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什麼是彌撒中的「成聖體」?它與實體轉變是否相同?
2. 為什麼成聖體很重要?
3. 它發生在彌撒中的哪個時刻?
4. 誰可以進行成聖體?
5. 彌撒以外可以成聖體嗎?
在彌撒禮儀中,「成聖體」指的是一個核心時刻,當司祭藉著基督的話語和祈求聖神,使餅酒轉變成為基督的體血。祝聖後的餅酒形持續多久,基督的臨在就持續多久。(參閱《天主教教理》,1377)教會忠於主的命令,為紀念祂,繼續做祂在受難前夕所做的,直到祂光榮地再來。(參閱《天主教教理》,1333,《彌撒經書總論》,79d)
藉著祝聖,餅酒發生實體轉變而成為基督的體血。生活的、光榮的基督,祂的體血、連同祂的靈魂和祂的天主性,真正地、真實地、且實體地臨現於祝聖過的餅酒的形下。(參閱《天主教教理》,1413)教會將這種轉變稱為「實體轉變」,因此我們可以恰當地說,透過祝聖儀式,餅酒轉化為基督的體血。
與聖施禮華一起默想
- 我們做不到的,我主卻能做到。耶穌基督,真天主真人,祂臨別贈與我們的不是象徵,而是一個實體。祂本人要親自留下來與我們同在。祂要到聖父那裏去,但祂也要常留人間。祂贈與我們的,不是普通留念的禮品,不是一幀相片,相片日久天長也會褪色發黃,影像糢糊,除了同輩人以外,誰也不會對它感興趣。祂贈與我們的是祂本人,連同祂的體血、靈魂和天主性,真真實實地臨現於餅酒形下。(《基督剛經過》,83)
- Quam oblationem…祝聖的時刻臨近了。現在,基督在彌撒中再一次藉司鐸親自行動:「這就是我的身體」……「這一杯就是我的血」。耶穌與我們同在!餅酒的實體轉變(transubstantiation)重現天主無限聖愛的奇蹟。今天,當那時刻再次出現時,我們不需言辭向我主說:天下沒有任何事物能把我們與祂分開。當祂在脆弱的餅酒外形下,毫無防範地委身交予我們的雙手時,祂已使我們心甘情願地成為祂的奴僕。「求祢讓我們時常因祢而生活,品嚐祢愛的甘飴。」(《基督剛經過》,90)
2. 為什麼成聖體很重要?
成聖體很重要,因為在彌撒中,它是聖體聖事的實在的臨現,基督徒藉此進入「與真正臨在於祝聖後的餅酒中的基督共融。」(教宗方濟各,2018年3月7日的教理講授)正如聖經所記載的,教會從一開始就舉行這件聖事:「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宗2:42)這個做法回應耶穌基督在最後晚餐中所表達的渴望:「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路22:19;格前11:24-25)耶穌用這些話語來囑咐門徒們領受祂聖事性的臨在的這個恩賜,並重複地這樣做,「直到我再來」(參閱格前11:26)。
聖體聖事不單是提醒人們在歷史中發生過的一件事。它是透過禮儀慶典來「實現」,「紀念基督、祂的生活、祂的死亡和復活、以及祂在父前的代禱。」(參閱《天主教教理》,1341)因此,藉著聖神的德能和基督的話語,在成聖體時,「基督就是如此真實而奧妙地臨現」(《天主教教理》,1357)在人們中間,使他們能夠與祂共融。正如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所強調的:「感恩聖祭,是基督救恩于信友團體中的臨在,也是他們的精神食糧,因此是教會在歷史旅程中最寶貴的財產。」(《活於感恩祭的教會》通諭,9)
與聖施禮華一起默想
- 我們現在必須結束這段祈禱。請你們在靈魂深處親切細味天主的無限美善,意識到基督將親臨這些麵餅中,包括祂的體血、靈魂和天主性。虔誠恭敬地朝拜祂吧!在祂面前重申你們愛的虔誠奉獻。不要怕對祂說你們愛祂。感謝祂日復一日地賞給你們祂慈愛的印證。勉勵自己滿懷信賴之心去領聖體。這愛的奧蹟使我驚奇讚歎,不能自已!在此奧蹟中,我主竟來把我的心靈作為祂的王座,且向我保證,只要我不拋棄祂,祂永遠都不會離開我。
