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走遍加里肋亞宣告天國。祂並沒有將自己的行動限制在以色列境內,而是超越了以色列的邊界。祂的名聲也傳到了提洛和漆冬這兩個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在那裡,祂接待了一個前來乞求祂治癒自己女兒的客納罕婦人。儘管她知道耶穌是為以色列人而來,但她仍然以極大的謙卑來到祂面前,祈求祂的憐憫,說:「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瑪15:27)主耶穌被她的信德感動了,便按照她的要求做了。後來,在十城區的外邦人土地上,耶穌治癒了一個又聾又啞的人,又增餅和魚來餵飽一大群人。祂說:「我很憐憫這批群眾。」(谷8:2)我們會看到祂在福音中多次重複這句說話。
主耶穌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愛和憐憫,關注那些前來找祂的人的需要。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人會前來向我們尋求幫助:前來尋找一個能夠給他們的問題帶來亮光,願意細聽他們的痛苦並支持他們的人,以及伸出他們可以信賴的友誼之手的人。有時候,像這個客納罕婦人一樣,他們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需要;但其他時候,像跟隨耶穌的人群一樣,他們會含蓄地,期待著一個可以撫慰他們的痛苦和悲傷的眼光。「只有透過憐憫所帶來的親切感,我們才能清楚地看他人。」[1] 透過深入地了解他人,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 ── 他們的希望和恐懼,他們的優點和缺點 ── 我們可以預知他們的需要和盡己所能去幫助他們。
耶穌回到加里肋亞,在苛辣匝因和貝特賽達行了許多神蹟。可是那裡的人卻拒絕改變自己的生活。他們寧願像往常一樣過日子,而不接受福音。基督苦於看見他們的心硬,也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的悲傷:「因為在你們那裡所行的異能,如果行在提洛和漆冬,她們早已身披苦衣,頭上撒灰做補贖了。」(瑪11:21)祂還說,這兩個城邑在審判日將會受到比較容易忍受的對待,因為他們沒有機會接納天主的聖子。耶穌看到許多人拒絕接受祂的愛而哭泣。「有一種內在的封閉影響著人的自我深處,是聖經稱之為『心』的地方。耶穌來是為了『打開』它、釋放它,讓我們能夠充分地活出與天主和與他人的關係。」[2]
主耶穌繼續冀求進入我們各自的生命裡。祂熱切地期待著我們願意歡迎祂,讓祂用祂的恩寵點燃我們的心。「看,我立在門口敲門,誰若聽見我的聲音而給我開門,我要進到他那裡,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默3:20)如果我們回顧自己過去的生活,就會意識到耶穌在我們身上行了多少奇事,就像祂為苛辣匝因和貝特賽達的人所做的那樣。可是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疏於留意天主的聲音,忽視祂在我們的生命中不斷的作為,我們也可能會像苛辣匝因和貝特賽達的人一樣。因此,我們尤其應該祈求聖神幫助我們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中瞥見祂奇妙的作為,從而永不要心硬。
「天主是愛。」(若一4:8)這就是那些在生活中與耶穌最親近的人所體驗的,而我們也可以說這句話。並不是只有當我們轉歸祂或我們做得好時,主耶穌才會送給我們祂的愛。「走在我們前面」的是祂,是祂主動地親近我們。對此有深刻的體會的聖若望宗徒,在一封書信中寫道:「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祂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若一4:10)一切受造物都是出自天主之手,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它來光榮和讚美天主聖三。可是有時候,我們會難於察覺到祂的臨在,在我們的困難和考驗中辨識出祂為安慰我們而伸出的臂彎。
有時候,也許由於我們對超性的實事不敏感,由於我們充滿了純人性的看法,我們會無法承受察覺許多從天主而來的事情。耶穌曾經說過:「我可把這一代比作甚麼呢?它像坐在大街上的兒童,向其他的孩子喊叫,說:我們給你們吹了笛,你們卻不跳舞;我們唱了哀歌,你們卻不捶胸。」(瑪11:16-17)天主白白無償地給我們提供了祂的愛,並且沒有為祂的降生或死亡提出任何交換條件。
我們經常都能夠在聖母瑪利亞那甘飴的聖心中找到庇護,她與聖子兩人是心脈相通的。聖母瑪利亞會幫助我們迎接天主的愛進入我們自己的心。
[1]教宗方濟各,2017年10月1日的演講
[2]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9月9日三鐘經前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