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陪伴

在教宗方濟各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中,他提醒我們靈性陪伴或靈性指導對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性。

天主子女在基督內的手足陪伴
走向聖德
自由和責任
參考書目


「今天,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具有陪伴他人經驗的男女,他們基於經驗、熟悉陪伴的過程,當中要有謹慎、體諒、耐心以及對聖神的順從,因而能保護羊群,免受狼群所侵而各奔東西。」(《福音的喜樂》171)教宗方濟各用這些話提醒我們靈性陪伴對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性。

聖化我們的是聖神:「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模範;透過恩寵,聖神是塑造者。」[1] 無論誰操練個人的靈性指導,他都是天主的「工具」,是祂使之成長的(參閱格前3:7-9)。我們必須讓「天主的恩寵和神師​使​你​成器,​那麼,​渴望​成聖​的​人,才能轉化為基督的形象。」[2]那份恩寵是參與耶穌基督的生命,祂在聖體聖事中「使我們成為一心一意,(宗4:32)一個心,一個靈魂,使我們成為一個家庭,一個教會。」[3]

1. 天主子女在基督內的手足陪伴

當一個人在靈性生活中前進並注意到上主要求他更大的振奮時,尋求靈性陪伴是很合理的。從神學上講,我們可以說這是為了與基督認同,使我們的鄰人成為另一個耶穌。這是每一個基督徒都能合法地獲得靈性諮詢幫忙的真正原因。這也就是活在持續尋求天主的性情中,活在深信要取悅祂的願望中。有一種內在的衝動要求我們更多,但不是以效率的順序(做很多事情),而是讓天主來執行給自己看。[4]

將教會視為家庭是靈性陪伴的關鍵之一。在這種基督徒友愛、在家庭的氛圍中,用父母親的心去愛人,每個人都能受到幫助去尋求、找到和熱愛基督。[5]

關於靈性指導,《天主教教理》提醒「聖神賜給一些信徒智慧、信德和辨別的恩典。」[6]這些恩賜可以在司鐸中找到,也可以在未受祝聖的信徒中找到—男女修道者、平信徒。事實上,與人進行靈性指導是平信徒可以行使其普通司祭職的方式之一,這使他們能夠「藉祈禱​和​補贖,​藉言行​和​榜樣​來​幫助​他​人歸​向​天主​。」[7]

因此,靈性陪伴是一個以洗禮為基礎的現實,是領洗後的自然發展,也是一項具體的使徒工作。事實上,當你閱讀聖施禮華關於友誼和信心的使徒工作著作時,在靈性指導中能發現這是一個教友以生活見證為前提的福傳使命,這種見證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情境自然展現出來的:「當人​們​看到​我們​過著​與​他們​同​一樣​的​生活​時,​他們​會​問:『你們​為​甚麼​這樣​快樂呢?​你們​從​哪裏​獲得​力量,​能克服​自私​自利​和​好逸​惡​勞呢?​是​誰教導​你​們​體​諒別​人,​度​美善​的​生活,​並​為​他​人​服務​而​忘​我​犧​牲呢?』​這樣,​就到​了​為​他們​揭開基督化​生活​秘訣​的​時刻​了。​我們​與​他們​談​天主,​談基督,​談聖神,​以及​談聖​母​瑪利亞​的​事理。​這​時,​我們​要​以​笨拙​的​言辭,​去傳​達那​由​聖寵​注入​我們​靈​魂​深處​的​天主聖愛。」[8]當然,所有這些都假設:無論誰承擔靈性指導的任務,他都應符合靈性成熟、審慎、慎言、有親和力和培訓等適當條件,因為在靈性指導中所給的建議,不是出於自己的經驗和意見,而是出自教會的信仰。

