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施禮華在寫給主業團孩子們的最後一封信中,反思了天主在世上的家庭的「新邏輯」。在納匝肋等待的日子裡,天主已經向瑪利亞和若瑟介紹了聖子的思考和生活方式,祂會謙卑自我並奉獻一切,因為祂來不是為了被服務,而是為了要服務。[1] 天主希望同樣的邏輯能在每個基督徒的家庭中呈現出來:「看看基督出生的地方。那裡的一切都在向我們訴說著無條件的自我奉獻。聖若瑟的一生充滿了艱辛,夾雜著身為耶穌監護人的喜樂,以及冒著自己的榮譽、工作及未來的穩定性的風險。他整個的存在就是隨時隨地準備好滿足天主的任何要求。瑪利亞表明自己是「上主的婢女」,(路1:38)她藉著自己的「fiat」(願照祢的話承行吧),將她的整個存在轉化為對神聖救贖計劃的接受。耶穌呢?只消說我們的天主像孩子般顯現給我們就足夠了。宇宙的創造者以嬰兒的襁褓向我們顯現,所以我們永遠不懷疑祂是真天主又是真人。(……)我們必須沉浸在天主帶到世上的這個新邏輯中。在白冷,沒有人為自己保留任何東西。在那裡我們也聽不到任何關於我的聲譽、我的時間、我的工作、我的想法、我的喜好、我的金錢等說法。那裡的一切都是為了天主與人類的奇妙冒險,即救贖大事。」[2]
家庭生活在這種服務的「奇妙冒險」中得到更新和成長,這種服務不是被迫或冰冷的「業績」,而是持續不斷地為他人而活的意願,映照著天主日常眷顧的恩許。聖施禮華有時稱這種生活方式「習慣性地為他人著想的健康心理執念。」[3] 亦是主業團中心通常的生活基調。值得慶幸的是,許多經常去這些中心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感受到這一點:一種想要讓他人生活愉快的潛在傾向,即使有其他需要我們注意的事情,也能投入時間並深入傾聽、幫忙解決問題、必要時隨時道歉、微笑著與他人打招呼、在他人疲倦或趕時間時為他完成任務,以及不放棄共同生活所帶來的許多機遇和希望。
然而,正如任何家庭中可能發生的情況,日常生活不免會產生一定的侵蝕作用,隨著時間,其他的反應可能也會在家中或我們的性格中紮根。儘管我們不想詳盡無遺,但我們可以將其總結為四個失誤,即可能過分關注家裡的功能而忽視了住在其中的人,或者我們可稱之為「關係誤解」,即因錯誤的共同生活方式而產生的衝突。當然,以下的描述並不是純粹的化學公式,而是逐漸滲透、混雜在一起的,這顯示出人類的弱點如何經常與我們生活中最有價值、最珍貴的事交織在一起。對這些趨勢的簡要反思能幫助我們識破葡萄園裡偷吃的小狐狸。(歌2:15)當然對於天主所希望的家庭,特別是主業團中心的「邏輯」,我們也會概述。
有效率,但冰冷
前面兩個失誤可能會掩蓋真正的服務觀念,這些失誤都發生在功能方面。如果我們用聖施禮華常用來描述主業團的字眼來思考:「家庭,同時也是軍隊」[4] 這裡的風險是具有相當的不平衡,即「軍隊」掩蓋了家庭,導致了高效能的家庭,卻缺乏溫暖,或甚至可能有著潛在的緊張或創傷。
在這方面的第一個失誤可以稱為「協同邏輯,synergy」。這種推理方式與過去幾十年來社會的發展有關,發展伴隨著許多進步和機遇,導致無數的活動和任務要完成:議題、組織、註釋、訊息……我們可以毫不費勁地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追逐事件和任務上。就像在任何家庭中一樣,當大人全神貫注於工作、房子、孩子和所有要完成的事情時,可能會導致忽視配偶的婚姻友誼(親密、情感……)。在一個充滿許多使徒性活動的中心,大家可能開始有效率地對待彼此,將自己限制在「必須顧到的事情」上。[5]
