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紀輕輕衣著破舊的男孩走進教堂,瞬間被管風琴活力四射的音樂包圍,他當下的感受就是:我好像是個王子。很多年後,阿爾比諾·盧恰尼 Albino Luciani 回想起他在意大利東北部小村莊 Canale d'Agordo 的童年時說道:「音樂似乎在迎接我和我的小同伴們,就像我們是王子一樣。」他在童年的經歷中,確切地指出「對於天主教會,我起先只有一些模糊的直覺,後來卻成為一種深信不疑的肯定。她不僅是很偉大的,她也讓小人物變得很偉大。」[1]
選擇生命
教宗若望保祿一世的這幾句話,很自然地讓人想起聖母瑪利亞的《謝主曲》她是這樣開頭的:「我的靈魂頌揚上主」,似乎她在「榮耀」某一位的偉大。瑪利亞稱讚天主,因為祂使渺小的人變得偉大。「他伸出了手臂施展大能,驅散那些心高氣傲的人。他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他曾使饑餓者飽饗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去。」(路1:51-53)
伴隨著聖母的歌頌,聖路加分享了我主內心充滿喜樂的時刻,我們也可稱之為祂的《謝主曲》。就像祂的母親在艾因卡林(Ain Karim),腹中懷孕祂時一樣,耶穌充滿了「在聖神中的喜樂」,看著天主如何傾注了自己的力量給「小小的一群」:「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及明達的人,而啟示了給小孩子。是的,父啊!你原來喜歡這樣做。我父將一切都交給我,除了父,沒有一個認識子是誰;除了子及子所願啟示的人外,也沒有一個認識父是誰的。」(路10:21-22)
啟示給「小小的一群」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啟示了給瑪利亞和若瑟,然後給宗徒和陪伴耶穌的神聖婦女,最後啟示給教會二十世紀以來歷史中許多謙卑的基督徒。但是,是什麼使他們變得偉大的呢?申命記的一段經文引導我們找到初步的答案。上主對祂子民的心靈說話,聲音既莊嚴又溫柔:「你看,我今天將生命與幸福,死亡與災禍,都擺在你面前,我今天指著天地向你們作證:我已將生命與死亡,祝福與詛咒,都擺在你面前;你要選擇生命,為叫你和你的後裔得以生存;你應愛慕上主你的天主,聽從他的話,完全依賴他;因為這樣你纔能生活,纔能久存,纔能住在上主向你的祖先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誓許要給他們的土地上。」(申30:15,19-20)
在原文中,作者交替使用「你」和「你們」,這清楚地說明,天主不僅是在對祂所有的子民說話;祂也針對每個人在說話,且一個一個來,因為選擇「生命」發生在每個人的心中。「生命」……聖施禮華在提到恩寵與榮耀時,慣常用大寫來寫生命這個字;彰顯其在地上與天主同在的生命,以及往後在天上的生命。在1975年6月,也就是他去世前幾天說的一些話,禁不住讓我們動容:「我們都是同一個基督的生命:在世上還有那麼多的事要做!讓我們時常祈求上主幫助我們所有人忠信,能繼續工作,活出那個大寫的生命,那是唯一值得的生命:另一個生命沒有價值,會消失,就像水從指間溜逝一樣。相對的,這大寫的生命……!」[2]
藉著申命記這些強而有力的話語,以及福音中千百次的迴響,「選擇生命!」[3] 上主告訴我們每個人,祂創造我們是為了讓我們快樂的活著。祂問我們:「你會選擇我嗎?你會選擇『生命』嗎?」這就是「小小的一群」所覺察到和選擇的。他們知道自己內心對於生命的無限渴望是來自於天主,也是通往天主的。他們別無所求。他們明白生命的勝利、生命的成功,意味著讓天主的愛充滿他們,然後再慷慨地分發。談到瑪爾大的妹妹瑪利亞時,耶穌會說「她選擇了更好的一分,是不能從她奪去的。」(路10:42)祂以類似的保證來安慰門徒:「你們小小的羊群,不要害怕!因為你們的父喜歡把天國賜給你們。」(路12:32)「小小的一群」是靠天主而活;這就是他們變得偉大的原因。聖德是靠天主而活,因靠天主而活,也為他人而活。
聖德在於付出,更在於「接受」
當我們思考聖人的生命,也就是那些選擇了生命「小小的一群」時,我們不由自主地馬上想到他們的聖德所引起的捨棄自我、掙扎與「受辱」。事實上,聖人必然會抗拒許多不利的力量。耶穌為我們預備了道路,同時祂告訴我們這些情況將會發生:「在世上你們要受苦難,」(若16:33);「如果他們迫害了我,也要迫害你們……。」(若15:20);「撒殫求得了許可,要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路22:31)基督徒的生活並不容易,但世上其他形式的生活也同樣不容易:犧牲、捨棄,以及為了或多或少的崇高目標而奮鬥、筋力全衰,總是免不了的。