2. 走向聖德

「要走向上主,我們總是需要一個嚮導,一些對話。我們不能僅僅憑自己的反思來做到這一點。」[9]靈性「導師」的作用是支援聖神在心靈中的運作並給予平安,著眼於自我奉獻的恩賜和使徒的果實。[10]因此,他的工作將我們引入福音,其中「​每​一​件​事,​每​一​重​點,​都​是​一點​一​滴​聚集​而​成​的,​讓​你​肯定​它​能​活現於​你​生活​​的​每​個​情節​裡。」[11]靈性指導有助於發現福音對每個靈魂說什麼,並幫助我們以自我奉獻的回應來反應。「它對每個人都是有效的(...),建議你去尋求一位好的靈修導師,他能陪伴每個人深刻的認識自己,並引導他與主結合,使他的存在越來越符合福音。」[12]當我們好好地接受靈性指導時,它會引導我們以基督和祂愛的信息(參若13:34)來面對自己的生命。並在聖經的光照下,倚靠聖神的行動,看見天主在自己生命中的手。

「靈性指導者的功能,」聖施禮華教導說,「是打開視野,培養準則,指出障礙及克服的適當方法,並糾正進步中的扭曲或偏差,總是鼓勵—永遠不失去超然的目光,是種樂觀的肯定,因為每個基督徒都可以說他依賴神聖而能應付一切(參閱斐4:13)。」[13]隨著信、望、愛的成長,我們個人得到幫助,並持續地與天主交往,通常藉著生活規劃。這樣,祈禱(口禱和心禱)、規律的告解、參與聖體聖事—基督徒生活的真正核心—以及熟悉聖經,導致對存在意義的更深理解,對天主愛的認識,自我認識的改善以及為所有靈魂服務的渴望。

聖施禮華建議,在靈性指導中,總應該包括真正靈性成長所必需的三個要點:信德、純潔和召叫。[14]這個三部曲與《宗徒大事錄》中描述第一批基督徒生活中所堅持的相關,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15]信仰涉及使徒的教義[16]、純潔與聖體聖事的餅酒相關聯:勤領聖體幫助我們保持心靈的純潔,並保護貞潔的寶藏。祈禱,是對召叫我們的天主聖言的回應,是忠於自己的聖召必不可缺的。[17]

「基督徒​的​信仰​與​召叫​影響​我們​的​整體​存在,​而​不​只​限於​局部。」[18]因此,與家庭生活、工作、休息、社交生活、政治等相關。儘管這些領域與靈性指導的主題並沒有直接關連,然而,在避免所有不相干主題的同時,靈性指導必須提供洞察和建議,以便每個擁有自由和責任感的人,堅守天主教信仰和道德,做出適當的決定,瞭解事實全貌,並讓天主的光照亮一個人的全部生活。從這個角度來看,靈性指導旨在促進「合一的生活」,[19]這導致在一切事物中尋求天主和愛祂,並以基督徒召叫所暗示的使命意識活出我們的整個存在。靈性指導有助於每個信友在基督內、透過聖神、作為天父子女的成長過程:它幫助人們喜悅地發現基督的形象和大愛,以及跟隨祂所要求的一切。

3. 自由和責任

一個人在靈性上陪伴他的另一個兄弟,提供他無私和正直的意見,同時尊重他的人格,不但不取代他的自由,也不取代他的責任。正如聖多瑪斯·阿奎納所寫的,「天主的子女被聖神自由地推動,出於愛;而不是奴隸般地,出於恐懼。」(《駁異大全》IV,22)於是聖施禮華這樣總結:「只有​當我們​愛,​我們​才​有​全然​的​自由。」[20]每個人都是一個奧秘:「在每個靈魂中都有一個微妙的深度,只有天主才能穿透。」[21]而每個人都有責任要支持從聖神—我們靈魂的牧者—那裡得到的啟發。[22]

靈魂牧者的任務是「幫助每個​人​正視​生活​對​他​的​要求,​發現​天​主對​他​有​何​具體​的​期望,​同時,​又​絕​不限制​他​基督徒​良知​所​具有​的​神聖​的​獨立性​和​責任感。​這​種​做法​和​精神​是​奠基於​尊重​啟示​真理​的​超越性,​以及​對​個人​自由​的​愛護。​也​可以​說,​這​種​做法​和​精神​是​植根於​對​現實​的​認識,​就是​歷史​​尚待​確定​的,​它會​因人​的​抉擇​而​轉變,​而​天​主尊​重​這​一切。」[23]聖施禮華也指出,「為了在每個人所擁有的職業或崗位中達到基督徒的完美,信友需要接受培訓,讓他們知道:如何在天主的臨在中,以真誠的虔敬和教義去管理自己的自由。」[24]因此,靈性指導的建議旨於啟發智力,加強自由。有時,這種真理的傳達要以堅毅的態度進行。「真正的細膩和真正的愛德需要觸及核心,儘管這要求非常嚴苛。」[25]進行的方式總應該是精緻細膩,尊重每個人特有的節奏。

