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瑪利亞在塵世的生活的最後歲月 ── 從五旬節直到蒙召升天 ── 是默默無聞地度過的。聖經對此隻字未提,而教會傳統也只有不清晰且不確定的響聲。聖母的日子可能是既恬靜又忙碌的 ── 就像那不為人留意的水泉,使花園芳香撲鼻,又使果園結實纍纍。教會的禮儀引用聖經中的章節,描述聖母是「一座關鎖的花園,一個封鎖的泉源」(歌4:12),「是湧出的水泉,從黎巴嫩流下的活水泉」(歌4:15)。聖母就如耶穌在世時一樣,無聲無息地走過,默默地看顧著初期學步中的教會。
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肯定的,就是聖母瑪利亞與聖若望一起生活,因為這個宗徒曾經受託要像兒子般照顧她。而聖若望在聖神於五旬節降臨後的幾年居住在耶路撒冷,一直與聖伯多祿為伴。約在公元五十年舉行的耶路撒冷大公會議(參閱宗15:1-34)不久之前,保祿稱呼這個耶穌所愛的門徒聖若望為教會的「柱石」(迦2:9)之一。如果這時聖母瑪利亞仍與他在一起,那麼她應該是大約七十歲了:是聖經視為人類生命達到成熟和圓滿的年齡(參閱詠90(89):10)。
然而聖母瑪利亞的歸宿是在天上的,那裡有她的聖子耶穌等待著她。為此,在我們無從稽考的某一天,耶穌召她上升天國以享受榮福。當教宗庇護十二世在1950年宣告聖母蒙召升天為當信的道理時,他沒有說明聖母究竟是死後立即復活和被提升天,還是沒有經歷死亡而直接被提升天。今天,正如早期的教會一樣,大多數神學家都認為聖母的確曾經死亡,但(和基督一樣)不是因為任何罪過(因為她是無染原罪的!)而是為了更加完全地肖似耶穌。由此,東方禮的各教會在公元第六世紀就開始慶祝聖母安眠的節日,試圖表達出聖母的去世像安眠多於死亡。正如一些聖人所說的,聖母是乘著天主的愛而離開塵世的。
教父和聖人們的著作,尤其是從公元第四和第五世紀開始出現的文獻,根據可追溯至第二世紀的記述,傳承了一些關於聖母安眠和蒙召升天的詳情。根據這些記述,當聖母快將離開此世時,所有宗徒(除了已經殉道的長雅各伯和正從印度趕回來的多默外),都聚集在耶路撒冷,陪伴著她走完人生的末刻。然後,在一個寧靜而晴朗的下午,宗徒們為聖母閉上眼睛,將她的遺體安放在一個墓穴中。過了幾天後,多默回來了,並且堅持要看看聖母的遺體。這時,眾宗徒就發現墳墓已空,還聽到從天上有美妙的歌聲傳來。
這些記述可能含有零碎的事實真相,但肯定的是,童貞聖母瑪利亞,因著全能天主所賞賜的一個特恩,沒有經歷腐朽:她被至聖聖三所光榮了的肉身,與她的靈魂結合;她被提升天,在天上,在耶穌身邊,分享祂的王權,獲享永生的榮耀,為光榮天主,並在天主台前為我們轉禱。教宗庇護十二世將聖母蒙召升天這個真理定為當信的道理。
雖然聖經中對聖母蒙召升天隻字未提,但默示錄中有一節,讓我們能瞥見聖母光榮的凱旋:「那時,天上出現了一個大異兆:有一個女人,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戴十二顆星的榮冠。」(默12:1)教會訓導在這個片段中看到的,不只是描述教會的最後勝利,而且也是肯定聖母瑪利亞(她是教會的預像和肖像)戰勝了死亡。彷彿這卷聖經的作者,這個一直照顧著聖母瑪利亞直到她離世升天的宗徒,刻意留給我們一個對這個歷史事實和富救恩意義的事件的、低調而慎重的證言,而它也是基督信友在聖神的默感下自初世紀以來就接受和敬奉的。
而我們也受到這個節日的守夜感恩祭的禮儀所啟發,以這個詠讚向聖母歡呼:「瑪利亞,我們讚美妳,因為天主提拔了妳,使妳凌駕眾天使之上,永遠分享基督的光榮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