然後,中心會傾向於以協同作用(syn-ergon=行動的結合)的運作,而在同情心方面(syn-pathos=情感的結合)則造成嚴重的缺失。每個人都會執行自己的任務和生活的規畫;房子的功能就像一個精密的機制(一切都各就其位,每人各盡其職……),但是缺乏同情心和「感同身受」的能力,達不到一起度過時光、同甘共苦的境地。聖施禮華曾用戲劇性的語言警告我們這種風險:「當我們生活得像陌生人一般,或冷漠的擔待彼此的那一天,我們就扼殺了主業團。」[6] 此外,正如在任何純粹人性的組織中一樣,人與人之間若缺乏同情心,最終會削弱甚至滅除他們的協同作用。
第二個失誤可稱為「控制局面」的邏輯。再重複一次,這情況與任何家庭都類似:配偶可能會過度擔心透過排程、物質的秩序或家務想「把事情做好」。當然,每個家庭都需要某種規劃來避免陷入混亂,但有時我們對擁有一個理想的家園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以他認為「正確」的方式行事,儘管這會引起問題或損害家庭的和平。經驗表明,過度的強調規則而忽視了親子關係,會導致挫折感甚至叛逆。這就是聖保祿寫道「作父母的,不要激怒你們的子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哥3:21)所指的。
這樣的行事方式在中心同樣也會有問題。一方面,是因為住在那裡的成年人都是自由且負責的個體;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心本身就是一項具有「功能性」的使徒倡議,旨在使中心成為每個人的家,更是居住在那裡的人的家。他們應該能夠感覺到那是他們的家,而不僅僅是他們職業生活的延伸。這一點與傳統的住宅不同,主業團中心的特徵是家庭和工作長久共存;況且,那些負責這些使徒事業的人是自願這麼做的。這是最超然的[7]、因此也是最根本、機智和敏感的原因。聖施禮華教導說:「一個人如要變得非常有靈性、非常超然,他必須非常有人性,並試圖擁有強烈的生活意識。」[8]
在考慮這些要素時,便表明了萬一過度的強調標準、準則、目標等可能會產生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邏輯的弊端會變得越來越明顯。最明顯的在於,當一個人完全關注於自己的「計劃」時,他可能會把手段與目的的重要性混為一談,並且最終限制他人在可能允許的範圍內採取不同作法上的自由。[9] 另一個缺點是,如果不能將所謂的「責任」與家庭生活應有的自發性協調起來,氣氛可能會變得緊繃。最後,那些一心要主導局面的人最多只取得脆弱的勝利:在他們注重效率的情況下,他們可能並不能真正吸引和說服人,換句話說,他們可能無法贏得別人的支持,也無法幫助他們在自由方面的成長。[10] 那些渴望控制局勢的人很快就會疲憊不堪,也可能會讓其他人感到厭倦,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在建立家園這方面的作用已微乎其微。
關係誤解
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另外兩個錯誤可以被稱為關係誤解,或「關係短路」。與前述的失誤雷同,在一些家庭也存有類似的情況。其特徵是引起置身其境者的潛在不滿。耶穌比喻中的一個人物就是個好例子:浪子回頭裡的大兒子,他因為與弟弟比較而產生了一系列的不滿,甚至轉向父親,責備了他。最後,父親不得不告訴他:「兒子,你常與我同在,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