受到靈性陪伴的人,必須有願意接受幫助的開放態度。因此,有必要記住「謙遜,​是​修德勵性​道路​上​的​真理。」[26]謙遜最重要的表現之一是真誠,有時必須是「赤裸裸的坦誠」,[27]即靈魂深處事物的表達,沒有修飾或委婉的。靈性指導具有充滿信賴的談心的特徵。[28]因此,正如指導/陪伴時千萬不可「強迫​任何​人,​我試​著​鼓勵​每​個​人​親近上主,​尊重​每​個​靈魂,​因為​他們​各​具​特質。」[29]接受的人讓「天主的恩寵和神師去做他們的工作」。如果靈性指導不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雕琢,但塑造出來​的​耶穌​形象,​將​永遠​​不會在渴望​成聖​的​人身上出現。」[30]這需要有相當規律性的對談。

在這個手足互信的領域中,嘗試順從所聽到的話語是合乎邏輯的,在天主面前,其話語被認為是聖神的真光。因此,人們可以談論對靈性指導的服從,但要記住服從不只是一個單義的概念(參閱《神學大全》II-II,q. 104)。在靈性指導中,一個人不是因他被迫而遵循另一個人的建議,也不是因為他知道另一個人有更多的經驗或知識,而是因為他深知,藉著後者的話,天主照亮並給他建議。很多時候,靈性指導的建議不全是鉅細靡遺的,而是鼓勵我們反思,關鍵是要在祈禱中面對上主。事實上,接受者要權衡所聽到的意見,並做出決定,確信自己已從建議中獲得啟發,但這需要經過個人的深思熟慮和意志力的運用。

選擇為善的自由與相應的個人責任是不可分離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樣子,每個人都必須按照天主造他的樣子和天主引導他的方式受到對待。『對一切,我就成為一切,以拯救所有人。』(格前9:22)沒有萬靈藥。但有必要去教育,要為每個靈魂奉獻它所需要的時間,用中世紀僧侶的耐心一頁一頁地完成一本法典;使人人成長,培養良心,使每個人都感受到他或她的個人自由及其相應的責任。」[31]

參考書目

Collationes.org中的文章:指導靈魂的藝術

ESPA, Fulgencio《依靠我》Palabra出版社,馬德里2017年

FERNÁDEZ-CARVAJAL, Francis《風浪中:成為靈性指導者》2012年,紐約Scepter出版社

DERVILLE, Guillaume,「靈性指導」條目。《聖施禮華辭典》布苟斯,Monte Carmelo -施禮華歷史研究所,2013年,339-345頁

[1]1956年8月8日《書信》37:AGP,series A.3,94-1–2

[2]《道路》56

[3]《會話》123

[4]參閱Fulgencio Espa,Cuenta conmigo,33,Palabra,Madrid 2017

[5]參見《道路》382

[6]《天主教教理》2690;參見1435、2695

[7]《基督剛經過》120

[8]同上,148

[9]本篤十六世,2009年9月16日一般接見演講

[10]參見《道路》62

[11]《鍊爐》754

[12]本篤十六世,2009年9月16日一般接見演講

[13]1956年8月8日《書信》37:AGP,series A.3,94-1–2

[14]參見《犁痕》84;《天主之友》

[15]宗2:42

[16]參見《會談》73

[17]參見《鍊爐》297和789

[18]《基督剛經過》46

[19]參見《基督剛經過》10;《喜樂與希望》43

[20]《天主之友》38

[21]1956年8月8日《書信》37:AGP,series A.3,94-1–2

[22]參見《基督剛經過》174

[23]《基督剛經過》99

[24]《會話》53

[25]Andrés Vázquez de Prada《主業團創辦人》vol. 2,p. 320

[26]《犁痕》259

[27]《鍊爐》127

[28]參見《道路》64

[29]《天主之友》249

[30]《道路》56

[31]1956年8月8日《書信》38:: AGP,series A.3,94-1 –2