀念戰役的勳章。「正是這樣的雅各伯領受了神的祝福,跛行進入應許之地:脆弱而負傷,卻懷著更新的心。」[23] 我們也將在掙扎中負傷而重生:塵世的保障將被「脫臼」,而神的印記將引領我們前行。祂已賜福於我們,也必持續賜福,卻使我們深刻體悟:真正的保障唯在祂。祈禱愈深,愈覺自己需要祂,需要與祂「角力」。於是我們愈發懇求祂的祝福:「你如果不祝福我,我不讓你走。」

[1]參閱 F. Trochu,Le Curé d'Ars Saint Jean-Marie Vianney,Lyon-Paris,1925,pg. 383

[2]本篤十六世,2011年5月25日,接見

[3]《天主教教理》2715

[4]同上

[5]同上,2710

[6]同上,2713

[7]參閱親密筆記,12-XII-1935,quoted in A. Vázquez de Prada,The Founder of Opus Dei (vol. 1)Scepter,Princeton 2000,pg. 448;Intimate Notes,20-XII-1937,quoted in Camino,edición crítico-histórica,note to no. 746

[8]聖奧思定,De diversis quaestionibus octoginta tribus,64,4;引用於《教理》2560

[9]《教理》2560

[10]同上,2563

[11]信理部,Letter Orationis Formas,on some aspects of Christian meditation,15-X-1989,no.3

[12]范康仁,2017年2月14日《牧函》8

[13]《天主之友》306

[14]《教理》2709

[15]《天主之友》299

[16]《教理》2715

[17]同上,2709

[18]《天主之友》310

[19]同上,296

[20]教宗方濟各,2020年6月10日,接見

[21]本篤十六世,2011年5月25日,接見

[22]同上

[23]教宗方濟各,2020年6月10日,接見

Ricardo S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