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按照天主的形象和肖像受造的,而我們都深深地渴望與我們的造物主結合。因此,我們都致力每天認識祂多一些。可是我們單靠理智是無法掌握祂那最隱密的奧秘的。因此,天主透過神聖啟示、透過那些受到默啟而落筆的聖經作者和先知們,特別是透過祂自己的聖子,向我們揭示了這些關於祂自己的、最深邃的真理。
當斐理伯宗徒請耶穌把聖父顯示給他們時,耶穌的回答是立即的:「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若14:9)基督就是天父的完美形象。那個以前在荊棘叢的火焰中顯現給梅瑟的、無形無像的天主,現在有了人的臉孔和雙手。祂還是一個嬰孩時就在白冷顯現給牧羊人(參閱路2:16-18),又在少年時顯現給經師(參閱路2:41-50)。祂的一生就是一個三位一體的天主居住在我們人間的形象。因此,我們認識天主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閱讀福音和默想福音。
聖施禮華說:「每當我在馬槽旁講道時,我總試着把主基督想像成一個嬰孩,裹在襁褓裏,躺在馬槽的稻草堆上。縱然祂只是一個還不會說話的嬰孩,但是我卻視祂為主人和師傅。因為我必須向祂學習,試着由想像中去瞭解祂的生活──藉着閱讀福音和默想新約中的情景──去探討祂生活在人世間的神聖意義。」[1] 當我們閱讀福音時,就是聖神在對我們的靈魂說話。聖神透過日漸深入地向我們展示天主是誰,也向我們展示我們自己那最深邃的身份:透過把天主啟示給我們,祂也給我們啟示我們自己。
許多藝術家都有意無意地傾向在自己的作品中投射自己的一部分。同樣,天主在受造物中也留下了一個屬於祂自己的一部分的印記。「天主在聖經所記載的啟示中彰顯自己,同時也在普照的陽光中、和低垂的夜幕中彰顯自己。」[2] 透過受造物,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天主;當我們默觀一個大海、高山或日落的美景時,眼前那個令我們著迷的景像反映出天主的本性的不同方面。天主賦予了我們「能力,去透過辨識隱藏在有形可見的世界中的一些無形不可見的事物的痕跡,來察覺到這些無形不可見的事物。信友們可以閱讀大自然這本偉大的書和明白它的語言(參閱詠19:2-5)。」[3]
「整個物質宇宙述說天主的慈愛,和祂對人無窮無盡的愛情。自古至今,土壤、水、山巒等等,每件事物都是天主對人的憐愛。」[4] 聖方濟各阿西西在一切存在的事物中都辨識到這種語言。這就是為什麼他的心感到有必要為天主雙手所賜予的一切而稱謝祂:那照亮我們白天的太陽;那教曉我們美麗是什麼的月亮星辰;那給我們的農作物帶來雨水的風雲。[5] 正如天主教教理所教導的:「各樣受造物在它們的本性內,各以自己的方式反映出天主無限智慧和良善的一線光芒。」[6] 在達尼爾先知書裡,當三青年被天主從衞道死亡中拯救出來時,他們呼籲所有受造物都來讚美祂:「太陽月亮,請讚美上主,歌頌稱揚祂,直到永遠!天上的星辰,請讚美上主,歌頌稱揚祂,直到永遠!」(達3:62-63)
「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祢,因為祢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瑪11:25)天主要向所有人啟示祂自己,而簡樸的心就是認識祂最好的方式。在舊約中,當撒慕爾先知為以色列尋找一個新君王時,被揀選的是達味,是兄弟中最小的一個,他的父親甚至不以為他是一個有可能獲選的人。當耶穌思慮誰人將會成為天主的新子民──即教會──的柱石時,祂揀選了那些不以智慧或學識而聞名的人:他們幾乎全都是靠體力勞動而謀生的普通人。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傾向於這樣想:天主之所以揀選我們,是因為我們的長處。然而除了聖經給我們顯示出恰恰相反的事實之外,即是說天主正是揀選那些軟弱的人,我們這個想法是危險的,因為當我們經歷到自己的軟弱時,這個想法就無法支撐我們了。因此,聖保祿邀請格林多的信友去思考自己的聖召的真正本質:「弟兄們!你們看看你們是怎樣蒙召的:按肉眼來看,你們中有智慧的人並不多,有權勢的人也不多,顯貴的人也不多;天主偏召選了世上愚妄的,為羞辱那有智慧的;召選了世上懦弱的,為羞辱那堅強的。」(格前1:26-27)
耶穌並沒有按照人的準則來召叫我們。祂看透人的外表。祂完全了解我們的缺點,祂只要求我們內心的簡樸。「耶穌瞭解我們的軟弱,祂願意扶助我們向祂攀登。祂要我們努力不懈,日有所進。」[7] 童貞聖母瑪利亞是因為她的簡樸和行事審慎而獲揀選為天主之母。我們可以請求她為我們獲得一顆每天日有所進地更加像她一樣的心。
[1]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4
[2]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2000年8月2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3]教宗本篤十六世,2013年2月6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4]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84
[5]參閱聖方濟各亞西西,《造物讚》
[6]《天主教教理》,339
[7]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