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了你》,良十四世的首部宗座勸諭

教宗良十四世的首部宗座勸諭《我愛了你》於10月9日公諸於世,主題為服務窮人;這是一項由先教宗方濟各開始的工作。教宗嚴斥殺人的經濟、不公現象、針對女性的暴力、營養不良與教育危機。他響應方濟各對移民的呼籲,並敦促信友發出“譴責之聲”,因為“不公的結構必須以善的力量摧毀”。

教宗良十四世於10月4日亞西西聖方濟各慶日簽署的首部宗座勸諭《我愛了你》於9日公諸於世,全篇121號,強調並推進近一百五十年來教會對窮人的訓導。《我愛了你》(Dilexi te)宗座勸諭,延續了歷任教宗的傳統:若望二十三世的《慈母與導師》(Mater et Magistra)、保祿六世的《民族發展》(Populorum progressio)、若望保祿二世鞏固了教會對窮人的“優先選擇”、本篤十六世頒布了《在真理中實踐愛德》(Caritas in Veritate),方濟各教宗則 把“關懷窮人”和“與窮人同行”作為宗座牧職基石之一。教宗良在勸諭中指出,基督之愛在對窮人的愛中成了血肉,具體表現為照顧病人、對抗各樣奴役、捍衛受暴力侵害的女性、維護受教育權、陪伴移民、施捨救濟和追求公義上。

一項由方濟各開啓、良十四世推進的工作

方濟各教宗在去世前已著手撰寫這篇宗座勸諭。正如2013年的《信德之光》(Lumen Fidei)由繼任者完成一樣,這一次亦由繼任者完成了這項工作。該勸諭延續了阿根廷教宗關於耶穌聖心的最後一部通諭《祂愛了我們》(Dilexit Nos)。良十四世指出,因為“天主之愛”與“對窮人之愛”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繫”,藉著窮人“天主仍要對我們說話”。“在窮人受傷的臉上,我們看到了無辜者的痛苦”(9號)。

貧窮的“面孔”

教宗在勸諭中分析了貧窮的“面孔”,提出眾多省思與行動線索。貧窮包括“沒有物質生活來源者”的貧窮、“被社會邊緣化者”的貧窮;還有“倫理”、“靈性”和“文化”上的貧窮(9號)。此外,還有許多“更微妙、更危險”的新型貧窮(10號),這些貧窮與經濟規則相伴而生,這些規則增加了財富,卻未能促進公平。

“不公平是社會弊病的根源。”(94號)

“殺人的經濟”與“丟棄文化”

從這個角度看,教宗良十四世對聯合國將消除貧困列為千年目標之一表示“歡迎”。然而,這條道路依然漫長,尤其在當今這個“殺戮性經濟獨裁”(92號)盛行、拋棄文化持續蔓延的時代,這種文化“漠然容忍數百萬民眾餓死或在有損尊嚴的條件下生存”(11號)。

“事實上,人權並非人人平等。”(94號)

教宗呼籲進行一次“思想的轉化”,使每一個人的尊嚴能“立刻被尊重,而非等待明天”。

接納移民

勸諭著重探討了移民議題,處理移民議題,開篇便提及敘利亞幼童艾蘭·庫爾迪的照片,這張在沙灘上被發現的敘利亞男孩照片曾震驚全球。不幸的是,“類似事件正日益淪為邊緣新聞”(11號)。同時,教宗也回顧了教會為移民所做的善工。

教會如同一位母親,與行路的人同行。當世人視其為威脅時,她卻視其為子女;當世人築起高牆時,她卻架起橋樑……。她深知,每個被拒之門外的移民,都是基督本人在叩響團體的大門。(75號)

在移民問題上,良十四世採納了方濟各教宗的“四個動詞”——“接納、保護、發展、融入”;他也沿用了把窮人稱為“福音導師”的表達。

“服事窮人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而是平等的相遇。”(79號)

意識形態、誤導性政策與冷漠

伯多祿繼承人指出,那些因“被排斥、虐待與暴力”而受苦的女性是“加倍的窮人”(12號)。他深入剖析了貧困的根源:“窮人並非偶然出現,亦非盲目而苦澀的命運所致。對其中大多數人而言,貧困更非自願選擇。然而仍有人敢如此宣稱,顯露其盲目與殘酷”(14號)。他指出,有時基督徒自身也會被“世俗意識形態或政治經濟傾向所感染,導致不公正的概括和誤導性結論”。有人認為“只有政府該照顧他們,或乾脆將他們置於困苦之中,倒不如教他們工作”(114號)。這種觀念的體現就是,行愛德行為很少見,而且常常被鄙視(115號)。教宗呼籲:“作為基督徒,我們不可放棄行愛德”。

“我們需要通過行愛德來觸摸窮人的痛苦。”(119號)

良十四世又進一步指出,在某些基督徒團體中,對最弱小者的關懷與投入“幾乎完全缺席”(112號)。他勉勵道,“我們的信德與窮人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紐帶”(36號)。若忽視這一點,信仰便有陷入“靈性世俗化”的危險(113號)。

聖人、真福與修會的見證

與這種冷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聖人、真福與傳教士的廣闊天地。教宗舉出亞西西的聖方濟各、德肋撒修女、聖奧斯定,以及眾多其他聖賢的事跡。聖奧斯定曾言:“聲稱愛天主卻對窮苦人無動於衷者,實為虛偽。”(45號)隨後,他回顧了修會團體為病患、孤兒、寡婦和乞丐提供收容,以及解救奴隸受害者的工作。

這些修會的傳統並未終止;相反地,它啓發了面對現代奴役的新型行動:人口販賣、強迫勞動、性剝削以及各種成癮。基督徒的愛德,一旦化為具體行動,就具有解放的力量。(61號)

發出警醒與控訴的“聲音”

教宗在勸諭中強調,窮人的教育是“義務”,而非恩惠。教宗提及由“屢遭猜疑甚至迫害”的領袖所帶領的人民運動(80號);呼籲全體天主子民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發出警醒與控訴的聲音、即使冒著顯得愚蠢的風險也要挺身而出”。

“不公正的結構必須被識別並以善的力量摧毀。”(97號)

最後,良十四世勉勵說:“我們所有人都要讓窮人來給我們傳福音。”(102號)他們不僅是“社會問題”,更是“教會本身的核心”(111號)。

(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