在基督臨在的安慰下,在聖體的滋養下,我們在現世要忠心耿耿,那麼我們也將在天堂裏與耶穌和聖母同奏凱歌。「死亡!你的勝利在那裏?死亡!你的刺在那裏?……感謝天主賜給了我們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所獲得的勝利。」(《基督剛經過》,161)
- 這是愛的奇蹟。「這確實是天主子女的神糧。」永生聖父的首生子耶穌把自己交付給我們,作我們的神糧。這同一耶穌也在天堂佇候着我們,等待迎接「祂的賓客,同祂一起繼承天父的嗣業的人,作祂隨從的人」。因此,「凡以基督為神糧的人雖死於世,卻享有永生,因為基督就是永生」。
對得享聖體真瑪納神慰的基督徒來說,永福早已始於現世。舊生命已一去不復返了。讓我們棄絕舊我的一切陳腐,脫胎換骨「使我們的心靈言行,內外一切,煥然一新。」
這就是喜訊,這就是好消息。說是「消息」,因為它宣告我們夢想不到的深情摯愛。說是「好」,因為沒有比與至善的天主結合為一更好的了。這就是喜訊,這就是好消息,因為它以難喻的方式讓我們預嚐天堂的滋味。(《基督剛經過》,152)
教會自起初就一直舉行彌撒聖祭,並且分它為「聖道禮儀」和「感恩禮儀」兩個部分。聖道禮儀包括宣讀和聆聽教會所提供的聖經章節。然後,「感恩禮儀」包括呈獻餅酒、內容包括了成聖體的祝聖詞的感恩祈禱(即感恩經),和領聖體禮。(參閱《天主教教理》,1345-1355)
實體轉變的本質和必要元素是:由小麥製成的麵餅和由葡萄釀成的酒,兩者被稱為「麵餅酒形」;以及由司祭以基督的身分誦唸的祝聖詞。這祝聖詞是:
祂在受難的前夕,把麵餅拿在祂神聖而可敬的手中,舉目向天,仰望祢—祂的全能天主聖父,感謝讚頌祢,把麵餅分開,交給祂的門徒說:
你們大家拿去吃:這就是我的身體,將爲你們而犧牲。
晚餐後,祂同樣拿起杯來,又感謝了你,交給祂的門徒說:
你們大家拿去喝:這一杯就是我的血,新而永久的盟約之血,將為你們和眾人傾流,以赦免罪惡。你們要為紀念我而舉行這事。(《羅馬彌撒經書》)
藉著基督在建立聖體聖血時所用的說話的力量,以及祂透過司鐸而做的行動,與聖神的德能共融,基督的聖體和聖血就以聖事的方式臨現於餅酒形下。(參閱《天主教教理》,1353)「基督在聖週四的晚上建立了聖體聖事。祂要每次當司鐸面對酒餅唸成聖體的祝聖詞時,祂的祭獻都能以不流血的方式重新呈現。過去二十個世紀以來,無論是在最卑微的小教堂,或是在最宏偉的大教堂或聖殿,復活後的主已經千百萬次地將自己獻給祂的子民。」(教宗本篤十六世,2008年9月13日於巴黎的講道)
與聖施禮華一起默想
- 我要強調,彌撒是天主的行動,是天主聖三的行動。它不單是人的活動。獻祭的司鐸只是實行我主的願望,為天主的行動提供自己的身體和聲音而已。他不是以自己的名義行事,而是以基督的身分,因基督的名義行動(in persona et in nomine Christi)。(《基督剛經過》,86)
- 聖體的奇蹟不斷重演。聖體具有耶穌本人的一切特徵。祂是真天主真人,是上天下地的主宰,祂竟以最自然而尋常的方式把自己交付給我們,作我們的神糧。天主聖愛等候我們已有二千年之久。這可是一段漫長的歲月,但又不盡然,因為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時間轉眼飛逝。
耶穌受到自己愛情的催迫,受到祂願意教我們去愛的渴望的催迫,竟降臨世界,寓身於聖體聖事中永留人間。「祂既然愛了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聖若望一開始便用此語來記述逾越節前夕所發生的大事。那時,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的,你們應這樣行,為記念我。』晚餐後,又同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次喝,應這樣行,為紀念我。』」(《基督剛經過》,151)
4. 誰可以進行成聖體?