第一個失誤可以稱為「功績邏輯」。犯此錯誤的人似乎很關心他人,表現出可為家庭問題和近人做出犧牲的巨大能力。然而,此人的行為通常是無意識的,只期望他的努力能贏得別人的喜愛,作為補償。這種思想可以合理地應用於生活的許多方面,然而在家庭裡卻行不通,因為不合實際。家庭是處於無償的境界:試圖累積事功以獲得愛是件毫無意義的事。
當然,那些把家視為自己生活所依所靠的人會不遺餘力地為家賣力,卻不會要求情感的補償,就像父母親不會因為疼愛孩子而要求補償一樣。(出乎意料之外的,父母往往在無私中反而找到了幸福。)有時,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是,如果我們慣性地期望所做的事情得到回報,我們慢慢地就會養成強烈的自我意識,就像比喻中的大兒子一樣,他雖住在父親的屋子裡,但卻缺乏認同感,不以為是他的家。他總是帶著責備、比較和抱怨的口吻說話,而且慣於用單數(我、你、他……),他忘了他父親試圖溫柔地帶他進入複數的「我們」。久而久之,他的邏輯就顯露出深深的不滿;他比較並監督父親和弟弟的自由,判斷他們給予或接受他不苟同的事物(參路15:29-32)。他自以為合理的主張,其實是痛苦的嫉妒和受傷的自尊心。
最後的一個錯誤,可以稱之為「情緒邏輯」,就是把評價家庭生活的標準圍繞著自己的感受旋轉:家庭生活讓我有何感覺?我覺得好受嗎?這些問題無疑地值得我們關注;每個人都應該試著找出什麼可以改善家庭氣氛,什麼會造成不舒服。固然,「感覺良好」是重要的指標,但卻不能成為貢獻家園的首要的標準、或根本的動力。
當這種邏輯佔據一個人的心時,良好的感覺就成為他努力照顧家庭的必要條件。然而世事難料,有時家人卻要求我們拋開個人的喜好。正如父親經常提醒我們的那樣,「如果我們為了愛且懷著善念,可以毅然決然地—而非心不甘情不願的—去做我們覺得困難、不喜歡的事情,那麼,我們就是自由的。」[11] 一個人可能會發現自己無法克服這個困難,原因是,儘管他覺得自己有「權利」接受關愛,並且要求將其視為無條件家庭之愛的一部分,但他卻沒有考慮到自己亦有當盡的「義務」。這就是比喻中哥哥的情況,他從未考慮到父親是否需要他多付出一些;他只一味的想到自己錯過的宴會。(參考路15:29)
過度關注於感情的索取往往會產生一種偏袒:手足關係[12] 所特有的真誠和開放的友情卻被一種特殊的、排他性的友誼[13] 所取代,這是對手足情誼的諷刺。這個人會將家裡的人分成「朋友」和「其他人」。當然,這種態度不但會傷害家庭氣氛,而且也會傷害持有此態度的人,因為他很容易變得痛苦和缺乏情感資源。守獨身的恩寵旨在產生偉大的「去愛每個人的能力」[14],但在這種情況下,它就會不幸地被削弱了。
服務的邏輯即是禮物的邏輯
我們所概述的失誤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隱含著的「到此為止」,這是我努力和自我奉獻的極限。有時,這種情況也發生在社會的各階層,某些危機或身心崩潰的背後,其實是種出於冷酷地追求效率,想要控制、賺取功績或期望關懷的心態及行為;或某些元素的混合,也有其他的可能性。[15]
在生活中,可能是為了讓我們回到現實,而引發了這些危機,然而此危機卻往往成為淨化和糾正自己的轉機,是一個意識到我們已經迷失,或未能找到正確道路的機會。倘若,這些問題不設法解決的話,可能會導致焦慮地逃避現實、甚至需要某特殊事件的發生來彌補挫折感;儘管最終他們仍然無法平息挫折感,因為他們沒有從根本去解決問題。可能會發生這樣情況的原因之一:在家庭生活中原本值得慶祝的某些事件—通常會是偏離常規的時刻—似乎未獲得足夠令人滿意的回報和享受。由此得知我們應當因自己已擁有的幸福而感恩地生活,而非不停地渴求自己所匱乏的。