「當我們打這場直到死亡才終止的仗,我們不排除會被內外敵人猛攻的可能性。」我們內心深處對天主的愛有不同形式的抗拒,但是我們會發現這些抗拒都與「失去」有關。如果我們放棄控制生命中的一切、放棄滿足每一個奇思妙想、讓自己暴露在別人的非議中、背起十字架……。「當我們把自己交付於天主手中,祂讓我們嚐到憂傷、孤獨、反抗、誹謗、中傷、嘲諷的滋味。」[4] 我們當然會失去世人所稱的「生命」中的許多元素。然而,以這種方式失去生命的人,並不是將生命捨棄於虛無,而是捨棄給天主。「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瑪16:25)聖人在天主裡「失去」自己,因此,也正開始「找到」自己。
在天主裡「找到」自己是什麼意思?聖若望在他的第一封書信中寫道:「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先愛了我們。」(若一4:10)這句希臘文是用一種特殊的時態 aorist 寫成的,是一種 open past。瑪利亞和耶穌的《讚主曲》都使用了相同的時態。他們談到「主在歷史中重複執行的行動,」[5] 也就是我們個人的歷史。聖若望並不是說天主在過去曾經一次毫無保留、永遠地愛過我,而是說天主「一直愛著我」。每次當我真正領受愛的時候,都是天主在愛我,而且天主是在「我內」愛我。此時此地。
因此,聖人降服天主並「失去自己的生命」是真實的,但更真實的是聖人「找到」天主,並從天主那裡「接受」自己的全部,就好像耶穌從天父那裡完全接受祂自己一樣。[6] 這就是聖人之愛的秘密泉源: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能以一種在凡人的眼光看來不可能和難以忍受的方式生活。儘管他們每天都感受到自己的限制與弱點,但他們卻仍帶著自己的「靈魂走向天主,浸淫其中,變得神聖;基督徒成了飢渴的旅者,一到水旁,就張口喝水。」[7]
耶穌告訴祂的門徒,他們困惑地凝視著祂:「我已有食物吃,那是你們所不知道的。」(若4:32)祂活著是為了遵行天父的旨意:那就是祂的生命、祂的榮耀;祂不再需要其他任何東西(參若4:33-34)。就在不久之前,祂才對井旁的撒瑪黎雅婦人說:「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賜,並知道向你說:給我水喝的人是誰,你或許早求了他,而他也早賜給了你活水。」(若4:10)上主也對我們每個人說著同樣的話。如果你知道天主的恩賜,如果你意識到我想給你什麼,我就不會是要求你給我喝一口水的人,也不會是要求你付出時間、力量、忍耐和奮鬥的人:如同你會問我,「主啊,祢需要什麼?」時,你不會再衡量或計算你給了天主什麼,因為你會意識到,每當你付出無論多少,祂都會把自己給你。即使只是一個硬幣或一杯水,「整個天主」[8] 會將祂自己賜予你。
或許我們現在明白為什麼當我們談到追求聖德時,會提到降服與捨棄。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抗拒。世界受傷,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受傷,因為我們的心受傷了。雖然這種抗拒是真正存在的,但是當我們願與天主結合時,抗拒就不再張狂。一次又一次地奉獻自己需要付出努力,只因它已涵蓋在我們所知道的禮物中,就是在擁抱我們的無限大愛中。天主的男女活在「喜樂與痛苦的矛盾交織中」[9] 就像十字架上的耶穌一樣。他們深深感受到自己所接受的遠比他們所付出的要來得多;他們的靈魂「感到自己整天在天主大愛的注視之下。」[10] 就像聖母蒙召選時一樣,他們知道天主在他們身上行了大事(參路1:49);那個總是先愛的,愛的源泉,就在他們心中流淌著。
因此,歸根結柢,聖德就是進入並停留在「天主聖三對人的愛」[11] 之中,這愛源自天父,並透過耶穌傳達給我們,耶穌是被愛的,是首位被愛的:「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你們;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若15:9)我們願意住在聖父和耶穌的愛中,這愛就是聖神:為此,我們稱祂為聖化者[12] 和生命的賜予者[13]。「天主的聖人?其實,每位聖人都是聖神恩寵的傑作!」[14]
戰鬥、親近、使命
這幾個名詞勾勒出本系列的重點。每一篇都會提供不同的觀點,讓我們了解天主召喚我們走的聖德之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走在右邊、左邊、之字形、步行、騎馬……」[15] 本系列採用這三個字:戰鬥、親近、使命,可謂概括呼應了我們父親的主要教導。這三個主題從頭到尾都貫穿整個系列,因為它們總是在通往天主的道路上出現,但我們不妨停一停,思考一下排序的原因。在這條道路上,最根本的莫過於天主對我們的愛。