在每一個禮儀慶典中,所有信友都會積極地參與其中。「聖事慶典的舉行者是整個團體,即基督的身體聯合其元首。」(《天主教教理》,1140)然而,每個成員都蒙召去履行一個特定的角色,因為「每個肢體,都有不同的作用。」(羅12:4)成聖體是由司鐸執行的,司鐸是「基督的一個形象,他宣讀這些話語,但其效力和恩寵是來自天主的。」(金口聖若望,De proditione Iudae homilia 1,6)的確,藉著聖秩聖事,司鐸領受了一種恩寵,使他們能夠舉行各種敬拜的行動,尤其是成聖體,好為其他的信友服務。
這並不表示其他人沒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這種全體民眾完整而主動的參與……是信友汲取真正基督精神的首要泉源。」(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禮儀獻章》,14)在這個意義上,儘管信眾不能舉行成聖體的儀式,但他們的角色是基本的。「舉行感恩祭既是整個教會的行為,因此,每人在感恩祭中,該按他在天主子民裡的身分,完全盡好只屬自己分內的職務。按照這準則,感恩祭中過去有時曾被忽略的某些部分,如今實應加以重視。這天主子民是基督的寶血所贖回、被主所召集、由祂的聖言所滋養的。這子民的被召,是為向天主呈獻全人類的祈求,並藉奉獻基督的祭獻,而在基督內感謝天主救贖的奧蹟。最後,這子民也藉著領受基督的體血,而團結一起。」(《彌撒經書總論》,5)
與聖施禮華一起默想
- 我主耶穌基督,似乎惟恐其他所有的證據還不足以證明祂的仁慈,便建立了聖體聖事,使祂自己常能與我們親密相偕。祂之所以如此,乃是受到愛的推動。祂本身無求於人,卻不願與人分離,這實在是令人難以徹底理解的。至聖聖三愛人如此,把人高舉到聖寵的品位,且按照天主的肖像與模樣造了人。天主把人從罪惡 —— 從亞當的罪,從亞當子孫承襲的原罪,也從人的本罪 —— 中救贖出來,並切願寓居於人的靈魂中:「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裏去,並要在他那裏作我們的住所。」
天主聖三對人的愛,因聖體而卓絕地永留人間。許多年前,我們從教理問答中學到,聖體可被視為一個聖祭,也可被視為一件聖事。而聖體同時在共融聖事中作為祭台上的寶藏,也在聖體櫃中呈現給我們。教會還訂立了另一紀念聖體奧蹟的慶日,紀念在普世聖體櫃中的基督聖體,就是基督聖體聖血節(Corpus Christi)。今天是聖週四,我們在彌撒聖祭和恭領聖體時,同時把注意力聚焦在聖體作為我們的祭獻,和我們的神糧之上。
我正在向你們談及天主聖三對人類的愛。然而,有甚麼比彌撒更能說明這一點呢?天主聖三在彌撒聖祭中共同一致地行動。因此我喜歡重複集禱經,獻禮經和領聖體後經的結束語。我們向天主聖父祈求:「以上所求是靠祢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祂和祢及聖神,永生永王。阿們。」
在彌撒中,我們持續地向天主聖父祈禱。司鐸代表永恆的大司祭耶穌基督,祂同時又是這聖祭所奉獻的犧牲。聖神的行動雖以奧妙的方式進行,卻確實臨在於彌撒之中。聖若望·達馬森說道:「藉着聖神的德能,麵餅轉化成基督的身體。」(《基督剛經過》,84-85)
5. 彌撒以外可以成聖體嗎?
彌撒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即聖道禮儀和感恩禮儀。這兩部分緊密地互相結合,形成一個崇敬的行動。(教宗方濟各,2017年12月20日關於彌撒聖祭的教理講授)因此,舉行成聖體的禮儀,與彌撒聖祭是密不可分的。「信友在彌撒中,享用天主之聖言和基督之聖體的聖筵,能使他們獲得教導和滋養。」(《彌撒經書總論》,28)
與聖施禮華一起默想
- 我看到自己好比一隻小鳥,只慣於飛很短的路程,從一棵樹梢飛到另一棵樹梢,或者,最多飛到三樓的陽台。有一天,牠成功地飛到一座樓房的屋頂,(你可不能稱那座樓房為摩天大樓)。
忽然間,有一隻老鷹攫走了我們的小鳥,因為牠以為小鳥是牠的幼雛。在老鷹強而有力的爪下,小鳥被帶到越來越高的天空上,飛越山脈和被白雪掩蓋的山頂,飛越白色的、藍色的、粉紅色的雲層,越來越高,甚至能直望太陽。然後,老鷹放開了小鳥而對牠說:好了,你自己飛吧!
上主,願我永不再靠近地面飛翔。願我經常被聖體裡至聖太陽 ── 基督 ── 的光芒照亮!願我永不停止飛翔,直到我憩息在祢的心裡。(《鍊爐》,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