而與這些削弱生命及聖召的諸多失誤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即是「天主與人類的神奇的冒險,即救贖大業。」[16] 服務的邏輯引導我們給予,但不是因為我們期望接受,而是因為「我們認識了,且相信了天主對我們所懷的愛。」(若一4:16)天主是我們生命的中心,祂愛我們,充滿恩典,使「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瑪10:8)我們不再精打細算地去建造我們的家園。服務的邏輯逐漸引導我們走向身為父母的單純,他們不需要下決心去做或累積服務的善行;[17] 他們只是付出自我,把自己作為審慎的基石,[18] 讓牆壁更加堅固,讓家的溫暖更加持久。當他們念及自己正在建造的美麗家園時,就滿懷喜悅和感恩之情。
這也就是耶穌的孝道思想。祂是聖子,能真正告訴聖父:「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你的一切都是我的。」(若17:10)最好的獎賞是天主的愛,總是先於我們:時時刻刻祂都先愛了我們。(參若一4:10)當我們與他人在一起時,內心就會充滿這種愛。是種「不需要休息或感到疲倦」的愛,[19] 因為真正讓人筋疲力盡的其實是「繞著自己轉圈子」。[20] 另一方面,真正為他人、為服務而活,有時可能是滿有挑戰性的,但卻永遠不會耗盡。
因人和因地而有些細微的差別
「若不是上主興工建屋,建築的人是徒然勞苦;若不是上主在護守城堡,守城的人白白儆醒護守。」(詠127:1)當我們想到主業團中心的聖堂裡聖體真實的臨在時,聖經中的這些話就具有特殊的意義:如果我們信祂的話,祂會建造房屋並守衛城市的。聖施禮華寫道:「如果你的思想和希望所圍繞的中心是聖體櫃的話,那麼,我的孩子,你的聖德和使徒工作的成果會是多麼豐富!」[21] 確實如此:人如靠天主、並為他人而活,蔚成一種充滿活力、促進和激發聖德的力量,才是家庭最堅實的基礎。
服務的動力,表現出「習慣性地去思考他人健康的心理執念,」[22] 取決於所涉及的人。每個中心都應該是獨特的「鑲嵌圖」,由每個人為家庭溫暖所獻出的才能所組成。每個人對「家庭」的含義都有不同的期望,因此重要的是不要被簡單的運用標準清單所約束。
在慶祝節日、彼此幫助在家庭物質上的維護、推動使徒計畫或與家人互動等方面,每個中心都會呈現出獨特的細微差別。然而總有一些共同點:例如情感、幽默感、超然的觀點、家庭聚會、有關父親和主業團大家庭的消息、喜樂的節制、以及能讓人休息的超然寧靜……世上到處都具是同樣的精神,在各個地方充滿活力、具體的呈現。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有機會參觀其他地區的中心時,我們總是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因為我們深深感受到主業團豐富的一致性和多樣性。
服務的邏輯並不能讓我們為自己或他人的過錯找藉口;並不妨礙我們與一起生活的人感到或多或少的舒適;或阻止中心及活動組織得更好或更差;或使我們無需挖空心思去理解周圍的人[23],並在必要時請求寬恕或寬恕人。[24] 同時,這種邏輯至關重要,總是能讓我們找到資源往前邁進,並更接近天主。
當你打造一個注重服務的家園時,一切都變得生動起來:聚會、用餐、交談時,你更在意引發討論,讓別人放鬆。兄弟般的規勸是出於對他人的深情,而不是由於他們的局限可能帶給我們的困惱;微微笑和聳聳肩就可以略過很多感到惱火的事情。[25] 雖然真誠的服務需要我們努力擺脫一些小自私,但卻是能造成雙贏的;對服務者和被服務者兩方來說,總是有價值的。而且因為是如此自然,稱其為「服務」甚至還會有點尷尬呢。這根本就是兄弟之愛!