我們不必天真地堅信我們可以擺脫天主而活,而不會遭遇任何內在和外在的阻力。它可能不是聖德之路的隱藏引擎,甚至不是它的起點,但掙扎很快就會出現:「我兒,你前去服事上主時,應固守正義與敬畏,並應預備你的心承受試探。在災難中,不要慌張。」(德2:1-2)試探、誘惑、和掙扎在這個被罪惡中傷的世界中是不可避免的。「天國是以猛力奪取的,以猛力奪取的人,就攫取了它。」(瑪11:12)從這裡開始反思,可以根除我們通往天國之路過於天真和理想化的看法。但是,如果認為聖德主要在於奮鬥,那麼也同樣是天真而膚淺的。聖德取決於依賴天主而活,並讓祂生活在我內(參迦2:20)。
「必須深信天主總在我們近旁。祂是一位慈愛的父親。祂愛我們每一個人,比世界上任何愛她們的子女的母親更愛我們。祂幫助我們,啟發我們,祝福我們,也寬恕我們。」[16] 天主的親近使我們確信祂在祈禱和任何時候都能聽見我們。祂也透過我們信仰中的弟兄姊妹、友誼、靈性陪伴和聖事向我們顯示祂的親近……基督徒時時刻刻知道自己與天主和弟兄姊妹緊密相伴;我們總是像在家裡一樣。反過來,這也讓我們更接近他人,得以分享我們所領受的家的溫暖。真福瓜達露佩與許多人一樣,都有同樣的經驗:「她深信天主的親近和對她的愛,使她充滿了純樸與寧靜,也使她不懼怕自己的錯誤與缺失,因此她能不斷進步,尋求在凡事中愛天主與他人。」[17]
因此,聖德之路決不是一條孤獨的道路,也不是標榜自我救贖的個人主義項目。基督徒生活中的一切都離不開彼此的關係與家庭。上主、弟兄姊妹、兒女、父母、朋友、同事……是我們努力和勝利的原因。如果沒有他們,也許我們會停止奮鬥、會放棄,但是我們知道,就像我們可以依靠他們的支持一樣,他們也依靠我們,需要我們:「我是為了這使命而在這世界上。我們應視自己被打上印章、甚至是加上標籤,畢竟這使命帶來光明、祝福、活力、提昇、治癒和釋放。」[18] 聖人們就是這樣生活的:為了天主,也依從天主;為了他人,也依從他人。
* * *
當聖施禮華想到人生旅程終點的那一刻,他說:「天主的一切偉大、天主的一切智慧、天主的一切美善、一切振動、一切色彩、一切和諧都將傾注到我們個人那小小的陶土器皿裡。」[19] 他退到一旁,想像他的孩子們比自己升得更高:「我有一個弱點,就是我非常愛你們。我想我的天堂就是悄悄地穿過一扇小門,躲在一個角落,注視並熱愛至聖聖三。從那隱藏的角落,我會看到我的兒女們在很高的地方,非常接近天主。」[20]
[1]阿爾比諾·盧恰尼A. Luciani(真福若望保祿一世)《In occasione del restauro dell'organo della chiesa di Canale d'Agordo》,in Opera Omnia,Vol. 9,EMP,Padua 1989,pg. 457
[2]聖施禮華,1975年6月7日家庭聚會筆記。摘自S. Bernal, Monseñor Josemaría Escrivá de Balaguer,《Apuntes sobre la vida del Fundador del Opus Dei》;Rialp,Madrid 1980, 6th ed.,pg. 174。參閱《道路》218、255、399、737;《犁痕》817;《鍊爐》777、818
[3]這是貫穿聖若望福音的主線之一。例如與撒瑪黎雅婦人(若4:10-14)和瑪爾大(若 11:25-27)的對話;另參若5:39-40;7:37-39;10:10
[4]同上,301
[5]本篤十六世,2006年2月15日接見
[6]參閱路10:22;若5:26;17:24;詠2:7
[7]《天主之友》310
[8]同上,111
[9]聖若望保祿二世《新千年的開始》2001年1月6日,27
[10]《天主之友》307
[11]《基督剛經過》85
[12]參閱《天主教教理》739
[13]參閱《羅馬彌撒祭典》,尼西尼-君士坦丁堡信經;《天主教教理》202
[14]聖若望二十三世,1960年6月5日演講
[15]聖施禮華,摘自A. Sastre,《Tiempo de caminar》,Rialp,Madrid 1989,pg. 252
[16]《道路》267
[17]范康仁《Guadalupe: un camino al cielo en la vida cotidiana》,ABC,13-V-2019
[18]方濟各《福音的喜樂》273
[19]聖施禮華,1968年10月20日家庭聚會筆記,摘自A. Sastre,《Tiempo de caminar》,pg. 625
[20]聖施禮華,1970年4月5日家庭聚會筆記,摘自A. Sastre,《Tiempo de caminar》, pg. 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