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親近、使命(2):路是你走出來的

對基督徒而言,天國總是近在咫尺:生命既是旅程,也是目的地。

「人生是旅程,不是目的地。」這是網路上最受歡迎的名言之一。[1]只要簡單搜尋這些字句,就會出現無數適合各種品味的圖片和桌面背景:有蜿蜒道路或高速公路的田園風景、盪鞦韆的女孩、具有復古氣息的風格化構圖⋯⋯但是,我們說人生是旅程而非目的地,到底意味著什麼?只是一句陳腔濫調嗎?還是因為這句話讓我們能以客觀相對的角度看待自己的錯誤而吸引我們,還是因為它暗示最關鍵的是人要活著,而不是如何活或為何而活?旅程和目的地彼此對立嗎?目的地—特別是我們的「命運」—難道不存在於旅程中的每一刻嗎?

這些問題確實需要平靜地思考。讓我們回味一下這句座右銘如何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啟發他們。例如,在喜愛跑步者的世界裡,優先考慮旅程而非目的地的想法很受歡迎。有時跑者,特別是初學者,常以雄心勃勃的目標開始,好像距離、體能或是減重等。正如我們可以想像的,大多時候他們都無法如預期一般輕易的達成這些目標。有一位跑者這樣描述他的經驗:

「日復一日,我無法達成我的目標。日復一日,我累積了一些證明自己不是跑者的憑據。似乎每次跑步都在強調我還沒達到目標的這件事實。然而我在跑步時所忽略的,正是我在旅行時已經清楚知道的一點:重點是享受旅程!(⋯⋯)後來我意識到,每次跑步都是件禮物,都是到達你想去之處的機會。有了這個新的領悟,我改變了對跑步的態度。我不再否認自己感受到的喜悅、不再累積失敗的日子。我開始更加『活在當下』,將每次跑步視為欣賞眼前事物的大好良機。」[2]

這位跑者學習到的重要教訓,我們任何人都可以把它應用在人生旅程中。憑藉信仰,我們知道我們的目的地存在於旅程的每一時刻,因為基督徒的聖召是呼召我們完全為天主而活、與天主同在,在我們穿越歷史的旅程中已經如此,何況在天國,祂最終成為「萬物之中的萬有。」(格前15:28)因此,聖施禮華說道:「天堂的福樂,是為那些懂得如何在世上快樂生活的人。」[3]

然而,要達成旅程與目的地之間這種平靜的合一並不容易。實際上,這是一生的功課,生命既短暫又漫長。就像那位跑者一樣,當我們望著目標、轉身看看現在的位置時,我們可能會沮喪:看到我們前面還有很遠的距離時,可能會讓我們停下腳步,甚至對旅程感到絕望。但耶穌警告我們不要陷入這種誘惑:「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所以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 6:33-34)當天主的國—也就是成聖的召喚—成為優先順序的首位時,每一步都是你想到達之「處」、與你渴望的「那位」同在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看,天國總是近在咫尺,生命既是旅程,也是目的地。

那麼,讓我們考慮一些前往天國旅程的因素。首先,要確信我們決非是獨自去旅行的:我們有天主作為我們旅程的朋友和同伴。其次是要需要學習面對沮喪,並將我們的局限和罪過加以轉化。最後,要深信活在當下是在今世和天國都找到幸福的最佳方式。

謙遜地與你的天主同行

在舊約中,米該亞的簡短書卷充滿了懲罰的預言。透過祂的先知,天主責備撒瑪黎雅人的偶像崇拜;責備祂的子民外在、空洞的敬拜;也首次預言耶路撒冷的淪陷。但還不止於此:他的訊息也是充滿了希望和救恩。米該亞的使命不僅是譴責邪惡,也是提醒百姓天主非常接近了:「人啊!已通知了你,什麼是善,上主要求於你的是什麼:無非就是履行正義,愛好慈善,謙遜地與你的天主往來。」(米6:8)

聖神透過先知說話,但並沒有告訴我們要邁向天主,彷彿祂在遠方,在漫長旅程的終點等待我們。聖神告訴我們要與祂同行。祂會在一切事上陪伴我們,祂對我們的一切都深感興趣:我們所想的、所看的、所說的、所渴望的:「耶穌基督,真天主和真人,瞭解我並看顧我,因為祂是我的兄弟和我的朋友。」[4]