每個人在建設家園中都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關於主業團聖召模式的信函中,父親提醒我們,家管部門在營造中心的家庭氛圍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透過妳們的工作,妳們關心和服務我們在主業團裡的生活,讓每個人成為妳們工作的焦點和當務之急。這具體表現了主業團是一個大家庭;具有實質意義的家庭,而不只是個比喻而已。」[26] 這是件形之於外的工作,因為它創造了一個有利的環境、樹立了榜樣,讓每個人都能思考自己對家庭氛圍的貢獻。然而,要體現使其生活化,這個基礎需要家中每個人都發揮出他不可取代的作用。
對於中心地方議會的成員來說,天主透過主業團委託給他們的職責,主要包括確保每個人得到必要的培育和精神的陪伴,以及足夠的物質條件。聖施禮華總結:「以父性和母性的關懷,照顧那些託付給你們的人的靈魂和身體。」[27] 這項任務不僅需要他們承擔責任,並且也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對天主的交託。他們接受去瞭解每個人的個性和優勢的必要性,並以此為基礎支持他們的成長,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中心。他們更清楚地看到,真正的關鍵是每個人都更接近天主,而不是僅僅確保事情能以某種方式進行。他們也準備好請求寬恕,因為這不但不會詆毀他們,還更能拉近與其他人的距離。當以這些方式組織中心時,氣氛保持了其對聖德的內在要求,且獲得了更多的喜樂和寧靜,使這種追求變得實在。[28] 然後,整個中心即可成為一個真正的家:每個人凝聚一起,團結一致,擁有共同和個人的目標。
另一方面,神父可以經常充當聆聽者,提供寧靜的環境,以敏銳的洞察力看清日常生活的不同層面,並灌輸希望。聖施禮華寫道:「司鐸們應該擁有與其他人一樣的精神,尤其是在理解、仁慈、激勵、愛助人、共同生活、不驚愕於他人的醜事等精神,就像位母親一樣。」[29] 與其他人相比,神父勝人一籌,必須是團結和希望的工具,而不是「被膽怯或情結所阻礙,這通常表明人性的不成熟;或者被神職偏向[負面的]所阻礙,這表明超性的不成熟。」[30] 對主任來說,危險可能是要求的邏輯,但對神父來說,危險可能是功勞的邏輯:他總是以明確的、不同與常人、且不可取代的方式為他人服務,如果他覺得自己的努力不被讚賞,可能會在無意間助長一種受害者的感受。真福歐華路談到這種心態:「如果你真的想知道怎樣認出司鐸的靈魂,我會用我們父親的話來總結:『永遠不要說足夠了』。永遠不要對愛說『足夠了』,永遠不要在犧牲面前停下腳步來。就像基督一樣。」[31]
「在很多家庭中,不同輩分(祖父母、父母、子女)、性情的人住在一起是很正常的……。誠然這些因素會使家庭之團結備受挑戰,但當有真愛時,這些困難往往變得使家庭成員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32] 因此,所有住在同一個中心的成員,從最有經驗的到最近加入的人,都肩負著靠天主賦予他們的才能和獨特的個性來建造家園的使命,使中心成為一個親密、無條件的愛與平和休息的地方。每個人在這項使命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天主給了我們哪些才能,以創造性並慷慨地為他人服務。我們每個中心所經歷的手足情誼也將成為平靜的避風港,成為associates和supernumeraries,以及所有來到主業團的人們的生活靈感之泉。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是,病人有著特殊的身分,不僅因為「一個愛主的靈魂在孩童和病人身上看見祂!」[33] 但也因為他們提供了最直接、最實際的挑戰,來面對我們之前所看到的負面錯誤。透過讓自己受到照顧,在自己的現狀下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並且不屈服於感覺不夠被愛的氛圍,他們可以成為中心的一股團結力量,合力為最需要幫助的人服務。中心的家庭生活建立在這些基礎上,向周圍的人散發天主的愛,並逐漸打開通往祂為愛天主的人準備的家的大門。「如果你們彼此相愛,」聖施禮華說,「我們每一個家都會成為我希望我的孩子擁有的家,每個角落都是我想要的。你的兄弟們在一天的工作之後會感到回家的神聖饑渴;他們渴望再走到街上去……投入這場和平的戰爭。」[34]
[1] 參斐2:7;瑪20:28
[2] 聖施禮華《書信》14-II-1974,2
[3] 聖施禮華《鍊爐》861
[4] 「主業團當然是一個家庭,同時也是一支軍隊。一個以歡樂和善意的情感團結在一起的家庭;一支軍隊,特別適合精神的奮鬥。」(《De spiritu》,64)
