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亞的一生(十六):耶穌被埋葬

「聖母哀悼基督」這個聖母抱著基督聖屍的雕像,常常觸動基督徒的心靈。

耶穌去世的時間大約是下午三時,這也是猶太人在聖殿內為了吃逾越節晚餐而宰殺羔羊的時間。第四部福音自初段的章節就強調這個意象,記述洗者若翰在他的門徒面前指著耶穌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1:29)聖母瑪利亞與聖若望和其他聖婦一直佇立在十字架旁。她由此至終都站立不動,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她的聖子。

大約在黃昏六時,太陽要下山了。安息日要開始了 ── 這個安息日適逢猶太人的逾越節,因此是當年最隆重的安息日。在這麽大的一個節日,猶太人不願讓死囚留在十字架上。於是幾個長老去「請求比拉多打斷他們的腿,把他們拿去。」(若19:31)這個羅馬總督就派了一些兵士去執行該項會使死囚痛苦至氣絕身亡的差事。我們可以想像,當聖母瑪利亞看見兵士們手持錘子和長槍來到加爾瓦略山時,她內心是如何的恐懼和擔憂。聖若望這樣描述:「兵士遂前來,把第一個人的,並與耶穌同釘在十字架上的第二個人的腿打斷了。可是,及至來到耶穌跟前,看見祂已經死了,就沒有打斷祂的腿;但是,有一個兵士用槍刺透了祂的肋膀,立時流出了血和水。」(若19:32-34)

長槍不但刺透了已經死去的耶穌的心,同時也刺透了聖母的心靈,應驗著西默盎的預言:「要有一把利劍刺透妳的心靈。」(路2:35)在場親眼見證一切的聖若望,看出這一件事正應驗了其他預言,尤其是有關逾越節羔羊的一個預言:「不可將牠的骨頭打斷。」(若19:36;出12:46)而經上另有一處說:「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若19:37;匝12:10)

時間非常緊迫了。公議會中兩個敬畏天主,而且暗中作了耶穌門徒的議員,阿黎瑪特雅人若瑟和尼苛德摩,大膽去見比拉多,請求領取主耶穌的遺體。比拉多確定耶穌已經死去後,就允許了兩人的請求。然後,若瑟在幾個帶著梯子、裹布和一塊大殮布的僕人陪同下,回到耶穌的十字架旁,取下了耶穌的遺體。尼苛德摩也「帶著沒藥及沉香調和的香料,約有一百斤」(若19:39)── 是一個非常大的份量,堪作一個君王的葬禮所用。「他們取下了耶穌的遺體,照猶太人埋葬的習俗,用殮布和香料把祂裹好。」(若19:40)

當福音記述到這裡時,基督徒的虔敬習慣常常會稍停一下,黯然神傷地默觀聖母手抱她那已經死去的聖子的情景。這正是不少畫家和雕塑家所作的「聖母哀悼基督」像,使它成為一個不朽的偉大情景。也許在這時,當聖母瑪利亞和聖婦們凝視著基督那經過初步抹淨的聖屍時,開始吟唱她們的哀歌,就如當時居住在中東地區的民族慣常做的,甚至不少地區到了今天仍然保存著這個習俗。福音對此未有詳細的敘述,但古代的文獻可作補充拾遺,例如公元第四世紀聖厄弗冷的哀歌。聖母或許也是用了類似的調式來表達她內心那極大的哀傷,同時又全心全意地接受著天主的聖意。

最後,耶穌的聖屍從加爾瓦略山上被移送到附近一座由阿黎瑪特雅人若瑟擁有的墳墓中。「在那園子裡有一座新墳墓,裡面還沒有安葬過人。只因是猶太人的預備日,墳墓又近,就在那裡安葬了耶穌。」(若19:41-42)若瑟安葬了耶穌後,「把一塊大石頭滾到墓門口,就走了。」(瑪27:60)那個偉大而隆重的安息日快要開始了。到了第二天,即使是逾越節的正日,司祭長和法利塞人仍然派了使者去見比拉多,請求他派出士兵看守耶穌的墳墓,而比拉多也允許了。「他們就去,在石上加了封條,派駐衛兵把守墳墓。」(瑪27:66)

這時候,對默西亞、天主之子耶穌基督的信德的火焰,似乎已經從這個世界上熄滅了。然而它卻仍在祂的母親瑪利亞的心靈中光芒四射地燃燒著。聖母瑪利亞從來沒有忘記她的聖子的許諾:「三天以後我要復活。」(瑪27:63)

J.A. Lo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