與天主同行意味著與祂一起經歷我生命中的所有大大小小的情節;與祂談論一切,時刻聆聽祂;讓自己可能被祂要求去做意想不到的事情;或帶我走上自己未曾想像過的道路。與朋友同行的人準備好談話和聆聽。前往厄瑪烏的門徒就是這樣行走的,儘管他們不認識那位如此專注聆聽他們、如此有力地對他們說話的陌生人,不知到什麼程度,那位陌生人竟然是他們的兄弟和朋友?他們全然沒意識到自己正在與天主同行,天主正在為他們開啟意想不到的視野(參路24:13-35)。「主啊,祢在每方面都是偉大的!但最使我感動的是祢降尊就卑,在每天的喧嘩中尋找、跟隨我們每個人。主啊,讓我有孩子的童真、純潔的眼目、清晰的頭腦,好讓祢來臨時,雖然沒有外在的光榮,我們也能認出是祢。」[5]

天主也希望我們「謙遜地」與祂同行。這意味著什麼?祂在聖詠中最短的章節之一向我們暗示:「上主,我的心靈不知驕傲蠻橫,我的眼目不知高視逞能;偉大驚人的事,我不想幹,超過能力的事,我不想辦。我只願我的心靈,得享平靜與安寧;就像斷乳的幼兒,在他母親的懷抱中。」(詠131:1-2)心存謙卑的與天主同行,意味著不追求那些與我無關、或許不適合我的結果或成敗;滿足於我所擁有的、滿足於天主所賜予的、滿足於生活所給予的。並且全心全意地活出這一切。矛盾的是,當我們心存謙卑的與天主同行時,我們的成就竟超乎我們的想像。「當那個窮寡婦在聖殿,奉獻她微小的獻金時,你沒有看見耶穌眼中所閃耀的光芒嗎?你也要把你所能給的給祂。」[6]

轉化你的缺點

「恩寵正是基於我們的本性運作,故不會使我們一下子變身為超人。」教宗寫道,「如有這種想法,就是自視過高。」[7]脆弱、困難、錯誤,只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承認這個現實並不意味著放棄或對罪惡妥協;僅僅意味著接受自己的有限和時代、以及現實的限制。

但我們的驕傲無法完全的接受這點。魔鬼也知道這一點,牠不只限於誘惑我們遠離天主:一旦牠誘惑了我們,就試圖「把倒下的樹變成柴火」;牠利用我們的罪過或軟弱使我們沮喪,因為牠知道這是讓我們放棄旅程的有效方法。在這裡我們要學會把自己的跌倒和痛苦轉化為對我們有益的,並從中學習。這可能聽起來有些怪異,然而這卻是內修生活成長最重要和基本的原則之一。從古至今,偉大的靈修導師都理解這一點。

一位這樣的導師寫道,有些人「經常對自己的過錯感到驚訝,變得不安,感到羞恥;他們對自己生氣並最終沮喪。這些都是自愛的影響,比過錯本身更為有害。」[8]最後的一句話的確令人驚訝。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局限,而陷入羞恥、不安和沮喪是有害的。它將我們推離天主,使我們容易犯罪;諷刺的是,這正是一開頭就讓我們沮喪的事情。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阻止我們與天主和解,看著祂的面容,告訴祂我們很歉疚,想要求祂的寬恕。

有時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就是我們無法原諒自己。也許我們更貪愛的是完美的想法,而不是天主,因此缺乏重新開始的謙遜。「無論你跌倒多少次,都不應該沮喪;你應該對自己說:『即使我一天跌倒二十次、一百次,我每次都會再重新站起來,我會繼續走我的路。』畢竟,如果你在路上跌倒了,只要你能到達終點,跌倒又有什麼關係呢?天主不會責怪你的。」[9]最重要的是繼續你的旅程,必要時,無數次的回頭轉向天主。痛悔罪過可以成為推動我們回到天主懷抱的跳板:「讓我們的跌倒和失敗,不再把我們和祂分開。正如一個柔弱的小孩,悔恨地投入他父親強而有力的懷抱裡,你和我同樣地要牢牢地背負耶穌的軛。只有當我們如此痛悔和謙遜時,才能將我們人性的軟弱轉化成天主的堅強。」[10]

活在當下

走路的唯一方式是一步一步的走。沒有人能一躍登上山頂,尤其是遇到高山峻嶺:有時需要訓練和適應一個好季節;需要精心挑選一件行李,分階段、扎營、恢復體力,同時享受每個階段都在變化的對話和風景。簡而言之,我們需要專注於最直接的現實,或換句話說,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意味著承認當前時刻是我唯一能領受天主恩寵、並完成祂旨意的時刻。不幸敵人也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牠會試圖盡可能的讓我們遠離自己的「此時此地」,用令人灰心的過去或令人擔憂的未來使我們痛苦;或者讓我們沉迷於可能發生事件的白日夢裡。如果牠做到其中的任何一點,牠就已經成功地冷卻了我們的愛,因為愛只存在於當下。[11]

