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教訓並不常是人容易理解的。有時候,祂的說話甚至帶有挑釁性。有些人對祂所說的話感到憤慨,又或者認為太難接受。然而,「耶穌的一生都在啟示天父:祂的言語和行動、祂的緘默和痛苦以及祂的生活和談話的方式。」[1] 耶穌到來是為了向我們展示祂的聖父的面容。祂的一舉一動,即使是那些看起來最難理解的舉動,都試圖讓我們了解天主的奧秘和祂救贖計劃的某些方面。
有一次,主耶穌說:「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為把平安帶到地上;我來不是為帶平安,而是帶刀劍,因為我來,是為叫人脫離自己的父親,女兒脫離自己的母親,兒媳脫離自己的婆母;所以,人的仇敵,就是自己的家人。」(瑪10:34-36)這個當年天使向白冷的牧童宣布的,要給人類帶來和平的祂,怎麼現在卻以這個方式來談論自己呢?這就是依撒意亞先知預言了的和平之王嗎?「因為有一嬰孩為我們誕生了,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祂肩上擔負著王權,祂的名字要稱為神奇的謀士、強有力的天主、永遠之父、和平之王。」(依9:5)耶穌到來是為了在人類與天主之間建立和平。可是有時候,這個和平會被人拒絕,尤其是當我們沒有準備接納,或寧願逃避祂的為王時。
基督的教訓引起分裂,首先是我們內在的分裂;也就是說,它揭示出我們的內心缺乏和諧。的確,由於罪過的遺害,我們可能會難於接受祂的訊息的某些方面。我們願意聽從祂的說話,效法祂的生活,可是我們同時又發現自己的肢體內有一股力量催迫我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參閱羅7:23)。這正是耶穌要我們進行的戰爭,它通常以小規模的戰役的形式出現。聖神在我們的心內提醒我們為了對抗這種分裂而需要怎樣做。聖施禮華說,聖神發出「鼓舞我們在戰勝自我的超性競賽中力爭上游的悄悄的警語。但願天主的光明啟示你們領悟祂的教誨;願祂協助你們作戰,並與你們一同取得勝利;願祂在你們失足跌倒時不離左右,並扶助你們站起來,重投戰鬥。」[2]
耶穌帶來的和平是我們在祂的恩寵的激勵下不斷與邪惡作鬥爭的成果。祂囑咐我們要與天主和人類的共同敵人撒旦作戰。「你們以為我來是給地上送和平嗎?不,我告訴你們:而是來送分裂。」(路12:51)「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意味著信德不是某種外表的或裝飾性的東西。一個活潑的信德並不意味著找一點宗教行為來點綴生活。不,這不是信德。信德意味著選擇天主作為我們生活的標準和基礎。跟隨耶穌需要人放棄邪惡和自私,選擇良善、真理和正義,即使這需要人做犧牲和放棄自己的利益。而這的確會帶來分裂。」[3]
教會自始以來,諸聖人的行為方式並不常是被他們的同儕所理解或分享,通常是因為後者尚未接受基督的信息。然而許多時候,這些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不是因為某些論據的說服力強大,而是因為基督徒見證的有力。基督徒見證了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真正的財富就是那些積存在天上的財富。他們展現出什麼是在生活中活出天主聖父的子女的身份。因此,他們什麼也不害怕,也不必假裝自己是另一個人。基督徒見證了這樣一個事實:幸福不是在乎有一個舒適輕鬆的生活,而是在於有一顆戀愛的心。[4] 因此,一個建基於天主的生活,雖然起初可能會造成一些混亂,但最終會因其提供的真正的喜樂而吸引他人。
眾人對初期的基督徒的讚嘆是:「看他們多麼相親相愛。看他們如何準備好為彼此而犧牲。」[5] 這種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使受了洗的人分享自己擁有的一切愛,令周圍的人激發起認識主耶穌的渴望。
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都會經歷許多不同的問題和困難。它有時與外在情況有關(如工作上的問題、親人的患病、財務的一個挫折),又有時與我們的內心世界有關(如一些揮之不去的疑慮、使我們失去平安的缺點)。耶穌非常清楚這些問題,並且沒有要求我們活得好像這些問題並不存在一樣。相反,祂邀請我們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全心全意地擁抱它,並且追隨著耶穌的腳步。而衪向我們保證,無論誰這樣做,都會找到真正的生命(參閱瑪10:39)。
當然,祂所說的生命是在天上的生命,但它是從地上今世開始的,儘管它也涉及痛苦。這種幸福不是取決於外在的環境或我們的心態,而是植根於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上:就是基督的愛,以及祂永遠與我們同在的保證。如果我們信賴基督的說話,那麼生活中常常出現的挫折和痛苦就不會剝奪我們的喜樂。相反,憑藉祂的恩寵,我們會找到所需的力量,把這些挫折和痛苦──以盡可能最好的方式,實事求是地──逐漸地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挫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和認識他人;它使我們更有耐心,更努力地去開闢新的道路。它也可以使我們在向他人求助時,擴闊我們的心胸和加強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無論如何,它總能讓我們進入天主的聖意的奧秘中,以及更加了解天主的計劃和行事方式。
「人是為了幸福而受造的。因此,你們對幸福的渴望是合理的。基督可以滿足你們最深切的渴望。但祂要求你們信賴祂。」[6] 童貞聖母瑪利亞信賴了天主。她是天主的化工中最完美的受造物,可是她也沒有倖免於痛苦。她站立在十字聖架旁,使她的愛神妙地變得更加堅強。在確信主耶穌永遠不會離開她之中,聖母瑪利亞找到幸福。
[1]《天主教教理》,516
[2]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77
[3]教宗方濟各,2013年8月18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4]參閱聖施禮華,《犂痕》,795
[5]戴都良,《護教學》,39,1-18
[6]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2002年7月25日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