[5]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看到當今文化的另個特點:傾向於個人主義地看待「空閒時間」,以至於一切工作之外的事都圍繞著我的興趣、我的品味、我的活動、我的社交生活等發展。從邏輯上講,這種態度會大大損害一個家的溫暖。
[6] 引用范康仁《牧函》16-II-2023,9
[7] 參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7
[8] 聖施禮華《書信27》34,quoted in E. Burkhart - J. López,《Vida cotidiana y santidad en la enseñanza de San Josemaría》,Rialp,Madrid 2013,vol. III,pg. 600
[9] 參范康仁《牧函》9-I-2018,8
[10] 「我們一生所接受的培訓,不要輕視其非要不可的要求,往往在很大的程度上,它為我們開闢了新的視野。相反的,如果我們只把自己侷限於要求他人,和被他人要求上,那麼,我們只能看到自己做不來的事情、缺陷和有限性。我們可能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天主對我們的愛。」(范康仁《牧函》9-I-2018,11)
[11] 范康仁《牧函》9-I-2018,6
[12] 參范康仁《牧函》1-XI-2019,14-17
[13] 在基督教傳統中,「特殊的友誼」這一概念有著悠久而複雜的歷史。它最早出現在聖巴西略的著作中,在西方隨著《師主篇》以及聖女大德蘭、聖方濟沙雷的作品,有所進展。關於聖施禮華對這一概念的理解,請參閱歷史批判版《道路》366
[14] 范康仁《牧函》28-X-2020,22
[15] 同時,聖施禮華寫道,「如果主任們在沒有真正必要的情況下,允許我的一個孩子繼續處於需要他不斷『當英雄逞強』的環境中,那他們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們忘記了這些情況應該是暫時的,我們必須使用適當的手段確保這些情況儘快結束。」《書信27》38
[16] 聖施禮華《書信》1974年2月14日,2
[17] 「有愛的地方,我敢說我們甚至不需要下決心。我的母親從來沒有下過愛我的決心,你可以看到她是多麼親熱地愛我。」(聖施禮華家庭聚會筆記,quoted in S. Bernal,《Monseñor Josemaría Escrivá de Balaguer. Apuntes sobre la vida Fundador del Opus Dei》;Rialp,Madrid 1980,6th ed.,pg. 37)
[18] 參聖施禮華《在內心成長》233-239頁
[19]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96
[20] 「孩子們,真正讓人疲憊的是驕傲,是繞著自己轉圈圈。除了讓我們疲憊不堪,它還讓靈魂無法感受到與天主的親近。」(真福歐華路in《Crónica》,XI-1989,pg. 1141;AGP,Biblioteca,P01)
[21] 《鍊爐》835
[22] 《鍊爐》861
[23] 參范康仁《牧函》16-II-2023,3-6
[24] 同上7-8
[25] 聖施禮華寫到「聖若瑟是如此美妙!他是謙遜託付的聖人,是永遠微笑和聳聳肩膀的聖人。」(quoted in A. Vázquez de Prada,《The Founder of Opus Dei》,III).
[26] 范康仁《牧函》28-X-2020,15
[27] 聖施禮華《書信27》39
[28] 「我聽到有人評論說:『你們個個都高高興興,神樂漾溢,真是出人意料。』基督的敵人,絕不會倦於使用造謠的鬼魊技倆,誹謗獻身天主的人,醜化他們是繭縛於自我之中的人。不幸的是:我們當中有些人,用心雖『好』,但在客觀上,卻以他們的『憂傷之德』,替那種濫調幫了腔。主,我們感謝你,因你願意以我們充滿喜樂的生活來替換那虛偽的面具。我亦懇求你使我們不會忘記它。」(《犁痕》58)
[29] 聖施禮華,1961年3月19日,家庭聚會。in《Crónica》II-1993,pg. 189(AGP,Biblioteca,P01)
[30] 聖施禮華《會談》4
[31] 真福歐華路《家書》377(AGP,Biblioteca,P17)
[32] 范康仁《牧函》16-II-2023,14
[33] 聖施禮華《道路》419
[34] 聖施禮華《Crónica》VII-1956,pg. 7(AGP,Biblioteca,P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