活在當下並不意味著忽視過去和未來,而是將它們放在恰當的位置:與過去和平相處,與天主和他人和解⋯⋯也與我們自己和解,接受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已經成為是誰。與未來和平相處,因為雖然天主關心我們的計畫和項目並為之振奮,但祂希望我們平靜。另有一首聖詠這麼說:「我的時間掌握在你的手中。In manibus tuis tempora mea」(參詠31:15)我們可以與聖施禮華一起祈禱:「我把我的過去、現在或未來⋯⋯都託付在祢的手中。」[12]接納和交託營造了我們所需的氛圍,讓我們能平靜且熱情地活在當下。

對我們天父的信賴引導我們「帶著天主兒女的風範去度過一生、以天主兒女的自由去論究和抉擇、懷著天主兒女的淡定自若、去面對痛苦與折磨,像天主的孩子般地去欣賞美好的事物。」[13]擁有天主子女的風度意味著以此時此地為生活的中心,專注於做祂希望我做的事:工作、休息、祈禱、安慰、歡笑⋯⋯「天下任何事皆有定時,」(訓3:1)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每時每刻都與主同在:「你們無論作什麼,在言語上或在行為上,一切都要因主耶穌的名而作,藉著他感謝天主聖父。」(哥3:17)如果我們培養與天主持續的對話,我們會更容易識別出什麼叫我們分心並偏離正道:在手機上或在我們想像中的逃避、陰暗的念頭、困惑、「神秘的一廂情願」⋯⋯[14]然後我們能更輕而易舉的重返驗證過的聖德之路,這條路在於做我應該做的事,並聚精會​神的做我正在做的事。[15]

活在當下讓我們對所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進而享受生活。再次,「天堂的福樂,是為那些懂得如何在世上快樂生活的人。」[16]幸福來自於意識到我的天父此時此刻愛著我,祂每天都會給我很多禮物。過分關注於我們過去的成敗或未來的安危,都會妨礙我們察覺當下時刻提供給我們的美好事物。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每天的祈禱中,也許在省察中,多花些時間專注於感恩是非常需要的。天主今天如何愛了我?我可以為哪些具體的事情感謝祂?

堅持到底

耶穌告訴我們「你們要憑著堅忍,保全你們的靈魂。」(路21:19)最關鍵的是要達到道路的終點。我們都夢想能夠像聖保祿一樣說:「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弟後4:7)我們將藉著今天、此刻保持信仰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很容易會因為要忠信十年、二十年、四十年或八十年而感到不知所措或無所適從。在如此漫長的旅程中,我怎能確信自己的忠信?事實上,這並不是要確定我在接下來幾十年裡不會背棄天主:而是要在「今天」,以祂此刻賜給我的恩典,忠信於我們的主。這樣的生活才是走完生命旅程的方式。

基督徒承認「人生是旅程,不是目的地」是一個明顯的肯定。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不會在這裡結束,因此,在世上的歲月不是我們的目的地。同時,我們知道我們真正的生命、命運,已經在這裡,在每一時刻:我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了。」(哥3:3)因此,「頭要『頂天』,但腳也要『立地』。」[17]我們需要奉行祂的旨意「在世上如同在天上」。然後我們相信「路是你走出來的,」[18]因為我們踏出的每一步都將造就我們的道路和我們的命運。

[1]這句話通常被認為是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說的,但其來源尚未查證

[2]約翰‧賓厄姆《享受你的旅程》www.runnersworld.com

[3]聖施禮華《鍊爐》1005

[4]《鍊爐》182

[5]《天主之友》313

[6]《道路》829

[7]教宗方濟各《你們歡喜踴躍吧》50

[8]J. N. Grou,Manuel des âmes intérieures,Lieja,1851,pg. 159。正如聖方濟各·沙雷所觀察到的,「最糟糕的情況是,有時候人會因為曾經憤怒而變得灰心喪氣和憤怒,因為曾經不耐煩而變得不耐煩。這是多麼大的災難!難道我們不該從中看到純粹的驕傲嗎?」(160頁)

[9]同上,160頁及後續頁

[10]聖施禮華《十字苦路》第七處

[11]參閱C.S.路易斯《魔鬼的信》15章

[12]《十字苦路》第七處

[13]范康仁《牧函》2020年10月28日,3

[14]參閱聖施禮華《會話》88,116

[15]參閱《道路》815

[16]鍊爐》1005

[17]《天主之友》75

[18]「旅人啊,本來沒有道路;你的道路是你走出來的。」(A. Machado,Campos de Castilla,“Proverbios y cantares”,XXIX。聖施禮華在《書信6》75號中引用這段經文

John Paul Mitc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